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镜头下的市区五一路快速通道。记者 闫锐鹏 摄
临汾经济开发区临宜环保产业园鸟瞰图。记者 闫锐鹏 摄
山西电子科技学院全景。记者 闫锐鹏 摄
临汾新闻网讯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阶段,是山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更是临汾加快转型步伐、重塑发展优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新质生产力加速孕育涌现,体现临汾特色、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六大专项行动”深入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效,文化强市建设迈出崭新步伐,人民群众福祉全面增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底板不断夯实,临汾实现“三个努力成为”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经济增长跑出“加速度”
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上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担当作为、加压奋进,循序渐进破解难题,积极有为转型蹚路,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优的良好态势,全市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增速位居前列。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3%,增速较2020年提高2.5个百分点,经济增速连续3年高于国省平均水平,持续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前列。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项指标增速连续两年全省排名第1。
经济总量不断跨越新台阶。全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经济总量不断攀升。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跨越2000亿台阶,2024年突破2400亿元,达到2438.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2020年增长30.9%,年均增长7.0%。人均GDP由2020年的39414元提高到2024年的62994元,增长59.8%,年均增长7.8%。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7.8:43.6:48.6,三产比重超过二产比重5.0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态势更加明显,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生产供给能力稳步增强。全市农业生产稳步发展,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20年的230.6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31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8.7%,年均增长6.5%。2024年,全市粮食产量216.8万吨,较2020年增产1.9%,持续保持在200万吨以上较高水平。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21-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9.4%。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4.6%,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长19.1%。服务业规模扩大。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20年的804.0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1185.9亿元,超出第二产业增加值123.3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7.5%,快于GDP年均增速0.5个百分点。
转型升级破局突围
经济发展动能充沛
“十四五”期间,我市坚定不移走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新兴产业积聚新动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传统产业升级提质。全市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转型,2024年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32座、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20处、绿色开采项目24个,煤炭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全年全市规上原煤产量达9255.8万吨,较2020年的6723.4万吨增长37.7%,创下近十年峰值。焦化行业对标国际一流、改造提升装备水平,古县宏源、翼城闽光、安泽圣鑫等先进机焦项目相继投产。全年全市规上焦炭产量1207.8万吨,占全省比重13.1%。钢铁行业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先进产能占比提升到100%。
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全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大健康等新兴产业,2024年全市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到144户,襄汾云鹏、侯马旺龙获评省级现代医药产业链“链核”企业。有色金属行业发展不断扩面提质,以侯马北铜为代表的铜产业链加速延伸。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较2020年提高5.8个百分点。数字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推进,推进建设尧都高新区云商产业园、临开智慧数字产业园、侯马新田智联信创产业园3个数字产业园和“晋创谷·临汾”平台。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70.0亿元,比2022年增加8.7亿元,占GDP比重由2.8%提升至2.9%。
文旅融合激发活力
城市影响不断攀升
立足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围绕“提质创新、做响品牌、转化流量”,聚焦“吃住行、游购娱、研学演”全链条服务,着力打造全域全季全时旅游新格局,临汾的影响力越来越强、美誉度越来越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以“惠民、悦民、育民”为宗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家门口的舞台”成为百姓生活新常态。“阳台音乐会”“贡院街国风潮”“青年街景音乐会”成为打卡新风尚,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重大文体赛事精彩纷呈。中国网球巡回赛“爱临汾·赢未来”临汾网球公开赛、“爱临汾·跃巅峰”“临汾·520黄河英雄会”汽车越野挑战赛、中国无人机竞速联赛(临汾站)、亚洲杯飞碟射击比赛、云丘山越野赛等高水平赛事接连举办,极大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全市以3个5A级景区和12个古建筑群为支点,有机串联54处国保单位和50个A级景区,融合尧文化、晋文化、根祖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陶寺文化等特色元素,构建全域全季全时旅游发展格局。2024年,隰县小西天、洪洞广胜寺、汾城古镇等景点火爆“出圈”,“回家”服务品牌深入人心,“不止‘小西天’,临汾皆如此”逐渐叫响,全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5103.0万人次,较2020年增长50.1%;旅游总收入371.0亿元,较2020年增长23.2%,全市文旅产业多维出圈、文旅市场增长态势强劲。
生态文明向新向好
城乡建设协同推进
我市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更新,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居民生活环境,城乡建设协同推进,宜居品质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4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前进5位,综指改善率排全国第14、全省第2,全年市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240天,比2020年增加15天。“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95个省定项目全部开工建设,连续两年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全市9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8.9%,地表水环境质量全国排名前进15位,综指改善率排全省第1。地表水达到Ⅲ类水体的比例为88.9%,劣Ⅴ类水体的比例保持为0%。
基础设施加快构建。一环飞架通四方,2025年9月15日,市区快速中环贯通,临汾正式迈入快速交通时代。快速中环项目包含13个节点工程,姑射桥工程是全省首座人车分离的双层跨汾河大桥。快速中环的贯通,形成了“15分钟交通圈”,临汾也成为全省继太原之后第二个拥有快速交通环线的城市。浮临高速建成通车,提前一年完成“县县通高速”的目标;瓦日铁路首开客运,结束了隰县、蒲县、浮山、安泽等革命老区不通旅客列车的历史。2024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9704.2公里,较2020年增加378.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93.0公里,较2020年增加129.9公里。大力推进以5G基站、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年末移动电话基站数3.2万个,其中4G基站1.7万个,5G基站1.1万个。
城市品质提档升级。五年来,我市坚持城市“双品质”建设,打造宜居之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五街六巷”全面提质,古城墙、关帝庙等文化地标惊艳亮相,42个街头游园、17个口袋公园、25块小微绿地陆续投用,城市社交空间多元拓展。2024年末市区建成区新增绿化覆盖面积31.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3.0%,较2020年提高2.65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4平方米,较2020年增加1.7平方米。全市聚焦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和休闲之都,谋划实施了总投资54.3亿元的16个城建城管项目,城市颜值气质价值不断攀升。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幸福临汾温暖人心
我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惠民生、促保障,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就业收入总体良好。全市经济的较快增长,就业政策的显效发力,带动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57万人,较2020年增加0.53万人。经济向好、就业稳定有效促进了居民收入增长。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23439元提高到2024年的31009元,增长32.3%,年均增长7.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408元提高到43230元,增长25.6%,年均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782元提高到19100元,增长38.6%,年均增长8.5%。
社会事业欣欣向荣。全市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市新建公办幼儿园10所,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1所。改造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16所,打造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46个。全国第六所、全省第一所公办电子科技类高校——山西电子科技学院成功挂牌。医疗卫生建设水平提升,“15分钟就医圈”加快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6万张,较2020年增加0.1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4万人,较2020年增加0.42万人。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完善、覆盖更加广泛。全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149.7万人,开展全民健身项目63项。
民生保障继续加强。全市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396.65万人,较2020年增加115.6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46.65万人,增加8.5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60.55万人,增加5.36万人。社会帮扶持续开展,2024年全市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1.08万人,发放城市低保资金8024.8万元;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居民4.92万人,发放低保资金30895.0万元。各类收养性单位床位12658张,收养5201人。
回望来时路,临汾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的征程上坚定前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这五年,是砥砺奋进的五年,是实干争先的五年,更是成果丰硕的五年。展望“十五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着眼全面小康向全面现代化转变的时代要求,临汾将锚定“三个努力成为”发展定位,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奋发有为、久久为功,始终保持战略耐心、紧盯目标、一抓到底,始终保持战略韧劲、攻坚克难、全力争先,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奋力谱写平阳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本文主要内容由临汾市统计局提供)
记者 郑红卫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