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山川披锦绣 沃野吐芳华

2025-07-15 08:52:4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盛夏时节,穿行于永和县的乡间沃野,平坦整洁的道路延伸远方,绿树红花掩映着错落有致的庭院。曾经刺眼的垃圾堆放点,整改为村民休憩、花香阵阵的小花园;昔日污水横流的沟壑,被清澈见底的潺潺渠水取代。一幅幅清新、整洁、宜居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在黄河岸畔徐徐铺展。

  这不仅是人居环境的华丽蝶变,更是永和县深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环境之变撬动发展之变、激活振兴动能的生动实践。

  高位统筹 全域擘画

  从“点上盆景”到“全域风景”

  东征村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红色资源”丰厚。走进乾坤湾乡东征村,入村处墙上画着一条长长的红色绸缎,巨大的冲锋号旁“向前进”三个大字熠熠生辉,不少游客在此打卡拍照。这是永和县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既凸显当地地域特色,又把红色文化融入其中的缩影。该县让人居环境整治既“塑形”更“铸魂”,实现生态基底与文化灵魂的有机统一。

  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面子”,更是凝聚人心、激发内生动力的“里子”。今年以来,永和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3个精品示范村和20个提档升级村建设为抓手,从农村人居环境这个小切口入手,强化机制保障、资金投入、环境整治与宣传培训,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非一日之功,更非一村之事。永和县委、县政府坚持全县域规划、全要素整合、全链条推进,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上开花”走向“面上结果”,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全域提升、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永和县委书记高永贤强调:“规划是龙头,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全县乡村建设有章可循、特色鲜明、协调统一。”

  规划引领“一张图”,全域擘画定标尺。结合村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永和县高起点编制《永和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方案》《永和县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标准》,将全县6个乡镇、64个行政村纳入“一盘棋”考量。规划突出“尊重自然、传承文化、留住乡愁”,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明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庄的整治重点、风貌导则和建设标准。

  科学定位“塑特色”,各美其美显韵味。按照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整体性提升的思路,科学定位村庄发展方向:将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永和段)沿线东征村、奇奇里村、望海寺村等村定位为文旅(交旅)融合村;将县城周边霍家沟村、官庄村等村定位为城乡融合村;将署益村、桑壁村等村定位为特色产业村。

  项目推进“促落地”,精准发力见实效。永和县坚持项目化推进,统筹整合各类资金投入“千万工程”当中:投资5900万元建设东征村公共实训基地,在奇奇里村打造五大主题营地,发展“营地经济”,并推动低空经济项目串联区域景点;在桑壁村,立足群众需求新建农贸市场,对村镇街道实施整体改造提升;投资1000万元在阁底村、霍家沟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投资1000余万元在官庄村建设新村及党群服务中心;投资500万元在索驼村推进老街改造、污水治理、生态修复及智慧乡村建设,持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农文旅融合步伐,形成各具特色、韵味彰显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永和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景宁强调:“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要把环境协同、整体设计、节约成本、日常管护纳入综合考量,做到‘一次性投入,根本上受益,避免积累性浪费’。”

  这不仅是经济账,更是发展观,体现了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建章立制 共治共享

  从“治标应急”到“治本固效”

  环境整治成果难在巩固,贵在持久。永和县清醒认识到,“一阵风”的“运动式”治理无法带来根本改变,必须构建起政府引导、村民主体、市场参与的长效管护机制,让美丽从“易碎品”变为“耐用品”。这是实现乡村善治、确保振兴成果惠及长远的制度保障。

  坡头乡岔口村沿路,一个小游园格外引人注目。坡头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高剑锋介绍道:“以前这里是垃圾堆放点,因为靠近路边,影响村容村貌。今年,我们根据县里的统一安排,在合适的地方打造小游园、小花园、小菜园,让老百姓出门见景、开窗见绿。”同样,在乾坤湾乡曹家山村等村沿路,可以看到一排排选用当地黄河片石垒砌成的路田路林隔离墙、文化墙,不仅有效解决了路域环境杂乱无序等问题,全面提升了路域环境质量,而且保留了乡村特色,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达到了“花小钱办好事”的效果。这些微改造、精提升,体现了因地制宜、节俭务实的工作作风,让整治成果更可持续、更得民心。

  打造节点景观仅是环境整治的一环,如何让“一时美”成为“常态美”?永和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胡国华给出了答案:“核心在于激活人的能量,发挥制度的作用!”

  该县创新实施“四个结合、四战联动”机制,推动乡村环境实现从“短期整治”向“长效管护”的根本转变。这套机制的核心,在于找到了政府有为、市场有效、村民自治的最佳结合点。

  坚持“疏”“堵”结合,打好垃圾治理攻坚战。通过无人机航拍巡查,对全县行政村存量垃圾点进行清理,同步新建垃圾倾倒点,优化“户投放、村转运、县处理”转运体系,设立乡村转运点、县级中转站,规划南北双线转运路线,实现垃圾即产即清。同时探索“随手拍+奖励”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监督。

  坚持“点”“面”结合,打好路容路貌提升战。在“面”上:实施硬化隔离,硬化平交道口200余处5000余米,并因地制宜采用种植、硬化、垒砌等方式改进路田、路林分离6400余米,有效抑制尘土飞扬;整治路肩边沟,平整培土加固路肩、整理边坡约79公里,并在主干道旁开展“植绿、增绿、补绿”,修建鱼鳞坑2.2万余个、对树木圈红刷白,解决杂乱无序问题。在“点”上:做精节点设置,依托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运用新理念、新材料、新设计打造沿线特色标识节点,实现“塑形”与“铸魂”结合。乾坤湾乡东征村将采摘园—飞行小镇纳入红色规划,设置低空飞行IP打卡点及“东征文化”氛围墙、红色走廊;坡头乡则融入梯田、农耕元素,运用石磨、犁具、水井等打造乡村记忆壁画和乡风文明彩绘,留住乡愁韵味。

  坚持“软”“硬”结合,打好内外兼修主动战。硬件提升与文明培育同步推进。对全县破损街巷进行硬化,清理残垣断壁,利用腾退空地新建健身园、小菜园等,不断完善村庄绿化。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评选“美丽街巷”,推广“道德银行”积分兑换机制,以文明乡风激发群众共建共享动力。

  坚持“常”“长”结合,打好标本兼治长远战。为巩固成果,永和县创新长效机制,制定《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推行“门前四包”、定期清洁日等制度;构建“航拍巡查+曝光+整改”闭环管理,对整改不力乡镇跟踪督办;引入市场化运营,将部分区域保洁外包专业团队,实现降本增效。

  机制的保障,最终落脚在人的行动与认同上。在桑壁镇前龙石腰村,卫生保洁员白德贵一边清扫责任片区,一边感慨:“村里真是一天一个样!更难得的是,大伙儿都自觉维护这来之不易的整洁美丽,像有一股劲儿把大家的心聚在了一起。”

  村容村貌的蝶变,悄然重塑着乡村的精气神——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维护,从旁观者到主人翁,一种爱护环境、崇尚文明的新风尚正在永和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蔚然成风。这正是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也是美丽乡村建设最动人的风景。这种精神风貌的转变,是比环境改善更宝贵、更深远的乡村振兴成果。

  生态变现 活力迸发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善犹如源头活水,为永和县注入了澎湃的发展动能。昔日的“脏乱差”蜕变为今日的“洁净美”,不仅重塑了乡村的“颜值”,更激活了沉睡的资源禀赋,催生出多元化的“美丽经济”,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环境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释放出强大的“生态红利”。

  “方寸地”巧变“增收园”。漫步在国道341沿线,一幅生动的“篱笆经济”图景映入眼帘。在坡头乡索驼村,村民们巧用房前屋后的闲置空地,就地取材,扎起古朴雅致的篱笆墙,精心打理成生机盎然的小菜园、小果园。这些“微田园”“微果园”看似不起眼,却蕴含着大效益:一园多用,价值倍增。这些“方寸之地”的巧思,是农民创造力与市场需求的直接对接,是乡村内生动力被有效激发的鲜活例证。

  索驼村村民寇俊生在自家篱笆围起的小菜园里种满了西红柿、黄瓜等蔬菜,他说:“以前这片空地就荒着,现在种上菜,自己吃不完还能卖给游客,一年下来也能多不少收入。”这方寸之间的巧思,不仅美了环境,更鼓了腰包,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风景廊”延伸“产业链”。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华丽变身,是环境提质撬动产业发展的典范。永和县乘势而上,以路为媒,串珠成链。沿路科学布局草莓、樱桃、葡萄、玉露香梨等10个特色精品采摘园,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十里尝廊”。游客驱车畅行,既能饱览黄河岸畔的壮丽风光,又能沉浸式体验“玛瑙樱桃枝头笑,浪漫草莓垄间藏,剔透葡萄藤下缀”的采摘乐趣。旺盛的客流带火了“尝廊”经济,特色水果供不应求,价格稳中有升,有效带动了沿线农民增收。这条路,不仅是一条交通线、风景线,更是一条激活资源、贯通三产、富裕百姓的产业振兴线。

  永和梯田的壮美景观,也因整体环境的提升吸引了更多摄影爱好者和观光客,直接带旺了周边的农家乐、特色民宿和农产品销售,一条路真正成为聚合人气、财气的“黄金致富带”。

  “好生态”孕育“新业态”。整洁优美的乡村环境、浓郁独特的乡土文化氛围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显著提升了永和的整体形象和区域价值,为乡村产业升级打开了新空间。好环境成为吸引资本、人才、项目的“强磁场”。

  乾坤湾乡副乡长刘志臻介绍,为满足游客多元需求,奇奇里村精心打造了“农耕体验营”“巅峰挑战营”“星空拾梦营”“旅居房车营”“枣韵帐篷营”五大主题营地。今年“五一”以来,持续爆火,先后举办和承接了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自行车挑战赛、“全民健身健步走”、“临汾·520黄河英雄会”汽车越野挑战赛,以及2025热点临汾·招商引资暨“寻根母亲河”首届商学院徒步大会等系列活动,特别是随着自驾游、房车游越来越多,累计接待游客超过5000人次,让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实现了村民和集体共同增收。从单一观光到深度体验、多元消费,永和的乡村旅游正在向高品质、高附加值升级。

  从“一隅美”到“全域美”,系统布局共享美丽;从“一时美”到“常态美”,机制创新守护美丽;从“形态美”到“业态美”,价值转化释放美丽。永和县以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撬动乡村全面振兴“大文章”,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尤为可贵的是,旅游产业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变,使永和老百姓展现出崭新风貌:文明习惯悄然养成,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参与家园建设热情空前高涨,自信、自立、自强的精气神在阡陌间蓬勃生长。这份由内而外的“人的提升”,是环境整治最宝贵的成果,也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最深根基。

  永和百姓用双手扮靓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正是对“爱临汾”最质朴、最深情的表达;他们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和不断提升的文明素养,正是“赢未来”最坚实、最澎湃的动力源泉。永和经验的深化与这股源自人民的内生力量持续释放,必将为临汾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共同绘就山清水秀、业兴人和、宜居宜业的美好未来。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