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微短剧产业蓬勃发展全景扫描

2025-10-18 08:58:14 来源:临汾新闻网  

腾讯视频精品微短剧基地

拍摄现场

  临汾新闻网讯 在数字经济浪潮奔涌、文化产业形态加速蝶变的今天,一种新兴的内容形态——微短剧,以其“短、平、快、强”的独特魅力迅速席卷全国。我市抢抓数字经济新风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产业嗅觉和积极的政策引导,在这场新业态的竞逐中异军突起,打造出一个极具地域特色和蓬勃生机的微短剧产业新高地,奏响了一场“古韵”与“新风”的精彩交响。

  多维要素齐聚

  临汾微短剧乘势而起

  临汾微短剧产业的蓬勃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政策、文化、市场、人才等多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面对微短剧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市委、市政府展现了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没有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出击,精准捕捉行业风口,政策先行布局,打出顺应“天时”的组合拳。将发展网络视听、数字文创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以临汾经济开发区作为先行军,成立评审专委会办公室,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组建专业运营团队,为微短剧创作企业、工作室和创作者提供了肥沃的“政策土壤”和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作热情和投资信心,目前已吸引了66家影视公司牵手临汾,形成产业集聚的初步效应。

  作为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临汾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丁村文化、陶寺遗址、晋国文化、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为微短剧创作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IP宝库”。临汾海峰影视负责人陈默坦言:“整个创作团队对临汾历史文化痴迷,因此很多剧本故事也是围绕其展开。我们期待从尧舜德孝、晋国风云、晋商诚信、移民乡愁、民俗非遗等独特地域文化中汲取灵感,深挖‘地利’优势,创作出兼具网络流量与文化内涵的优质作品。”

  临汾有好故事,需要全新表达。当传统文化通过微短剧的形式进行现代化、青春化的表达,具有临汾标识的“文化微短剧”品牌也在一部部短剧中树立。截至目前,我市微短剧拍摄已达170多部,上线98部,全网播放量破40亿人次,为我市集聚流量、破圈吸粉儿集聚强大动能。

  相较于北京、杭州、成都等一线或新一线城市,临汾在拍摄制作成本、生活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相同的资金投入,在临汾可以支撑更长的拍摄周期、更精良的制作水准,这对于小成本、正能量、快节奏的“小正快”微短剧生产而言至关重要。同时,随着临汾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环境的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在外求学、工作的优秀影视、传媒、编剧人才回乡创业就业。他们既熟悉一线的创作理念和市场脉搏,又深深热爱并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成为临汾微短剧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全国微短剧承制头部公司四月文化临汾公司负责人曹禄洋是地地道道的临汾青年,大学毕业后,便一头扎进微短剧行业,如今他带着经验和团队回到家乡怀抱。

  “在临汾拍摄,很舒心也很暖心,营商环境好,政府支持力度大,同时涉及到场景拍摄的商家、企业配合度高,并且临汾经济开发区还为演职人员吃住行提供暖心推荐,成本优势与人才回流形成合力,一定能助力临汾打造‘微短剧之城’。”曹禄洋表示。

  汇聚“人和”,再添动能。此外,位于临汾的山西电子科技学院、临汾职业技术学院等相关专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也为微短剧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青年后备力量。

  产业生态渐盛

  “微短剧经济”蓬勃向上

  从去年8月13日“腾讯视频精品微短剧基地”正式落地临汾,到10月21日“央视频(临汾)共创点”正式成立,以此为标志,开启了这座城市与微短剧产业的深度交融。

  今年2月,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金鹏指数·2024年中国微短剧基地排行TOP10”,是山西省唯一入围的基地。7月16日,在“CMG首届中国微短剧盛典”上,我市凭借在微短剧领域的突出表现荣获“年度微短剧上镜城市”。

  实践证明,在“微短剧经济”的新赛道上,临汾抓得早、抓得实、抓得好,跑出了“加速度”、抓出了“新成效”。临汾微短剧产业的发展水平、发展规模和影响力、竞争力,稳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荣誉和成绩的背后,是临汾实打实的付出。为了更好地满足剧组在临汾取景拍摄需求,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系统性投资建设高频拍摄场景,通过对临汾市区山西师范大学旧址、涝洰河公园国学馆、金域王府售楼部等实施升级改造,将这些闲置场地或者低效利用空间改造成微短剧高频拍摄场景。创新商业合作模式,构建多元商业化运营体系,与酒店、样板间、商场等符合现代都市生活场景的各类场地达成战略合作,把这些场所变成微短剧的天然摄影棚。坚持“城市即片场”,推进场景深化融合,增加贡院街、财神楼、古城墙等临汾市区地标拍摄场景,深度挖掘并系统整合全市旅游景点、人文古迹、传统古村落等资源,精心打造覆盖全域的特色拍摄场景群。

  与此同时,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先后为春秋晋国影视城、王府井、嗨嘟、乾镜、半岛四季、陶唐会馆、广誉远博物馆、霍州署、冯南垣九大特色拍摄基地授牌,打造标志性影视拍摄名片。其中,春秋晋国城影视基地占地800亩,拥有古装、年代、现当代等各类影视拍摄场景;霍州署衙作为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为拍摄古装剧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历史场景;陶唐会馆与广誉远博物馆依托中式古建筑与中医药文化底蕴,成为古装及文化传承类微短剧的天然影棚。目前,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已经形成覆盖全域、资源共享的400余个场景资源库,可以全方位满足各类微短剧剧组的拍摄需求。

  此外,“文旅+微短剧”深度融合,相互赋能,临汾将微短剧作为“最强文旅种草机”的潜力发挥出最大效应,许多微短剧的取景地直接设置在壶口瀑布、云丘山、晋国博物馆等知名地点,或洪洞、襄汾、曲沃等地的古村落、老街巷。剧集的热播,极大地提升了这些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在今年8月份的山西文博会上,临汾馆内的微短剧现场拍摄、制作模式更是吸引了大量剧迷前来“打卡”,有效推动了“流量”变“留量”、“观看”变“体验”,为临汾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这种“以剧带旅、以旅促剧”的模式,已成为临汾微短剧产业最亮眼的特色之一。

  就业活力迸发

  “我当群演”成工作日常

  “@临汾人,XX剧需要8男7女群演,请报名接龙……”每当临汾微短剧群演工作群发布招募渠道群演消息时,短短数秒便能招募完成!

  在临汾,宝妈变身演员,大学生化身“霸道总裁”,服装店老板圆影视梦……这些都已成为常态。微短剧产业不仅遍地开花,更让普通市民亮相荧屏,同时创造了就业岗位,让更多人在家门口有戏拍、有钱赚。

  在两万平方米的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内,时常有多个剧组同步开机拍摄,上百名群演也在剧组开启“过瘾+赚钱”的双重收获。在微短剧《医生:给自己做手术》剧组,群演许三青的镜头、台词一遍过,刚刚戏份杀青的她忙着卸妆、换衣服,准备赶往下一个剧组。40岁的许三青笑称自己是“华丽转型”。之前是一名宝妈的她,每日忙着孩子转,孩子上学后也一直没找到合适工作,看到微短剧产业在临汾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群众演员时,她果断报名参加,顺利通过试镜试戏后,许三青成了一名群众演员。“我从今年4、5月份开始接触微短剧的群演工作,目前已经参演了20多部剧,我也从最开始没有台词的群演进阶到如今有台词的群演了,拍摄过程很有趣,并且赚到了可观的群演费,在家门口演戏赚钱的日子让我特别开心。”

  临汾微短剧“闯”出就业新天地,新业态催生了多元岗位,也成为了更多市民灵活就业“蓄水池”。42岁的袁海燕在市区新百汇经营一家服装店,机缘巧合下也加入到了群演队伍,“我平时闲暇时间喜欢刷短剧,所以当我看到有临汾的剧组招募群演工作,便第一时间报名,也很幸运成为了一名群众演员,目前已经参与拍摄了5、6部戏,过足了戏瘾。”最让袁海燕小傲娇的是,“现在我在店里时,还有顾客认出了我,说在微短剧中见过我,那种感觉特别满足,祝福临汾微短剧产业越来越好。”

  曾在临汾就读大学的李勇,毕业后果断选择继续留在临汾。“我很喜欢影视方面的工作,看到临汾微短剧产业蓬勃发展,我就坚定了留在临汾发展的念头。”如今,李勇也从最初的微短剧群演,一步步进阶为群特、群演领队,除了日常参演微短剧工作,他还帮助剧组招募群众演员,工作充实且快乐。“我在临汾工作特别开心,大家对微短剧支持力度也很大,市民积极报名参加群演工作,政府和商家、企业也都提供便利暖心的拍摄环境,这让我愈发对临汾着迷。我也呼唤更多年轻朋友来临汾发展,和这座有活力的城市一起奔涌向前。”

  短剧做媒,城市发力,已然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和脚步不断走向这里。在另一个剧组中,73岁的运城籍特约专业演员郭太安给临汾竖起大拇指,“临汾太火了,临汾微短剧戏不停!”已经从事影视行业工作10多年的他,曾在横屏剧中饰演多个角色,两年前开始涉足微短剧领域。

  “我已经在临汾拍了10多部微短剧了,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座城市有潜力、有眼光,精准抓住微短剧赛道发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剧组来临汾拍戏,增加城市曝光度,让微短剧与城市发展相互赋能。”郭太安说,“如今在临汾搭戏的,有来自辽宁、山东、湖北、湖南以及河南等地的演员,这充分说明了临汾的吸引力。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临汾,临汾的发展必然和蓬勃的微短剧一样阔步向前。”

  微短剧,这股来自方寸屏幕之间的文化新浪潮,正以其强大的产业动能,为临汾就业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截至目前,我市已有超过7000名群演参与到临汾微短剧拍摄工作中,直接解决数千人就业,辐射带动数万人就业。

  临汾微短剧产业的蓬勃兴起,是传统文化拥抱数字时代的生动实践,是一座资源型城市寻求产业转型的精彩缩影。站在新的起点上,临汾将持续守正创新,打磨精品,完善生态,让微短剧产业不仅成为临汾文化产业的一张新名片,更将为全国微短剧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独特的“临汾样本”。汾水之畔,一场由数字技术赋能、文化自信驱动的产业新故事,正在激昂上演。

  记者 赵俊 王凯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