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忘不了那把老锄头,春挖田来赶着那日月走,手上的老茧写满哟,咱老百姓的大丰收……”12月15日,在乡宁县西交口乡坪头村,左明科正满脸陶醉地给乡亲们演唱乡宁原创民歌《老锄头》。提及9年前在俄罗斯、韩国进行中外文化交流演出时的场景,他依然激动不已,“那场演出意义非凡,因为在那一刻,乡宁民歌跨越了国界,让国外观众感受到了来自咱们中国黄土高原的深厚文化底蕴,现场雷鸣般的掌声让我感到特别自豪。”
乡宁县,这颗黄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不仅拥有秀丽的山川,还孕育了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乡宁民歌。从乡村的田间地头到城市的舞台中央,乡宁民歌以其质朴无华的语言和悠扬的旋律,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传递着千年的文化精髓。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精神的传递。在教化育人中,乡宁民歌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这片土地上珍贵的文化瑰宝。
黄土里的瑰宝
乡宁古称鄂邑,春秋晋鄂侯居此,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还有着悠久的文化资源,民间至今流传着“黄河岸边听歌声 乡宁民歌最入心”的民谣,但随着朝代的更迭,时过境迁,乡宁民歌断断续续传承在民间老艺人口中,许多珍贵的民歌面临失传的风险,为了抢救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乡宁县文联和乡宁民歌研创工作室的文艺工作者们踏上了艰难的发掘之旅。
通过近40年的发展,乡宁民歌展现出“勃勃生机”,乡宁一跃成为民歌大县,这与乡宁民歌研创工作室负责人王晋强及乡宁县政协原主席闫灵娣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上世纪80年代,当时还是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的王晋强长期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19岁时,王晋强收到了父亲送的板胡,便一发不可收拾,踏上了钻研音乐的路。为了收集、传承乡宁民歌,王晋强一到节假日就到乡下,向民间歌手学习、交流、沟通。每到乡下,他不是在老百姓的炕头,就是在田间地头;不是在农民歇脚的村头,就是在农民门外的墙头,听音调、记歌谱、写歌词……
眼下,广为流传的《摘花椒》就是王晋强在一次下乡时偶然发掘的。“记得是个周末,我在云丘山一带转悠时,路过一户人家,忽然听到有人在院子里哼着小调,凭着对民歌的敏感,我就走进了这座小院。”王晋强说,通过沟通,得知老人名叫光水英,时年70多岁,哼唱的是从老一辈那里相传下来的小调,他当即掏出本子记录下了这首濒临失传的《摘花椒》,回去后又连夜整理,最终使这首珍贵的民歌得以保存并广泛传播。
“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宁民歌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反映了人们生产生活变化、民风民俗以及生活习惯,是乡宁文化的‘活化石’,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特别是极具个性的乡宁方言,成就了乡宁民歌的个性特色,它是鄂文化、黄河文化、中和文化的精粹,在黄土高原上独树一帜。”今年76岁高龄的闫灵娣,曾任乡宁县政协主席,她不仅在本职工作中勤勤恳恳,更是一位传统文化的热心挖掘者和传承者,为乡宁的文化繁荣倾注了满腔热忱。
在闫灵娣的推动下,乡宁民歌研创工作室成立,一支由民歌传承人、音乐爱好者组成的队伍,踏上了寻觅乡宁民歌的征途,许多传统民歌得以被悉心记录、整理和传承,让乡宁的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我们收集、发掘、创作民歌就是想把这种音乐代代相传。”闫灵娣的话语中透露出对传承乡宁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
歌声中的情怀
一名作曲、三名作词、十五名青年业余歌手……经过多年的努力,乡宁民歌研创工作室吸纳了不少音乐爱好者加入。现如今,团队成员不仅人人有新唱法,个个有拿手歌,而且大家承前启后搜集民歌、诠释新歌。在成立的几年时间中,团队成员共搜集到传统民歌127首,创作新民歌300余首,在乡宁县实现了“一业一歌、一景一歌、一乡一歌”的目标。
“发掘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民歌得以传承,才是更加艰巨的任务。”王晋强说,为此他集思广益,并在乡宁县文联和乡宁民歌研创工作室的推动下,让乡宁民歌不仅走进了校园,还推出了“民歌乡村行”这一项品牌活动。
在西坡镇于家河村的第197场“民歌乡村行”演出中,来自乡宁各行各业的民歌爱好者轮番登台,献上了《老锄头》《赶会》《蚂蚱蚱》等经典曲目,欢快的歌声响彻村庄。
“左明科来一首……”
在群众的欢呼声中,左明科登台献唱了耳熟能详的《梅花坡哩人莅啦》,再次将演出推向高潮。
在乡宁县,如果说闫灵娣和王晋强是乡宁民歌的发掘者,那么左明科则是当之无愧的传承者之一。这位出生于乡宁县西交口乡坪头村的独唱演员,用他那充满个性的嗓音和极具乡土气息的演绎,将乡宁民歌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1980年,左明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虽然生活困苦,但并没有磨灭他对歌唱的热爱。初中毕业后,左明科到煤矿挖过煤,跟随乡间艺术团走村串户唱过歌,用稚嫩的双肩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即使是在野外放牛,他也能对着蓝天白云、高山峡谷吼上几嗓子。煤矿繁重的体力劳动、乡间艺术团食不果腹的生活,使这个少年萌生了去外面精彩世界闯一闯的念头,凭借着对歌唱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左明科逐渐在乡宁乃至更大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当机会来临,左明科被邀请走出国门,前往俄罗斯、韩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在国外演出时,我心中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自己从小唱到大的民歌,竟然能有机会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忐忑的是,这些外国朋友能否理解并接受这份来自遥远东方的音乐礼物。”
然而,演出结束后,左明科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观众的热烈反响。从此,左明科和他的乡宁民歌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心灵的纽带。
受邀参加“爱临汾·赢未来”临汾文旅推介会、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唱响母亲河 山西民歌赏析音乐会”、山西省文博会、登上了高雅殿堂——山西大剧院音乐厅、受邀到山西师范大学演出……近年来,乡宁民歌大放异彩,频频展现高光时刻。
如今在数字化时代,乡宁民歌爱好者们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民歌文化,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媒体发布民歌视频、音频资料,让更多人了解乡宁民歌、喜爱乡宁民歌。同时,他们还邀请知名歌手、音乐人参与乡宁民歌的改编和创作,为传统民歌注入新的活力。
歌声中的力量
乡宁民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教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乡宁人民的智慧与情感,通过质朴无华的语言和悠扬动听的旋律,传递着真善美的价值观,激发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在乡宁民歌的丰富宝库中,不乏赞美孝道、弘扬美德的佳作,《说了媳妇忘了娘》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首歌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将“孝”与“不孝”通过“麻野雀”和“火燕燕”两种动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歌曲曲调朗朗上口,两种动物行为的强烈反差,教育人们要讲礼数、敬孝道,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同时,乡宁民歌还生动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和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摘花椒》便是一曲劳动人民的赞歌。这首歌通过描绘一对小夫妻在井坪子摘花椒时的劳动场景和微小细节,展现了他们之间浓浓的爱意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劳动的美好,更激发了人们奋斗向前的动力。
现如今,乡宁民歌更成为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窗口。《紫砂缘》便是一例。这民首歌以乡宁紫砂艺术为主题,讲述了乡宁人对紫砂的执着和信念。它不仅让人们了解了乡宁紫砂的独特魅力,更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闫灵娣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剧《鄂颂》更是乡宁民歌教化育人的典范。该剧通过“从远古走来”“促民族融合”“展民俗风情”和“唱盛世颂歌”四个篇章,全面展现了鄂文化的历史发展变迁、鄂人的勤劳朴实、鄂地的繁荣发展以及近现代乡宁的经济社会状况。《鄂颂》不仅成为乡宁悠久文化的象征,更是深植于人们灵魂深处的印记。
乡宁民歌,这黄土高原上的天籁之音,是乡宁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凝结着乡宁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是这片土地上最真挚、最动人的声音。
在发掘、传承与教化育人的道路上,乡宁县文联和乡宁民歌研创工作室的文艺工作者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他们用歌声记录着、传承着,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与风情。同时,他们也用歌声教化育人,让乡宁民歌成为新时代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精神食粮。在他们的努力下,乡宁民歌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吸引着更多的人去聆听、去感受、去传承。因为,它是乡宁人民的声音,是黄土高原的灵魂,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记者 贺军泽 柴亚虹 孙哲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