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临汾经济开发区科创产业园外景。 记者 闫锐鹏 摄
临汾经济开发区紫光云智智能制造(临汾)基地标准化装配线,技术人员在流水线作业。 记者 闫锐鹏 摄
临汾新闻网讯 这是一段砥砺奋进的征程,五年来,我市商务工作锚定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定,足音铿锵;
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五年来,促消费、稳外贸、强平台多点发力,亮点纷呈,气象万千;
这是一首激昂澎湃的乐章,五年来,从城市商圈到开放前沿,从开发区热土到数字云端,活力奔涌,动能澎湃!
“十四五”以来,我市商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扎实推进商务领域各项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消费市场量质齐升 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十四五”时期,我市消费市场实现恢复性较快增长,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21年的756.47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52.8亿元,增速排名从全省第5位跃升至第1位。2025年1-8月,全市限上零售额完成172.5亿元,增长11.7%,全省排名第3。
消费市场活力迸发,得益于一系列精准有效的促消费举措。我市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从提振居民消费信心、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入手,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促销活动丰富多彩。连续四年开展“悦享临汾·回家有礼”电子消费券发放、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等活动,累计发放数字消费券和汽车消费补贴2.44亿元。2023年发放3000万元消费券,带动消费3.6亿元;2024年汽车、家电、家装、电动自行车4大领域开展以旧换新,发放补贴3.36亿元,拉动消费21亿元。2025年,牵头起草《2025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在汽车、家电、家装、电动自行车、3C类数码产品开展以旧换新,截至10月10日,五大领域已销售52.4万单,拉动消费44.88亿元。
商贸流通转型升级。五年来,我市着力打造全市域商业地标,促成北美明珠新天地与万达广场合作,推动红星美凯龙、晋南农批市场建设运营,重点打造生龙国际、万达广场、王府井等商圈地标。王府井·尚城于2025年4月30日正式开业运营,生龙二期已封顶并将于11月底开业,恒安万达广场全面开工建设,铝锅巷正在做最后一批装修、招商工作,将于2026年2月开业。
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显著。2024年净增限上商贸企业139家,目前全市限上商贸企业达到1617家,较2020年的648家翻了一倍多。支持小丰生鲜、金虎、唐久、美宜佳等品牌连锁便利店落户临汾,全市连锁便利店达到150余家。
住宿餐饮品质提升。2023年组织开展“百企千店万家菜”评选推介活动,评选出餐饮名企39家、名店164家、名菜221道。霍州霍宴被评为全省“优秀创新餐饮品牌”,霍宴焖猪脸被评为“十大新派晋菜”。配合文旅部门评选出30家精品民宿、茶吧、书吧、咖啡吧。
特色品牌培育成果丰硕。积极帮助条件成熟的企业争取“老字号”品牌,乡宁“牖见斋”金砂紫陶喜获“三晋老字号”,组织举办“平阳老字号”评选活动,6家企业被认定为第四批“三晋老字号”企业。目前,全市“三晋老字号”企业达到8家。
夜经济活力四射。把夜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活力源泉,举办“魅力临汾·青啤之夜暨临汾市首届青岛啤酒节”,引导大型商超企业延长营业时间。目前全市共设置夜经济集聚区52个,设置摊位2539个,营业面积20万平方米,年营业额约15亿元,新百汇被评为“省级夜经济集聚区”。
便民生活圈建设扎实推进。积极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尧都区新百汇社区被省商务厅等五部门第一批认定为“四星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贡院社区、复兴社区被认定为“三星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网络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全市网络零售额完成22.1亿元,2024年达42.16亿元。隰县玉露香梨、丸子面、刀削面、吉县苹果、襄汾辣椒面等一批农特产品借助电商渠道畅销全国。截至目前,电商企业达2000余家,网络店铺近5万个。构建了“1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家省级直播电商基地+14个省级乡村e镇”的电商载体发展格局。
对外开放纵深推进 发展格局持续优化
“十四五”时期,我市围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目标,大力实施对外贸易计划,全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健康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外贸规模稳步扩大。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20年的19.5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0.72亿元,增长56.8%。202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5.4亿元,增速高出全省0.9个百分点。
2025年1-8月,全市外贸进出口完成17.42亿元,同比增长13.7%,高于全省增速35.6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3。
外贸结构持续优化。落实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政策,助力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发展,形成塑胶、机电、农副产品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发展格局。2024年,我市针对原主导产品塑胶手套严重下滑的不利形势,大力实施多元化产品战略,农副产品、化工品、高岭土、铜材出口分别增长2.44%、29.34%、19.84%、55.6%。
外贸主体不断壮大。大力实施外贸主体培育三年行动,深入企业主动调研宣传、靠前服务,常态化开展入园入企服务。截至2024年底,全市有实绩的外贸企业达到77家,进出口额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4家。2021-2024年,全市有实绩的外贸企业和进出口额超千万元的企业分别累计增加25家和2家。
平台建设取得突破。2024年12月,方略保税物流中心铜精矿“转场检验”试点获海关总署批准,这是继甘肃省金昌市、河南省三门峡市后全国第3家内陆获批试点单位。以试点为契机,推动扩大铜精矿保税进口,启动粗铜、智算服务器自营进口业务。2025年上半年,山西方略保税物流中心自营进口完成3.85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8.73%;保税物流业务完成14.76亿元,同比增长1016.9%,总量和增速分别在全国85个保税物流中心中排名第15、第1。
对外合作稳步推进。积极搭建“走出去”平台,深化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目前,我市山西建邦、山西华翔、山西方略、山西融鼎等7家企业已成立境外企业13家,分布在泰国、德国、韩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
开发区建设提质增效 高质量发展动能充沛
“十四五”时期,我市开发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1-2024年,9家工业类开发区工业投资年均增速4.4%。2024年,12家开发区贡献了全市25.6%的固定资产投资,9家工业类开发区贡献了全市65.6%的进出口总额、40.8%的工业投资和23.5%的规上工业增加值。2025年1-8月,9家工业类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8.4亿元,增长8.8%,分别高于全省开发区、全市增速2.7个、0.3个百分点。
体制机制改革深化。高规格实行过程管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开发区调研指导,高规格召开全市开发区推进大会。制定出台《临汾市“十四五”开发区发展规划》,为“十四五”发展指明方向。为全面提升体制机制水平,在全省率先出台“一意见四办法”。
“三化三制”改革扎实推进。12家开发区“三制”改革已全部完成。市场化方面,全市各开发区共成立25个平台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基金设立方面,侯马经济开发区设立1000万元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专业化方面,各开发区积极选聘专业化招商引资和管理运营团队,目前已选聘高级管理人才10名。国际化方面,临汾经济开发区与土耳其埃尔祖鲁姆市签署共建合作园区战略协议,侯马经济开发区实现了中欧、中亚班列常态化运营。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第一要事,市级党政主要领导带头赴北京、重庆等地招商,广泛开展研究型招商、链主招商、亲情招商。2021年以来,全市开发区“签约一批”项目共253个,总投资1256.6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97个,总投资1231.14亿元。临汾经济开发区总投资47.03亿元的中联恒创光电新能源产业园中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高端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侯马经济开发区总投资20亿元的国强交安产品生产线项目、智能光伏组件制造等项目落地,为我市高质量发展蓄势聚能。
项目建设高效推进。坚持将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支撑,建立《临汾市开发区项目管理制度》,全面摸排开发区项目实施情况,认真梳理签约未开工项目存在问题,分级分类建立工作台账,限时协调解决。2023年以来,“三个一批”项目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分别达91%、63.6%、100%,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持续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推动承诺制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实现了工业类开发区新增工业用地全部以“标准地”形式出让。2021年以来,全市开发区实行“承诺制”项目310个,出让“标准地”109宗、10211.8亩,建成标准化厂房157.1万平方米,完成“全代办”项目920个。
未来产业欣欣向荣。以创新驱动为引擎,聚焦数字经济、微短剧、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加速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数字经济方面,尧都高新区被授予“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字节跳动、华为、腾讯、百度、阿里、360等数字头部企业全部落户,“晋创谷·临汾”正式揭牌,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产值达89.3亿元,较2023年实现翻倍增长。微短剧方面,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金鹏指数·2024年中国微短剧基地排行TOP10”、在首届微视听文艺盛典上荣获“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在“CMG首届中国微短剧盛典”中,临汾凭借在微短剧领域的突出表现,荣获“年度微短剧上镜城市”称号。低空经济方面,临汾经济开发区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初步形成多领域协调发展的低空经济综合形态。重点企业山西空天宇航技术有限公司不断深化无人机在城市巡检、公安、消防、森林应急等多场景的应用。
回顾“十四五”奋斗历程,我市商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商务系统正蓄势待发,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创新的精神,拥抱新时代,迎接新挑战!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