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日,在临汾城郊一处农家小院里,省级非遗平阳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刘波手持竹刀,刀尖轻点转台上湿润的黄泥,将国漫中那个叛逆、倔强又可爱的小魔童定格在泥土的时光里。
“哪吒是春节以来最火的IP,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而焕发生命力的成功典范。”在刘波看来,《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是一部成功的国漫作品,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典范。影片中魔童哪吒与命运抗争、不服输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让他更加坚定了非遗技艺必须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信念。
在非遗传承方面,刘波有着深刻的理解,非遗技艺不仅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作为平阳泥塑代表性传承人,他始终坚守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赋予泥塑新的生命力的信念。
“泥是有性格的,要用心和它对话,它才会打开心扉和你交朋友……”说话间,刘波的指尖仍在不停地塑造着泥胎,在他眼中,每块泥土都有着独特的脾气秉性,山崖边的红胶泥就像黄河汉子一样,刚正不阿;随着千百万年地质变迁的黄土犹如大家闺秀,细腻如脂……这种感悟源自于他20多年来与泥土朝夕相处,这些年里,刘波用双手创作了数千件泥塑作品,讲述着光阴与这片热土的故事。
“传统非遗要不断创新,不断与时俱进,路才能走得更远……”这些天来,刘波用传统手法将哪吒的形象定格,这不仅是传统理念和当代流行IP的一次碰撞,更是他在思想上的一次突破、一次更新。他深知,非遗技艺的传承不仅需要坚守,更需要创新。只有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才能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些年,刘波用泥土讲述家乡的故事,展架上布满了一个个泥塑作品,《年年有余》《社戏》《赶集》《国家脊梁》《征程》《民瘼怀忧》等作品被媒体发表,并被多家美术馆、陶瓷研究所和博物馆收藏。此外,他设计制作的大型城市雕塑矗立在北京、内蒙古、河北、宁夏等地,成为当地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刘波的艺术简历及多件作品被编入《中国工艺美术名师大典》等典籍资料中,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平阳泥塑的代名词。
夕阳渐红,光晕中的哪吒泥塑仿佛被注入了灵魂。这个桀骜不驯敢于对命运说“不”的小哪吒,既是平阳泥塑技艺沧桑厚重的体现,也预兆了传统文化在当下潮流中的无限可能。正如刘波所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就像泥土本身——既要深埋地下吸收养分,也要在时代的阳光下舒展枝叶、茁壮成长。”
记者 郝海军 王梓轩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