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之美 塑城市之魂——2024年“文明临汾”创建工作综述

2025-02-25 09:29:1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明,让城市更出彩。文明城市创建的意义,最终是让群众受益、群众受惠。

  在黄河之畔、汾水之滨,临汾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独特光芒。如今,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临汾以坚定的决心和果敢的行动,将文明创建融入城市发展的每一处细节,从城市建设到市民素养提升,从环境改善到文化传承,全方位发力,奏响一曲曲文明和谐的动人乐章,让文明之光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熠熠生辉。

  顶层设计 引领文明创建方向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明”记忆已然融入临汾城市的发展史和奋斗史。2024年以来,我市围绕“最初中国·文明临汾”主题,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养和群众生活质量,让平阳大地处处绽放“文明之花”。

  创建文明城市,不是拍胸脯、喊口号、讲空话。我市坚持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各项工作。

  这一年,市委、市政府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从顶层设计出发,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文明创建工作体系,形成了“党政齐抓、部门联动,城乡统筹、全民参与”的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创建工作的良好局面,为文明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这一年,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文明创建工作。4月8日,市委专题会议聚焦“如何加强市民教育”,深入剖析问题,为后续工作指明方向。5月17日,全市开展“最初中国·文明临汾”十大专项行动工作部署会议召开,全面启动“最初中国·文明临汾”十大专项行动,为文明城市建设绘制了详尽的路线图。8月15日,我市举行“文明十小事”“健康十小事”“环保十小事”新闻发布会,向全市人民发出文明倡议,激发全民参与热情,共建共享文明成果。

  创建惠民,方能为幸福“加码”。“十大专项行动”以“最初中国”为底蕴,以“文明临汾”为愿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聚焦“文明涵育·书香临汾”“文明育人·德育先行”“文明行为·从我做起”“文明出行·安全常伴”等十项内容。三个“十小事”从言语文明、行为文明到合理膳食、规律运动以及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一共430个字,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30个小细节,鼓励全市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文明言行举止,提高品位素养,保持健康生活,践行环保理念。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多个主题活动,聚焦到社会最小单元,精心组织策划,全面、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以融媒宣传、网络宣传、对外宣传、手机宣传、社会宣传、活动宣传、持续曝光、专项宣传等八大宣传方式为载体,突出党政机关带头、领导干部带头、党员团员带头,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同步发力,对三个“十小事”广泛宣传,全市街头巷尾、机关学校、医院社区随处可见宣传标语、短视频、飘字、海报,形成“铺天盖地、人尽皆知”的浓厚氛围和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同心协力的工作局面。

  与此同时,持续强化监督落实,把“最初中国·文明临汾”十大专项行动融入到各级各部门职责中,把三个“十小事”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中,严格执法,树立典型,以正面鼓励和反面警醒引导市民行为,在全社会推动三个“十小事”深入人心,见行见效,落细落小,久久为功,抓好常态宣传,巩固行动成果,以践行三个“十小事”的实际行动和效果,以“最初中国·文明临汾”的良好形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临汾篇章。

  “文明临汾”的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每一位市民的心田。一场全民参与的文明行动在平阳大地悄然兴起,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既是文明城市的受益者,更是建设者。

  行动为要 雕琢文明创建细节

  文明城市的创建,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体现在无数个细节之中。临汾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聚焦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方方面面,用实际行动雕琢出文明的轮廓。

  在“文明涵育·书香临汾”行动中,全市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城市书房,举办各类读书分享会、文化讲座等活动,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在“文明出行·安全常伴”行动中,公安交警部门加大执法力度,整治交通违法行为,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耐心引导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在“文明普法·知法明理”行动中,全市组织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市民法治意识。

  此外,“文明行为·从我做起”行动倡导市民从身边小事做起,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环境;“文明家庭·亲子陪伴”行动鼓励家庭成员之间多沟通、多陪伴,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文明上网·绿色清朗”行动引导市民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这些活动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我市文明水平不断提升。

  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石,也是文明创建的重要支撑。2024年,我市在道路交通建设上持续发力,大力推进快速中环工程,构建起更加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让城市的交通脉络更加畅通。市民张伟是一名销售员,每天穿梭于车水马龙间的他见证了临汾交通的改善:“以前上下班高峰期,路上堵得水泄不通,现在道路宽敞了,出行也更顺心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一条条崭新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平坦宽阔,交通标识清晰醒目;老旧小区迎来了改造升级,外墙粉刷一新,停车位规划合理,增设了健身设施和绿化景观,让居民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公共交通不断优化,新能源公交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绿色出行成为时尚;新建和改造的公园、小广场遍布街头,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同样是2024年文明临汾创建的重点。我市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优化,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学校,增加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医疗卫生机构的升级改造,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进文化场馆建设,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城市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执法人员加强对城市秩序的维护,整治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现象,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整洁有序。同时,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和设施配套,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为城市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成效斐然 绽放文明创建之花

  “文明临汾”创建依靠谁?“文明临汾”创建为了谁?我市从创建之初便给出答案:全体市民群众。

  从一条条街巷治起,交通秩序变顺了;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市容环境变美了;从一个个小区改起,城市社区变新了……一项项丰富的文明创建行动,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漫步临汾街头,道路干净整洁、老旧小区改造一新、交通秩序井然有序、热情服务的志愿者随处可见……这一幕幕美好和谐的景象,诠释着文明的内涵,传递着城市的温度。

  “改造后的小区跟新楼房似的,巷子里安装了路灯,机动车停放有序,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更温暖了居民群众的心,家住市区洪家楼工商学校家属楼的张女士感慨道:“‘文明临汾’创建带来的成效有目共睹,不仅使我们的城市每天都在变好,而且让我们也真正享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在提升城市硬件设施的同时,我市积极推动文明创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和基层社会治理互融互促、提质增效。坚持全方位、多渠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持久扩大“好人效应”,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广泛开展基层巡讲、事迹分享等互动活动,让典型报道动起来、活起来;推荐身边优秀榜样参加“中国好人”“新时代好少年”评选,用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深化“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事迹宣讲和弘扬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创新开展特色主题活动;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活跃在社区、街头,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和关爱;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文明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在推进“文明临汾”创建工作中,我市进一步深化阵地、队伍、活动、项目、机制建设,补齐短板、强化协同,健全完善基层文明文化工作阵地。如今,全市实现了三级阵地全覆盖,全部达到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五有”标准,100%挂牌运营。构建了“中心—所(乡镇、街道)—站(村、社区)—点—岗”五级服务阵地,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延伸拓展。逐步完善了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模式,提高理论宣讲、文化文艺、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等活动水平,不断凝聚人心、赢得民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加强城乡统筹,推动了城乡文明创建融合发展。注重移风易俗,聚焦农村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问题,打出了“宣传、示范、创新、自治”组合拳。

  从党政机关到基层社区、从党员干部到普通民众,全员参与的“文明临汾”创建,更为临汾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良好的城市形象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创新。旅游业蓬勃发展,壶口瀑布、尧庙等景点以更加优美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迎接八方来客,成为展示临汾文明形象的窗口。

  以民为本,是文明创建的初心;人民满意,是检验文明创建的标准。“文明临汾”创建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一棒一棒,接续前行,如今,浓郁的文明新风正在平阳大地涌动,绚丽的文明之花正在大街小巷盛开,丰硕的文明成果正在惠泽千家万户。临汾市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巩固和提升文明创建成果,向着更加文明、和谐、美好的未来奋勇迈进,让文明之光永远照亮临汾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

  记者 李卫红 闫璟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