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皮影戏传习所:光影下的匠心与传承

2024-07-24 08:50:2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一方幕布,一束灯光,一场热火朝天的皮影戏,故事就此开启。走进侯马皮影戏传习所,在白色幕布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侯马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刘秀珍手握操纵杆轻轻摆动,随即,皮影形象在幕布上坐卧行走,翻飞跳跃、活灵活现。配合着唱腔和音乐,刘秀珍用唱词将故事娓娓道来……

  “我的母亲很喜欢戏曲,我常常跟随她在村里听戏、看皮影表演,自己从小就对戏曲产生了浓厚兴趣。”真正接触戏曲是在刘秀珍15岁的时候,随着对戏曲的喜爱,25岁的刘秀珍跟随老师廉振华一起学习皮影戏,就此开始了她的皮影戏生涯。刘秀珍说,刚开始表演皮影戏的时候生活很困难,原材料都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将硬纸片裁剪成各种形状,如人物、动物或是场景的一部分,通过串绳的方式将这些纸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可以活动的皮影形象。

  随着对皮影戏的深入钻研,刘秀珍和爱人杨正信已经可以用牛皮雕刻皮影。2010年,刘秀珍成立了侯马碗碗腔皮影艺术团,“凭着一腔热血,我一定要把皮影戏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这是刘秀珍一直以来坚持的动力。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皮影戏,刘秀珍常常带着徒弟到学校、小区、农村进行公益演出,演出的费用基本都是她自己出。“我不图名,也不图利,只希望皮影戏能够一代代传下去”。

  作为一名皮影戏老艺人,刘秀珍在继承老一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整理、改编、自创了很多剧目。在此过程中,她既是编剧、导演,又是演唱者和表演者,成为“一口唱尽千古事,双手操练百万兵”的多面手,她在碗碗腔的根基上设计出了碗碗腔音乐,为侯马碗碗腔皮影戏走向更大舞台展演创造了条件。

  皮影戏是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皮影艺人,从写剧本,到制作皮影,再到上台表演,每一步都得拿得下来。刘秀珍说,自己每天都在进行戏曲的基本功训练,包括唱腔、形体、表演等多个方面,尽管训练过程中手腿肿胀、疲惫不堪,但依然坚持不懈地练习着每一个动作和表情。

  早期的皮影戏乡土气息较为浓郁,剧目也较为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皮影戏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了解皮影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刘秀珍意识到老皮影戏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为了把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她将现代元素融入古老传统皮影戏表演,创作了《猪八戒背媳妇》《小苹果》等皮影戏剧目,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在侯马皮影戏传习所,这项传统艺术更具新意和时代气息,迸发出新活力。年轻的脸庞挤在白色幕布后,三五个学生在刘秀珍的指导下耍起了皮影戏。“要想把这门艺术留下来,必须培养后备力量。”刘秀珍希望能够将皮影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皮影+文创”“皮影+研学”“皮影+教育”……如今,随着一代代人手把手地传承,逐渐演绎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皮影戏。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和创新,如今73岁的刘秀珍对未来充满期待,她将通过各种交流活动,将皮影戏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皮影戏,让非遗持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记者 尹娜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