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交通快速通达,中心城区“15分钟交通圈”基本建成。图为航拍镜头下的临汾洰河大桥。记者 闫锐鹏 摄
山西永鑫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全力推进“一键炼焦”智能化应用。记者 闫锐鹏 摄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永和段。记者 闫锐鹏 摄
临汾新闻网讯 2020年至2024年,全市经济总量从1504.8亿元增长至2438.7亿元,增速保持在全省前列;
2024年,省发改委以专报形式对“临汾市高质量发展典型经验”进行经验推广;
2023年与2024年,全市GDP、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位居全省前列;
2025年上半年,在8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中,有7项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5项核心指标增速均位列全省第1;
…………
“十四五”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市发改委坚决锚定“三个努力成为”发展定位,突出抓好“四种经济”,强力推动“5+1”类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六大专项行动”,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市经济在攻坚克难中承压前行,在动能转换中蓄势跃升,交出了一份亮点纷呈、成色十足的高质量发展答卷,为加快实现“三个努力成为”注入了强大动力。
稳协调 促融合
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空间格局呈现新面貌
“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推动“三大板块”特色发展、县域经济竞相发展、城乡融合一体发展,区域整体竞争力持续增强。
合作空间多维拓展,对外开放能级提升。“十四五”期间,我市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面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承接产业转移,深化与中部及沿黄省市产业协同。持续获得国家级“金字招牌”,临汾市先后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名单、晋冀鲁豫大宗商品骨干流通走廊牵头城市,国家发改委两次在临汾举办骨干流通走廊工作推进会,山河四省发改委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联合出台《晋冀鲁豫大宗商品骨干流通走廊建设方案》,走廊覆盖山河四省11市,推动沿线各市签订了走廊合作共建框架协议,联合制定了物流降本专项举措,整合沿线重点企业资源成立企业联盟,走廊沿线跨区域要素流通更加畅通。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持续完善,全国首个在保税物流中心(B型)基础上叠加功能的进口铁路运输铜精矿监管试点,在侯马方略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运行。积极拓展利用外资渠道,“十四五”期间,我市共为4个项目争取外资贷款8.9亿元。通过产业协作、资源共享、人才交流等举措扎实推进对口援疆工作,2022年被山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三大板块”优势互补,区域布局持续优化。沿汾板块聚焦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沿黄板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挖黄河文化底蕴,推动文旅、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沿太岳板块着力推动焦化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约化、绿色化、高端化改造升级,巩固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三大板块错位发展、联动协作的格局日益成熟。
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增长极作用彰显。2024年,全市有6个县(市、区)GDP增速进入全省前十,10个县(市、区)GDP总量在全省实现进位。尧都区经济总量达533.6亿元,历史性突破500亿元大关,稳居全省第9位,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侯马、蒲县、古县等区域增长极的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我市城市“双品质”建设成效显著,关帝庙、古城墙三期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陆续完工开放,城市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快速中环”全线贯通,中心城区“15分钟交通圈”基本建成,标志着临汾正式迈入“快速交通时代”。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20年的53.17%提升至2024年的57.5%。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十四五”以来,我市累计为农业、林业、水利领域的105个重点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44.03亿元,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曲沃县、古县、侯马市分三批成功获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霍州市为“中国年馍之乡”。
稳主体 激活力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产业能级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民营经济为重要支撑,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实现新兴产业培育与市场主体壮大“两翼齐飞”。
能源革命纵深推进,绿色基底更加坚实。我市坚决担当能源保供政治责任,原煤产量稳定在9000万吨以上,同时,大力推动能源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煤矿先进产能占比从2020年的73.1%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90.5%,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38座、绿色开采项目27个,王家岭煤矿AI巡检与智能调度案例入选国家优秀案例库。
2024年非常规天然气产量达31亿立方米,较“十三五”末增长46.2%。电力结构持续优化,深入实施煤电“三改联动”,累计完成720万千瓦煤电机组改造。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汾西华润光伏、霍州兆光光伏等项目竣工投产,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571.3万千瓦,在总装机容量中的占比从2020年底的19.7%飙升至49.1%。侯马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绿电园区试点,推动绿电资源就地转化;浮山县、洪洞县分别获批全省唯一的国家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和国家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示范县,为全省能源转型探索出“临汾路径”。氢能产业生态初步形成,晋南钢铁作为省级氢能产业链“链主”,积极构建钢焦化氢产业链,年产氢约6万吨,配套建设综合能源岛,投运530辆氢能重卡,构建起“制—储—输—加—用”全产业链体系。
产业升级步伐铿锵,竞争优势持续巩固。“十四五”期间,我市着力优化调整焦化产业布局,全面推进“退城入园、退川入谷”,实施“上大关小”,规划布局先进产能项目,安泽蔺鑫、盛隆泰达等5个大机焦项目建成投产,装备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先进产能由2020年底的759万吨提升至现今的1653万吨,先进产能占比达到100%,立恒、山焦、永鑫3户企业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立恒、山焦2户企业焦炉能耗水平达到国内标杆水平。同时,我市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先后实施了蔺鑫焦炉煤气制甲醇联产合成氨、科鑫煤焦油精深加工等产业链延伸项目,培育了省级碳基新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永鑫集团。开展钢铁行业产能置换,5年来全市共压减粗钢产能13.4万吨。截至目前,全市钢铁行业在产设备全部为先进产能。同时,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创新,产品不断转型,优特钢占比已达到30%。大力实施钢铁行业数字化改造,晋南钢铁集团实现5G+一键炼钢,钢铁行业关键数控化率达到80%。
新兴经济蓄势崛起,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25年1-8月,全市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监测企业完成营收104.2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5.69亿元,增速52%,增速排名全省第1。尧都云商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低空经济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A类飞行服务站和五大直升机飞行基地全面建成,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为临汾经济发展开辟了崭新的“空中赛道”。民营经济活力迸发,成功举办“全省民营企业学华翔”活动,华翔经验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受到广泛好评。建邦集团、晋南钢铁两家企业连续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成为临汾民营经济的“金字招牌”。
稳市场 增后劲
有效投资精准发力 发展根基得到新夯实
“十四五”以来,我市牢牢把握扩大有效投资这一关键抓手,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强化“顶层设计+跟进落实”,构建项目全链条推进体系。我市高站位强化领导包联督导,成立项目建设总指挥部,市四套班子领导牵头包联省市重点项目,构建起由市委主要领导统筹、分管副市长分领域推进的“1+6+N”项目推进体系;打造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统筹能源、统计、行政审批、规划和自然资源等市直有关部门,建立谋划、洽谈、签约、拟建、建设、投产、升规7个项目库,实现项目“谋划一批、推进一批、投产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和全生命周期闭环服务;系统性前瞻谋划项目,梳理“6+1”清单(即“三个一批”项目、招商签约项目、拟投产投用项目等),深挖项目存量家底,保持“双招双引”强劲攻势,有力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5%。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围绕城市更新、“一老一小”、医疗卫生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市积极争取国省资金支持,深入推进社会民生领域项目建设。教育方面,加快推进市第四幼儿园、市第一小学、平阳中学等10个新扩建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医疗方面,着力构建“15分钟就医圈”,临汾市急救中心、临汾市第二人民医院异地新建,临汾市中医医院等市级重点项目加快实施,同时,强化县级医院救治能力,襄汾县人民医院河西新院、洪洞县中医医院、霍州市人民医院(新医院)等一批县级重点医院项目落地建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十四五”以来,我市累计为教育、卫生健康领域的21个重点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4.7亿元。
强化政策要素保障,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我市积极开展“前期手续办理月”行动,推进立项、土地、规划、环评、能评5项主要手续办理进度,连续3年实现年度新建项目2月底手续办结率超80%,一季度项目开工率超40%;加力扩围实施“两重”“两新”政策,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十四五”以来,我市累计为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排水防涝、地下管网改造、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等领域的52个重点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13.6亿元,为文旅、体育、养老等领域的9个重点项目争取上级资金3亿元,为经贸领域的7个重点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2.5亿元。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大力清理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整治招商引资“内卷化”竞争,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功能提升和数智化升级。“十四五”期间,市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归集各类信用信息1460余万条,在全省首创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记录证明,实现“一张报告替代一摞证明”,有效为市场主体提供便捷化、集约化信用服务;加大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力度,“十四五”以来,我市累计推介10批次共55个优质项目,总投资高达1043.4亿元,有效拓宽了民间投资渠道,激发了民间投资活力。
稳底盘 守底线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安全稳定构筑新屏障
“十四五”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粮食、能源、物价等基础性民生保障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树牢粮食安全根基,储备应急能力持续增强。我市高标准推进农田建设和大型灌区配套改造,全力保障古贤水利枢纽工程顺利实施,加快沿黄板块小水网体系建设,切实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速构建全市粮库信息化监管“一张网”,全力推进粮食仓储物流园区和市属储备企业高标准粮库项目建设。仓储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各类老旧仓容逐年递减,高标准粮仓仓容由3.3万吨增加至7万吨。大力推广绿色储粮技术,全市政府储备粮综合损耗率严格控制在1%以内。持续优化储备布局,将分散的市级储备粮集并至市属储备企业统一管理。“十四五”以来,全市市级储备原粮规模达2.75亿斤,县级储备1.45亿斤,可满足全市人口3.5个月的口粮需求,储备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已建立应急供应网点161家,实现乡镇、社区全覆盖,日应急供应能力达到3200吨。
民生价格保持稳定,惠民政策落地见效。我市有序推进供气价格改革,规范殡葬服务、物业服务等收费行为,加强粮油肉蛋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预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体稳定在合理区间,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以工代赈成效显著,燃气保供扎实有力。“十四五”以来,我市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累计争取国家和省级以工代赈资金3.08亿元,发放劳务报酬1.08亿元,有效激发了农村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增收。2020年9月和2025年7月,国家发改委新时期以工代赈工作指引先后刊登了我市大宁县和浮山县以工代赈工作推进经验;2022年我市被国家发改委评为以工代赈工作成效明显市。高效指导辖区内城镇燃气企业落实气源合同,扎实做好年度采暖季天然气保供工作,与上游气源单位积极沟通、精准调配,确保极端天气的连续稳定供气,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时代长卷,在接续奋斗中铺展;“平阳”故事,在砥砺前行中续写。“十四五”收官在即,我市将勇担使命,全面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能源革命等重大战略,以产业转型升级塑造新优势,以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前沿布局低空经济、数字经济,全力构建特色鲜明的临汾现代产业体系,为奋力谱写平阳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磅礴力量!
记者 刘超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