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粼粼波光之上,一排排湛蓝色的光伏板在渠面上整齐铺展,如同为28公里的渠道披上“蓝装”……秋日时节,走进大唐“七一渠”36MW分布式光伏尧都区示范项目现场,一幅“渠上发电、渠下输水”的独特风景画在眼前徐徐铺展。
大唐“七一渠”36MW分布式光伏尧都区示范项目是我省首个渠面光伏项目。该项目由山西大唐国际临汾热电公司实施,创新采用立体化开发模式,72572块光伏板覆盖了“七一渠”尧都段28公里的范围,于今年4月份并网发电。
山西大唐国际临汾热电公司临汾项目部副经理关靖介绍,该项目充分利用水利设施空间,实现了“一地两用”的综合效益。项目年发电量达5000万千瓦时,足以满足3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8万吨,为我省实现“双碳”目标注入新动能。
阳光下,光伏板阵列随着渠道走向蜿蜒前行,部分光伏板采用了彩虹七色光伏组件,熠熠生辉。在无人机视角下,纵贯南北的光伏项目犹如一条长龙,蔚为壮观。
“项目采用了多项行业领先的科技技术,展现出科技与能源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关靖介绍,“我们的渠面光伏支架采用‘丹霞钢’技术,看似支架表面生锈,其实非常稳定,具有极强的耐腐蚀性和结构稳定性。其次,还采取抑尘玻璃和防积灰边框设计,不仅适应山西气候特点,还降低了维护成本。”
“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水利与新能源的双赢。”山西大唐国际临汾热电公司新能源运营部负责人李鹏刚表示,光伏矩阵不影响原有灌溉,反而能通过遮阳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清洁能源建设开拓了新空间。
由于渠面施工不同于普通地面作业,需要克服水下地形复杂、施工空间受限等困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团队面临诸多挑战。
“我们采取分段施工方式,在保证农业灌溉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科学安排作业时间。”李鹏刚介绍,项目团队挂出“作战图”,加强组织,倒排工期,加快进度,组织200多人的施工队伍,加班加点,保障了项目并网目标如期完成。
项目建设中,管理团队将“大安全”理念贯穿全过程,成立安全委员会,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运用智能监控系统实时跟踪施工进度。
该项目并网后,每年减排效益相当于种植260万棵树,将显著提升区域绿电比例。这一减排效果对于改善区域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项目可为水渠维护利用提供绿色电力,解决水渠安全隐患。这种创新模式为全国具备条件的灌区提供了借鉴经验,对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28公里“七一渠”渠道化身为一条再生的“蓝色光河”,清洁电流源源不断汇入电网,渠水则静静流向远方农田。“七一渠”灌区沿岸“蓝色光伏板+粼粼渠水”的景象,成为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市加速能源结构转型,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为能源转型增添了新的动力。
“这一水利与能源的完美结合,不仅提升了土地空间利用率,更探索出灌区工程与光伏发电互补的新路径,为我省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李鹏刚说,“下一步,我们将以‘提供绿色能源,点亮美好生活’为使命,按照上级公司‘筑月播星’启航行动要求,加快实施更多新能源项目,为临汾加快实现‘三个努力成为’贡献力量。”
记者 柴云祥 任怡星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