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高产攻关田收获面积4.08亩,鲜重3250公斤,籽粒平均含水率9.68%,去杂0.1%,折算成13%标准含水率净重3340.26公斤,测产结果折合亩产818.69公斤。”今年夏天,翼城县唐兴镇小麦示范基地的小麦高产攻关田里传出丰收答案——翼城县再次以平均亩产818.69公斤获得全省小麦单产最好成绩,实现山西省冬小麦单产五连冠。
近年来,翼城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技术推广,在粮食高产创建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解锁了小麦玉米田畴沃野的丰收密码,在黄土高原上写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注脚。
农业托管 激活发展新动能
“2022年,我们村托管172户335亩,2023年增至248户461亩,2025年实现全村托管!”唐兴镇石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小冬翻开土地流转台账介绍着村里的情况。数据增长的背后,是村民从“守着土地种”到“依托土地富”观念的深刻转变。
翼城县创新实践的农业托管模式,突破零星农户“单打独斗”的局限,通过构建“农户—村集体—企业”协同发展体系,推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智能化方向迈进,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绿色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协调统一。从2018年山西新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社会化服务联合体,到2023年“翼佳人”田管家农服公司推出“一站式”“全产业链”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翼城农业生产托管不断深化,农业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土地托管服务为农业机械化服务提供了极大便利,成片化耕种、集中化管理极大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说起农业托管的好处,中卫乡南北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董海水深有体会。2024年,南北庙村针对510.59亩旱地存在的产量低、灌溉难、地块零散及农户“不愿种、种地难”等问题,采取“土地入股+集体经营+全产业链托管”模式,通过平塄刷埝、平整土地,将零散地块整合为连片良田,同步安装施肥罐、铺设2.6万米主管道和53万米支管道,建成水肥一体化系统,让旱地变水浇地。改造后,水肥条件显著优化,土地利用率与机械化效率同步提升,并推广科学轮作技术,种植模式也由“一茬变两茬”。“以前只能种一茬玉米,现在冬天种小麦,夏天复播玉米、杂粮,一年两茬收入翻番。”董海水说。
据了解,翼城耕地面积62万亩,全县托管面积从3.2万亩增长到33.7万亩,托管农户从5452户增长到46965户,托管组织从8家增长到43家,托管效益从1376万元增长到8772万元。目前,该县已经有12个村庄完成整村托管,托管面积达到27134.13亩,通过“公司+村集体+大户+小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托管模式,灵活实行单环节和全程托管,滴灌、喷灌铺设比例达80%以上,为引导单产提升、推广先进技术、增加集体收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翼城县农业生产托管联合体负责人、山西新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学峰介绍,从户托到村托的转变,本质上是农业生产关系的优化。整村托管打破了土地细碎化的桎梏,为农业现代化装备应用、绿色技术推广、产业链延伸创造了条件,农业社会化服务真正成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有效路径。
翼城农业生产托管不断深化,农业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注入新活力,成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翼城”亮点。在我省首创的农业生产托管“123456翼城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20个典型案例之一,经验做法先后被新华社、人民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科技赋能 注入硬核生产力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翼城县广袤的田野里,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在田间穿梭,高效完成病虫害防治任务;农业用北斗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农机,让耕种作业更加精准、高效;安装GPS跟踪仪的农机,实现了远程监控和调度,提高了农机的使用效率。这些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轻松、便捷。
立足农业农村发展新需求,翼城县深入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发展,集成推广播种一体化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一批高产稳产和高质高效技术,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全县农业发展增添新动力。从传统机械到卫星定位,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翼城县深挖创新潜力,向科技要产能、要质量、要效益,科技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位于南唐乡云唐村的山西邦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物联网技术服务平台上,中控系统大屏幕上清晰显示着各个地块农作物的图像和数据。该公司负责人张正涛介绍,通过卫星定位、传感器监测等手段,实时获取作物长势情况、虫情监测、水分含量、天气情况等信息,托管服务组织据此制定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案,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精细化管理。这种精准作业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而且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作业质量。
“以前种玉米靠天吃饭,现在有了膜下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随时能种。我家14亩早播玉米都用这技术,出苗率高、长势好,明年还这么种!”王庄镇孝义村61岁的村民周晓琴站在玉米地旁说。
周晓琴口中的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结合了覆膜栽培与滴灌系统,是一种高效的节水技术,其核心在于将滴灌带铺设在地膜下方,一次性完成起垄、施肥、铺带(滴灌带)、覆膜、播种、镇压六道工序,实现水肥一体化的精准供给,薄膜与滴灌带同时铺设,做到干播湿出、及时滴灌。今年前半年天气干旱,孝义村与当地托管服务组织合作,在全村1590余亩地先行先试该技术,同时实施宽窄行种植技术增加玉米苗的通风透光率,破解了“春播遇旱误农时”的难题。
“播种机加装地膜、滴灌带铺设系统,配合北斗导航系统,可以在地势不平坦的情况下,保证株距、行距、播深一致,提高播种质量。”孝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孙文强说,“与往年相比,这种种法每亩地能多种五六百株,一株产四两,一亩地就能多产200斤!”
与此同时,翼城县以科技引领粮食单产提升,连续三年创冬小麦-夏玉米“吨半粮”高产佳绩。2022年,翼城县冬小麦亩产855.13公斤、夏玉米786.1公斤,周年亩产达1641.23公斤;2023年,冬小麦亩产825.99公斤、夏玉米889.4公斤,周年亩产达1715.39公斤/亩;2024年,冬小麦亩产839.49公斤、夏玉米1000.84公斤,周年亩产达1840.33公斤/亩。今年还建设完成“吨半粮田”示范基地11个,面积7000余亩。
“新技术的应用为农田注入了硬核生产力,不仅能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还将推动粮食产业升级,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翼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志刚如是说。
良种繁育 托举农业高产梦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翼城县立足现代种业发展需要,建设省级种业基地,山西瑞德丰种业有限公司与山西新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双翼齐飞,将一粒粒优质种子培育成农民手中的“高产法宝”。
山西瑞德丰种业有限公司自主选育的瑞丰麦“616”,蜡质层厚、抗病虫害,2025年实打测产亩产818.69公斤。“这品种分蘖力强,一亩能多收百十来斤!”种植户王建国的话里满是欢喜。而玉米“瑞丰168”抗倒伏、适应性广的特点,让丘陵地农户也尝到了高产甜头。
山西新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则走出了“良种+服务”的特色路。中卫乡南北绛村是该公司全产业链托管的旱地小麦良种临旱6号和翔麦系列繁育基地,通过增施有机肥,配肥良田;深松深翻,促进小麦根系下扎;使用宽幅匀播机播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配套后期的三次叶面肥喷施技术,确保良种繁育效果。10年时间,基地繁育面积稳定在2600亩以上,累计达标小麦种子200余万公斤,让“藏粮于技”的愿景在沃土里生根结果。
围绕“建设全省特优农业优势县”目标,翼城县坚持稳粮保粮,狠抓小麦繁育体系建设,支持种子企业建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和生产制度,增强良种供应保障能力,不断满足广大小麦种植主体和农户用种需求,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目前已完成建设小麦制种基地2.2万余亩。
田畴织锦绣,沃野绘“丰”景。翼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辛树盛表示,将继续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农业规模化,用现代科技装备和管理农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蹚出唐尧大地稳粮增收新路子,为临汾加快实现“三个努力成为”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宋榜娟)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