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则“翼城护士泰山救人”的新闻火爆全网,让临汾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8月14日凌晨,山东泰山登山途中,一名男性游客突发心脏骤停倒在地上。生死瞬间,我市翼城县医疗集团王庄镇卫生院的护士王琼迅速冲上前去,亮明身份后,随即跪在坚硬的石阶上,持续7分钟实施心肺复苏,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黄金救治时间,现场游客也自发协助救援,最终配合120急救人员完成转运。
王琼的义举,经目击者记录上传网络后,无数网友为之点赞。有人感慨:“真正的善良,无关职业与场合,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在休假的轻松时刻,面对生死考验,王琼没有被登山的疲惫、现场的艰难所阻碍,仅凭一腔救死扶伤的热忱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撑起了生命的希望。她的行为,不仅是个人高尚品德的彰显,更是“文明临汾”精神内涵的生动映照。
回顾临汾人在外地的温暖瞬间:浙江高速上,尧都小夫妻张卓舰、杨凡面对侧翻货车,毫不犹豫出手相助;北京火场里,浮山快递小哥陈涛涛不顾危险,逆行而上解救群众……他们和王琼一样,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临汾人的善良质朴与侠肝义胆。这些临汾人在异乡的义举,从来不是孤立的闪光,而是“最初中国”文明根系里长出的向善枝芽,是“文明临汾”浸润滋养的必然结果。
临汾,作为“最初中国”的重要承载地,拥有着数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华夏文明的曙光最早在这里点亮,“协和万邦”的理念从这里传播开来,奠定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互帮互助的精神根基。
文明的培育,既需历史积淀的厚度,更需持久推动的力度。近年来,临汾市委、市政府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构建起“一把手”推进、“一盘棋”实施的工作格局,通过“‘最初中国·文明临汾’十大专项行动”与“三个十小事”等创新举措,将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从“书香临汾”的文化浸润到“文明出行”的习惯养成,从“公筷分餐”的健康细节到“垃圾分类”的环保自觉,30个生活小细节的规范,恰似30条文明溪流,汇聚成滋养全城的精神长河,让文明血脉延伸到城市每一个细胞。
“文明临汾”的建设持续深入,让临汾这座颜值、气质、价值之城,不仅美出了新的高度,更在文明的浸润中涵养出直抵人心的温度。从社区的邻里互助到学校的德育课堂,从机关的模范引领到企业的责任担当,从街头巷尾的友善互动到家庭院落的美德传承,这种浸润式的文明培育,让尊老爱幼成为生活习惯、互帮互助成为社区常态、敬业奉献成为处世准则……
从“最初中国”的文明根脉,到“文明临汾”的厚土培育,再到“三个十小事”的点滴浸润,临汾人的善良从不是突发的激情,而是深植于心的文化自觉。当一座城市把“日行一善”变成生活习惯,那么无论走到哪里,面对他人困境时的挺身而出,便成了无需思考的条件反射。这些在异乡闪耀的侠义光芒,是临汾最生动的文明图景,也是“华人老家”递给世界的一张温暖名片:这里走出的人,带着五千年文明的底色,揣着一城善意的温度,无论身在何方,永远记得“守望相助”四个字,这是刻在骨子里的“老家”印记!(姜秀丽)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