临汾新闻网讯 麦浪翻滚,丰收在望。在希望的田野里,天上高悬着一架架喷洒农药的无人机,地上行驶着一辆辆无人驾驶的高地隙机,农田里运行着水肥一体化设施……平阳大地上,科技为农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守护着晋南粮仓的丰产丰收。
初夏时节,气温显著升高,小麦生长进入关键阶段。在科技助力下,我市小麦“一喷三防”工作有序推进。走进无边的麦田里,处处可见助力小麦丰收的“智慧”力量。
智能操控 助力节本增效
“小麦‘起身’前后,我们就开始通过水肥一体化设施,结合小麦生长情况,对麦田进行浇灌。”站在襄汾县邓庄镇涧沟村的麦田里,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国茂指着正在喷洒灌溉的农田介绍,“近段时间天气久旱无雨,为了不影响小麦生长,我们就开启水肥一体化设施,灌溉麦田,确保丰产丰收。”
涧沟村的麦田里,绿油油的麦浪随风起伏,无边的麦浪之间,一排排摇臂喷头把一股股水流均匀地喷洒向麦田,水珠从半空落下,撒向麦穗、麦秆,滚落到土壤里,浸润到麦根里。
为了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近年来,涧沟村投资40余万元建设实施了水肥一体化灌溉项目。在麦田旁的水肥一体化控制间,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和农作物特点进行配兑后,启动按钮进行自动搅拌,随后借助压力系统,配兑的肥液与灌溉水即可通过管道和喷头进行喷洒,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在水肥一体化机房旁,还有一台气象监测设备,该设备可实时监测天气情况,传输土壤墒情和旱情,了解作物生长情况。
“这些智能化设备,不仅节约灌溉用水,还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自动化管护水平,实现了节本增效。”杨国茂介绍,“该项目实施以来,为每年粮食丰产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还吸引了众多种粮大户前来参观学习。”
近年来,我市各地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智慧农业建设,一大批智慧农田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小麦单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市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能装备 助力夏种夏管
不误农时,不误农事。在一系列智能装备的加持下,我市夏种夏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前不久,2025年山西省春季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演示现场会在我市举行。在襄汾县邓庄镇燕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来自国内外企业的大批农机装备闪亮登场,吸引了全省各地的农机专家、农机手和周边村民参加。
崭新的农机装备驶进农田,旋耕、起垄、播种等作业演示轮番进行。演示现场,我市众多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粮大户、农机手等也前来观看。大家格外关注智能农机装备,并把参观的大多数时间留在了智能装备展区。在该展区,湖北十堰国科鸿鹄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鸿鹄T70型电动智能拖拉机备受青睐,该农机以电池为动力源,融合了多种智能技术,只要确定作业范围,便可以自行作业,而且还可搭载多种机具,能满足多种地形作业。
在众多参观学习者当中,来自翼城县的农机手王乐对智能农机装备看得格外仔细:用手扒开泥土,查看作业效果;阅读设备说明,了解作业参数;咨询厂家负责人,了解装备性能……“智能农机装备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科技正在为农业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王乐说,“作为农机手要及时了解新技术、新装备,主动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形势。”
近年来,市农业机械发展中心通过改造现有农机设备和引进适合本地作业的智能农机装备,逐步构建了集数据化、智能化、可视化和集约化于一体的智慧农机作业服务体系。2022年,在我市小麦夏收作业中,洪洞县辉瑞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张瑞操作的无人联合收割机大显身手,“只确定两个点,完成麦地两头的收割,其他环节用手机就可以完成全部操作,可根据小麦干湿情况自动调整作业系统,降低机收损失,还能昼夜作业。”此后,各类智能农机装备陆续出现在我市农业生产的各环节,为我市的农业生产注入了动力源泉。
市农业机械发展中心副主任孙俊辉表示,近年来,我市通过农机引进和项目建设,推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转变,提升了农机装备的供给能力和作业效率,实现了全环节、全链条、全过程的机械化覆盖,加快了全市农机化发展进程。
智慧平台 助力精准作业
“哪些乡镇有农机正在作业?”“不同农机的有效作业面积是多少?”“全县农药喷洒作业的面积是多少亩?”……只要输入相关信息,想要知道的各项数据立即呈现在眼前,并且数据根据农机作业量的增加进行实时更新。近日,走进翼城县新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翼城县农业生产托管农机作业数据平台操作员的操作下,各项数据立即呈现在大屏幕上。
近年来,我市农业生产托管“洪洞模式”“翼城模式”“永和模式”等不断涌现和优化,赢得国家级荣誉,在全国多地进行推广,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和欢迎。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加大农业生产领域智慧化农业生产项目的投资力度,强化信息化技术应用推广,建立了一系列农机社会化服务管理平台,摸索智能化农机作业发展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翼城县农业生产托管农机作业数据平台,可以看到旋耕管理、播种管理、农田施药等内容。该数据平台可对玉米、小麦在耕、种、防、收等托管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作业查询和作业审核。同时,还可以依据平台数据进行分析研判,适时调度各乡镇农机进行跨乡镇作业,确保全县各项农业生产工作有序推进。
翼城县是农业大县,小麦返青以来,翼城县委、县政府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生产托管服务组织单环节托管、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等措施,扎实开展小麦“一喷三防”等作业,并充分发挥智慧平台作用,积极做好农业生产工作。
2022年以来,我市多地相继实施完成了农机化新型经营主体提档升级试点建设,一方面通过改造现有农机装备、引进适合本区域作业的智能农机装备,逐步建立集数据化、智能化、可视化、集约化于一体的智慧农机作业服务体系,使农业生产过程实现智能控制和精准作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作物单产品质和质量,促进增产增收。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试验田,开展不同农机农艺的种植模式对比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广,摸索智能化农机作业发展路径。厘米级差分基站、卫星平地装备、高精度航测无人机、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肥及播种装备、自动驾驶装置及系统、精准灌溉控制装置及系统、作物长势监测装置及小型气象仪等设施设备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我市加大农机作业监测终端应用力度,强化智能农机管理平台建设,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作业技术模式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土地平整度,增强了土地蓄水抗旱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为后续机械植保、机收减损创造了良好作业条件,为提高农业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提供了保障。
孙俊辉介绍,目前,全市农机装备保有量达35.05万台,总动力259.56万千瓦。为扎实有序推进全市夏种夏管农机化生产工作,我市成立了市、县两级农机化生产工作专班,农机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机化作业,通过各项措施的有力落实,做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下一步,将加快推广应用新型农机具的步伐,为农业生产提供装备支撑和技术保障,为全市加快实现“三个努力成为”蓄势赋能。
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