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跃委员:
落实高品质教研 赋能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社会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为教育界别的一名政协委员,张俊跃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学校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研成果向教育质量转化能力弱。
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与完善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张俊跃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制度建设,细化教研机构和教研员职能定位,在全市开展大教研活动,通过名师工作室设计讲课和听评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市、县财政应大力支持教研室的经费使用,形成专款专用,利用好教育部、教育厅提供的中高考命题专家的培训、座谈、讲座等,以老带青、以青促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助力基础教育教研规范科学健康发展。教育部门可以建设专业平台,推广成熟的教研活动制度,分享优秀的教研课、示范课,通过多种方式促使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我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 刘静
刘淑娟委员:
数字化赋能 让非遗“活”起来
威风锣鼓、平阳木版年画、平阳麻笺……临汾非遗家底丰厚,数量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我市在挖掘非遗项目内涵、讲好非遗背后故事、传承非遗项目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随着时代变革和现代科技的推陈出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剧增。
刘淑娟建议,依托我市的优秀非遗项目,集中打造全市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平台,涵盖数字非遗博物馆、非遗线上教学课程、非遗知识传播等多种功能。依托大数据技术,形成非遗数据库。加大非遗数字转型政策扶持和经济支持。从政策层面引导支持非遗和数字化融合发展。出台措施引导数字化企业加强与非遗文化产业的联动,打造集生产、展示、体验、传习、销售于一体的非遗集聚区,推动非遗产业数字转型,促进我市非遗文化与产业共同繁荣发展。
记者 郝海军 王梓轩
韩国云委员:
加力补齐短板弱项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市从政策体系、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智慧养老等方面入手,不断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养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韩国云认为,目前我市养老服务中仍存在服务设施短缺、护理人员短缺、养老产业发展滞后等短板和弱项。
韩国云建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养老事业发展,形成财政资金、民间资本、产业基金等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补足短板弱项,从建设优质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创新农村养老新模式等方面入手,丰富养老形式和内容,让老年人更好地在家门口养老。充实人才队伍,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养老服务人才,开展养老服务管理、护理人员培训。同时,落实养老从业人员一次性入职奖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入职养老护理行业。发展养老产业,围绕沿黄风情、沿汾文化、沿太岳生态三条路线,发展康养旅居产业。同时,依托“临汾优选”、曲沃“晋之源”等品牌,拓展老年养生食品产业。
记者 刘超
崔坚委员:
打造特优品牌 促进农业增效
“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提质提效,这为我市农业特优品牌做大做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崔坚认为,加强农业特优品牌建设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注入新动能。
就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崔坚建议,各级各部门应将农业特优品牌打造纳入工作重点,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在理念上引领,在政策上扶持,构建良性互动格局,共同推进品牌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业特优品牌生产经营主体与银行融资机构对接,大力支持农业特优品牌建设。持续推动农业特优品牌生产基地建设,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统一品牌、统一技术、统一标准,聚力打造“临汾农业特优品牌”集群,形成发展合力。同步推进临汾农业特优品牌产品宣传工作,以临汾农业特优品牌建设为主题,讲好品牌故事,擦亮“临汾农业特优品牌”新名片。
记者 任超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