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宁土炒炮炮,也叫炒土琪,这个承载着多少人儿时记忆的民间传统吃食,如今更以其独特的“土味”吸引着无数食客。
春日的清晨,近天命之年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宁土炒炮炮”代表性传承人王会宁,与妻子贺艳丽已在自家窑洞的土灶上,将发好的面里加入鸡蛋、芝麻、五香粉、食盐、小茴香等辅料,并用熟练的手法混入面粉,紧接着和面、揉面、擀面、切丁……这样的工作他一干就是36年。
另一边,院子里铁锅中的黄土正翻滚着细密的气泡……“黄土要选半山腰的‘绵土’,经过暴晒、碾筛,才能保证细腻无杂质。”王会宁边说边将面丁倒入沸腾的土中,只见他手持长铲快速翻动,面丁在滚烫的黄土中不停地翻滚,渐渐“镀”上一层金黄的色泽。不一会儿,这个农家小院里飘起了阵阵香气……
王会宁介绍,大宁土炒炮炮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对于大宁人来说,它承载着浓浓的乡愁与记忆。旧时游子远行,母亲总会塞一包土炒炮炮,既解乡愁又防水土不服。民间传统认为“脾虚伤食,补以脾土”,用黄土炒过的面丁,不仅养胃健脾,还能调节肠胃功能。外出的游子携带土炒炮炮出门,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家庭的温情,更将土炒炮炮赋予了情感与记忆的象征意义。
“我们生活在黄河岸畔的黄土地上,从小吃土炒炮炮,永远都忘不了这个味道。”王会宁说,“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宁土炒炮炮的传承与创新备受关注。当地政府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美食节等活动,大力推广非遗技艺和非遗产品,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传承。我干这一行有几十年了,还经常有外地人驱车百十公里,就为了吃这口‘土味’。”
站在黄河岸边的土崖上,王会宁抓起一把细腻的“绵土”感慨道:“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土疙瘩里藏着大文章。我们不仅要传承传统的制作工艺,还要结合现代人的口味需求不断创新,让大宁土炒炮炮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如今,大宁土炒炮炮这一承载文化记忆的“土味”美食,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讲述着黄土高原的“土味”故事。它不仅是临汾的文化瑰宝,更是大宁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口感、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养生价值,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信大宁土炒炮炮将继续传承与创新,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来自黄土高原的“土味”馈赠。
记者 郝海军 王梓轩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