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三伏时节,临汾消费市场热力涌动:商场超市客流如织,夜市街区烟火升腾,文旅景区人气爆棚……自《2025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实施以来,我市锚定“扩内需、惠民生”核心目标,打出一套精准有力的政策“组合拳”,推动消费市场活力迸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精准施策 打出提振“组合拳”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7万人以上,挖掘7万个市场化岗位及5000个政策性岗位”——这组写进《2025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数字,道出了我市提振消费的底层逻辑:只有筑牢就业根基,才能让居民“有钱花、敢消费”。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国家‘扩内需、促消费’战略指引下,我市今年出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由市商务局牵头组建工作专班,联合发改、财政等部门协同发力,围绕促增收、扩商品消费、拓场景、发展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改善环境六大领域,推出17条措施精准发力供需两端,构建起全方位的消费提振体系。”市商务局局长白岗峰介绍,目前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全年计划新增城镇就业4.7万人以上,已完成省定目标79.95%;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汽车、家电等五大领域共拉动消费28.75亿元,惠及消费者37万单;商业项目加快推进,8个县建成县域商业体系试点县,3个社区获评省级星级便民生活圈;夜经济、文旅体融合等服务消费活力凸显,网络促消费活动拓宽名优特产品销路;“临购无忧”品牌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增收与消费能力双提升成为政策首要着力点。通过市场化岗位开发与政策性岗位募集双线并行,今年以来,全市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669场,提供就业岗位数18.2万个。“上个月找到新工作,月薪比原来高了近千元,这周末打算带家人去买台新冰箱。”市民王先生的获得感,正是就业优先政策带来的民生温度。
在商品消费升级领域,以旧换新政策形成强大牵引力。汽车、家电、家装、电动自行车、3C数码五大领域全面覆盖,国四排放标准燃油车纳入报废补贴政策实施后,老旧车报废量环比增长80%,也是地方政策的突破性探索。家电补贴产品扩展至42类,数码产品享15%补贴(单件封顶500元)。同步推进的住房促销活动,通过“企业让利+媒体助力”模式,朝着全年销售200万平方米目标稳步迈进。
消费场景创新多点开花。市区生龙国际商场、万达广场等“五大商圈”加速提质,曲沃、翼城等3个县域商业试点县建设如火如荼,目标直指1-2个国家级“领跑县”。便民生活圈里,“一店一早”解决早餐难题,“一菜一修”便利日常所需,“一老一小”服务场景不断完善,托育、家政等服务业态持续扩容。
夜间经济、文旅体育等服务消费活力凸显。52家现有夜经济集聚区升级提质,10个新增集聚区加速建设,“平阳老字号”评选带动传统品牌焕新。依托壶口瀑布、尧庙等文旅IP打造的“回家”服务品牌,结合亚洲杯飞碟射击比赛、临汾半程马拉松等赛事,正在让“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消费新时尚。
新型消费培育同样亮点纷呈。临汾经济开发区建成2万平方米的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低空经济产业园已完成选址工作,上半年14个乡村e镇网络零售额完成1.44亿元,首发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加速布局,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此外,“临购无忧”服务品牌的打造,更从维权保障、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舒心”。
落地显效 催热购销“两旺势”
“省了300多元!”在市区解放路华为体验店,市民张浩举着刚买的智能手表兴奋地说。这款售价2088元的产品,通过云闪付领取15%国补后,实际支付仅1700余元。店长赵先生翻开销售台账:“政策实施三个月,门店销量同比增长35%,仅智能手表就卖出1200多块。”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让消费市场呈现购销两旺的火热态势。在市区某格力空调专卖店,节能型空调销量占比从政策实施前的40%跃升至65%,店长算了一笔账:“至高20%的补贴力度,加上店里的以旧换新折价,一台3000元的空调,消费者最多能省800元,我们的销售额也因此提升。”
汽车消费市场同样热度攀升。在悦迪比亚迪4S店里,“秦PLUS DM-i”车型成爆款,销售顾问赵富强介绍:“旧车报废补贴1.5万元至2万元,叠加厂家5000元让利,置换客户环比增长50%。”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通讯器材类、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类分别增长41.3%、21.4%、50.8%、167.9%,成为推动我市消费增长的主动力。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完成123.3万平方米,增长5.3%,全省排名第6。
消费券与促销活动形成叠加效应。“五一”期间,全市发放家电、餐饮、零售类消费券800万元,核销率达85%,直接带动消费4500万元。生龙国际商场推出的“满300减50”活动,结合政府消费券,让市民李女士感慨:“买套化妆品比平时省了近200元,这样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
活力释放 构建消费新格局
夜幕降临,市区古城公园旁的夜经济集聚区灯火璀璨。新增的特色小吃街区里,商户张师傅正忙着招呼客人:“以前晚上9点就收摊,现在11点还在翻台,摊位上新增的‘临汾老酸奶’每天能多卖50碗,这是跟着夜市改造新增的特色品类。”这处新建成的夜经济集聚区,带动了区域夜间消费增长。
消费市场的活力释放,在数据图谱上清晰可见。上半年,全市社零总额完成457亿元,增长6.8%;其中限上零售额完成125.7亿元,增长11.8%,均排名全省第4。
文旅体育消费成为新增长极。围绕沿黄核心景区、《黑神话:悟空》、古建等内容,我市推出多条主题旅游线路。“五一”期间,小西天、广胜寺、汾城古镇游客接待量增长265.14%、33.03%、67.41%,成为5A级景区之外的新增长引擎。“刚带孩子参加了尧庙研学活动,还买了一套青铜器文创,这样的消费体验很新颖。”市民刘女士的消费选择,折射出文旅融合的魅力。此外,亚洲杯飞碟射击比赛筹备期间,周边酒店预订量实现同比增长突破,“赛事经济”效应初显。
网络消费异军突起。乡村e镇直播带货累计销售额不断突破,隰县玉露香梨、洪洞莲花城糕点等通过直播间走向全国。“临汾优选”线上平台入驻商户超300家,线上销售额持续增长,“手机变农具、数据变农资、直播变农活”的新消费图景正在绘就。
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印证着政策实效。“以旧换新带来的客流,让我们有信心再开两家分店。”某连锁家电卖场负责人信心满满。我市将短期刺激与长期培育相结合,政策协同效应显著,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从夜市摊主收摊时的笑脸,到商场里购买新家电的市民,再到景区里拿着文创产品的游客……这些看得见的“平阳烟火”,正是政策红利最生动的注脚。随着各项政策持续落地,这座浸润着“平阳风”、洋溢着“烟火气”的城市,必将在“悦生活”的旋律中,奏响消费升级与经济繁荣的更强音。
记者 潘华玲 白 洁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