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中国·文明临汾”“文明十小事”“健康十小事”“环保十小事”宣传活动开展以来,从汾河之畔到姑射山下,从古城街巷到现代社区,“轻声细语”的静谧、“主动让座”的温暖、“光盘行动”的坚持,这些细微却闪耀的文明之光已悄然浸润城市肌理,在平阳大地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但文明建设非一日之功,正如黄河九曲方能奔流入海,唯有以持之以恒的决心筑牢根基,以全民参与的热情凝聚合力,才能让文明之花在临汾永续绽放,为千年古城注入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过去一年,三个“十小事”的实践成果有目共睹:图书馆里此起彼伏的“静音提示”逐渐被自觉的轻声交流取代,社区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的行为愈发多见,斑马线前车辆礼让行人已成常态。然而,文明习惯的巩固恰似逆水行舟,稍一松懈便可能前功尽弃。以“文明养宠”为例,部分小区初期通过设置宠物便便箱、开展文明养宠宣传,街道卫生状况显著改善,但随着时间推移,未牵绳遛狗、宠物粪便清理不及时等现象偶有回潮。
这充分说明,若缺乏持之以恒的坚持,再好的文明理念也会流于形式。唯有将三个“十小事”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形成“肌肉记忆”,才能真正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让习惯铸就文明的根基。
为此,政府部门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为文明坚守保驾护航。多地推行“文明积分制”,将践行三个“十小事”纳入居民信用体系,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组建文明督导队,每日巡查公共场所,及时劝导不文明行为。这些举措如同精密的齿轮,推动文明实践在制度保障下持续运转。而市民个体更需以“日拱一卒”的毅力,将节约水电、排队守序、文明用语等小事融入生活日常,让文明从“活动热”转化为“常态红”。
持之以恒与共同践行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在相互促进中推动文明升级。三个“十小事”的真正落实,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多方协同发力、持之以恒。政府应持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常态化宣传教育活动,为文明行为的养成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例如,在垃圾分类工作中,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分类设施的投入,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对积极践行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违规行为进行适当处罚,以此引导市民养成良好习惯。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则应积极参与,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策划更多接地气、有创意的文明活动,如“文明微课堂”“社区文明日”等,增强市民的参与感与认同感,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及时发现并解决文明践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市民提供帮助和支持。
每位临汾人都是文明的建设者、受益者。我们既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持续耕耘,又要秉持“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主动作为。无论是随手捡起一片垃圾,还是耐心解答陌生人的问询,每一个微小善举都是对城市文明的深情告白。当千万个“持之以恒”汇聚成时光的长河,当百万市民的“共同践行”编织成文明的经纬,临汾必将以更加优雅从容的姿态,书写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辉煌答卷,让“最初中国”的文明火种在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熠熠生辉。(闫璟)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