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短短6分钟,完成所有专家线上签署;不到3小时,走完项目从评审到批复的全流程——这是不久前翼城县八一公园改造项目创下的审批“新速度”。而在过去,仅专家签字环节就需耗时数天甚至数周。
这一变化源于翼城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的一项关键举措:将电子签章技术深度融入专家评审环节。此举以“数字钥匙”破解了长期制约审批效率的时空壁垒,实现了从“往返多日”到“指尖分钟”的跨越,为县域优化营商环境开辟出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纸签名曾成壁垒
在政务服务持续优化的今天,项目审批中的专家评审环节至关重要。评审结论上的专家签名,是确保评审结果合法、权威的关键依据。然而正是这关键一环,曾让翼城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和众多项目单位倍感困扰。
“以往,一套评审材料如果需要多位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专家评审,仅签字环节就堪称一场‘马拉松’。”翼城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代延亭介绍。传统的流程是:项目文本修改定稿后,需要打印、装订成若干册,然后通过专人递送或快递,分别寄送给多地的各位专家。等专家签完字后,再寄回审批部门。这一来一回,往往需要数天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若因个别专家无法及时签署,会耽误整个项目推进速度。”来自上海一家设计公司的设计师钱工对此深有体会,“我们需要安排专人负责材料的印发和催签,不仅要承担打印、邮寄费用,更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一个项目评审周期,仅签字环节就可能占用3名工作人员约15个工作日。”
而这样的情况同样令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感到困扰。审批环节已实现数字化与过程严控,然而在专家签字确认这“临门一脚”上却卡了壳。传统纸质流程耗时费力,严重制约着整体审批效率。
数字赋能效率翻倍
面对这一难题,翼城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经过深入调研和多方探索,最终将目光投向了电子签技术,开启了一场旨在打破时空限制的流程再造。
“现在,评审材料经修改确认后,我们通过线上平台直接推送至各位专家的手机或电脑上。”该局工作人员袁国统一边演示一边介绍,“专家收到提示后,登录系统,通过人脸识别或短信验证码完成身份核验,随后在电子文件上完成签字,整个过程只需几分钟。”
效率的提升是颠覆性的。袁国统告诉记者,7月下旬,3名在太原市的环评专家通过电子签系统仅用2分钟便完成了技术审查意见的签署,而以往类似流程平均需要3个工作日。
针对电子签名的引入是否安全可靠的问题,该局用坚实的技术保障作出了回答。该系统采用国家认证的数字证书技术,结合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验证和多因素认证,确保“我就是我”,从源头上杜绝冒签、代签风险。同时,运用区块链技术对签署时间、人员等关键信息进行固化和存证,生成不可篡改、可追溯的完整证据链,其法律效力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规定。
“每次签署完成后,系统都会实时生成独立编码的文件签署证书,详细载明文件名称、签署人姓名和签署时间等信息,确保了文件签署的合法性和唯一性。”代延亭补充道,“这不仅杜绝了代签、冒签风险,也为后续可能出现的争议处理提供了完整的证据链。”
改革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电子签官方平台测算,仅一家中介服务机构每年在专家评审签字环节就可节约打印及邮寄费用约5万元,同时减少因文件丢失、文稿签错导致的重复制作成本约2万元。
此外,对于审批部门而言,电子签系统的归档功能实现了评审文件的数字化管理,避免了纸质档案存储占用空间大、检索困难等问题。工作人员可通过关键词快速查询所需文件,大幅提升了档案管理效率。
小切口中开拓新局
电子签技术的应用,看似是技术层面的“微创新”,实则是翼城县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这项改革首先体现了我们服务理念从被动审批到主动服务,从管理思维到用户思维。”翼城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常欢庆表示,“我们不再满足于既有成绩,而是‘刀刃向内’主动查找并破解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体验的深层问题。”
改革的有效性,还体现在项目单位的真切感受中。“以前是我们追着专家跑,现在是系统提醒专家签;以前是担心材料寄丢,现在是系统自动存证。”一位多次参与项目评审的评审专家董工说,“这样的改革不仅提升了评审效率,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政务服务的温度。”
如今,翼城县正将电子签应用拓展至投资项目审批、技术认定确认、内部公文签发等更多政务服务场景,持续深化“一网通办”改革,推动更多事项实现“智能秒批”。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这样实实在在的举措。”常欢庆表示,“我们将继续以数字技术驱动制度创新,用‘小切口’推动‘大变革’,让企业和群众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记者 祁欣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