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8月的隰县龙泉镇上留村,千亩梨园绿成了“翡翠海”。一排排白墙灰瓦的小院排得齐整,街巷也干净亮堂。文化广场上小孩撒欢儿跑,戏台边乡亲们唠得热乎。农家乐、采摘园、烧烤摊村里一样不缺,眼前生机勃勃的上留村,分明是一幅活脱脱的“和美乡村”工笔画。
谁能想到,这个捧回“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山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十几块金招牌、村集体经济连续三年“破百万元”的“明星村”,几年前还是产业单一、集体经济薄弱、不起眼的小村落。它的华丽转身,靠的是扎扎实实唱好党建引领、产业兴旺、治理有效这出乡村振兴“三重奏”。
支部“强引擎”——小村庄有“主心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子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这话在上留村得到印证。
时间回溯到2017年底。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的上留村村民刘志锋,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心里却很纠结。“闯过这一关,我才明白,自己心里最不甘心的就是没给家乡做点啥!”待身体恢复后,刘志锋积极响应组织召唤,一头扎回村里竞选党支部书记。身边的亲戚常说:“你放着城里的舒坦日子不过,图啥?”刘志锋却认准了一条道:“就图带着大伙儿把穷帽子甩得远远的,过上好光景!”
那时的上留村党支部,人心不齐、党员作用弱化,亟待一场强筋壮骨的变革。刘志锋想了三个招数解困局。
招式一:“三会一课”“6+N”主题党日,雷打不动。
主题党日活动光参加还不够,上留村推出了“硬核”的党员积分制管理,为民办实事量化考核,学习表现上榜公示。
每当积分榜挂出来的时候,党员们心里的“小火苗”就点着了。以前开会总“溜边儿”的刘秀福,不仅每次活动第一个到,还主动“承包”了村里孤寡老人的农活儿,成了大伙儿争相学习的“积分明星”。刘秀福说:“这积分,积的是责任,燃的是干劲!”
招式二:“巷长”上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光在党支部里使劲儿不够,服务还得沉下去。上留村创新实行“党员巷长制”,编织了一张“党支部+党小组+巷长+联包户”的精细网。党员“巷长”们戴上红袖章,成了巷子里的“大管家”,政策宣传、矛盾调解、跑腿办事,样样在行,服务直通村民“家门口”。
党员“巷长”们曾经遇到“最难啃的骨头”是收回被村民占用的210亩集体土地。几户人家梗着脖子:“祖辈用的地,凭啥交?”面对困难,党员“巷长”刘建龙没有退缩,他先把自己家欠的承包费一分不少交齐,占的地也归还了村集体,然后一趟趟上门,掰开揉碎了讲政策、算长远账:“这地攥在村集体手里发展产业,年底分红大伙儿都有份,不比自个儿零敲碎打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这块“硬骨头”被成功啃下,为后续产业发展腾出了宝贵空间。
招式三:班子“换新血”,堡垒更坚固。
村党支部敞开大门,从致富能手、乡镇骨干、退役军人中“海选”能人,一股脑充实进村“两委”班子。换新血后的班子成员,学历蹭蹭涨、年龄呼呼降,结构得到了优化。村党支部还组织党员们赴梁家河、晋西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在红色熔炉里淬炼初心,让大家时刻牢记:“党员得有个党员样儿,组织强了、人心齐了、人才聚了,乡村振兴的底盘才能更牢靠!”
刘志锋说,现在依然记得上任伊始,村里的老书记对他的叮嘱:“你要是把村子带偏了,我可饶不了你!”一句叮嘱,一份责任,刘志锋与上留村的故事未完待续。
人人有“梨”想——手捧一颗“金果果”
乡村振兴,没产业就是空架子,上留村的村民们心里门儿清:得想法子让黄土地“流金淌银”。咋干?立足优势,打造“1+N”产业魔方。核心是啥?当然是响当当的“隰县玉露香梨”。
围绕玉露香梨升级产业,再融合农文旅,梨果、特色大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四驾马车”齐头并进,上留村硬是把村集体经济从“破零”拉到了“百万”。
“这梨可是‘金果子’,得伺候好了!”眼下正是梨树管护的关键时期,村民刘春平的口袋里,套膜袋、剪刀成为不可缺少的物件。去年,刘春平的15亩玉露香梨收成不错,看着果树上一个个小果慢慢长大,他的心里乐开了花。
上留村在梨果产业上下的功夫十分精细:“充电”不断档,果树专家请进来、技能培训办起来,村民们的果树管理水平噌噌涨。“盔甲”穿身上,防雹网、防冻坑,防灾减灾工程扎牢“保险绳”,让梨果安然度春秋。“智慧”来当家,25亩智慧化示范园里,高科技“显神通”,千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一上马,水龙头一拧,水肥精准直达梨树“嘴边”,省水省工又提质,梨果长得更“水灵”、甜度更喜人。“吆喝”要响亮,“梨花季”,雪白花海醉游人;“采摘季”,累累硕果引客来,线上线下齐发力,销路越拓越宽广。
上留村依靠种梨年收入20多万元的“梨状元”有二三十户,他们的致富路也成了乡亲们的“致富样板间”。
“产业发展不能光靠梨,咱得‘多条腿走路’。”在刘志锋与村“两委”的带领下,上留村按照“以梨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20座现代化大棚拔地而起,葡萄晶莹似玛瑙,樱桃红艳赛灯笼,草莓香甜诱人,桃子、冬枣接力登场……上留村的四季采摘园一年到头瓜果香。
村里还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产业发展和村民利益紧紧绑在一起,风险共担、红利共享。
现如今的上留村,农家乐、特色民宿、网红打卡点渐次兴起,“假日烧烤音乐节”“采摘季”“梨花节”游人如织……产业融合的画卷绚丽铺开。
治理“绣花功”——绘就和美“山居图”
乡村振兴,口袋鼓了还不够,得让日子美、心里甜、乡风淳。上留村在基层治理上下足了“绣花”功夫。
“以前晚上出门,得拄拐棍儿摸黑,心里直打鼓!”村民曹三香回忆起过去直摇头,“现在文化广场、大戏台、观景台修得敞亮大气,人吃了饭就出门找老伙计聊天、打牌,日子过得真舒坦。”
上留村的“幸福小院”建起来后,日间照料室里,老人们能吃饭还能洗澡,常常乐得合不拢嘴;一盏盏太阳能路灯亮堂堂,把夜晚的街巷照得通明;田间路、小巷道全硬化,下雨天也不怕“泥糊腿”了;墙面统一粉刷亮化,雅致的栅栏让整个村子“颜值”飙升。
治理的温度,更渗透在贴近民生的“里子”中。
上留村卫生室成了村里的“健康堡垒”,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随叫随到,网格化管理让公共卫生服务无死角。党群服务中心就是“便民超市”,就业信息、社保办理、矛盾调解、环境投诉……一个窗口全搞定,村民办事“最多跑一趟”;环境整治责任到人,人人都是“保洁员”,卫生公约栏、村规民约墙时刻提醒大家爱护公物、讲究卫生。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上留村扎实推进“清廉上留”建设。村党支部定期学习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筑牢思想“防火墙”、采取“1+2+X”监督模式,盯紧“三资”,制度笼子越扎越密。
端午节包粽子传递邻里温情,“星级文明户”评选树立道德标杆,“幸福小院”的理发、就餐服务温暖老人心田……文明村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如春风化雨,滋养着上留村的和谐肌理。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上留村将锚定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梨果产业上持续发力,让群众的“钱袋子”鼓得更实,好日子过得更甜,为我市加快实现“三个努力成为”贡献力量。
记者 刘 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