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隰县小西天景区热度持续攀升,游人如织。记者 闫锐鹏 摄
陶寺遗址博物馆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巍峨壮观。记者 闫锐鹏 摄
“《黄河回响》——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音乐会”在吉县黄河壶口瀑布岸畔举行。记者 闫锐鹏 摄
临汾新闻网讯“十四五”时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我市文旅产业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这是一段从资源禀赋向品牌IP的精彩蝶变,一场从传统观光到多元融合的产业升级,一次从优化服务到规范管理的环境重塑,更是一条从文物大市到文保强市的坚定之路。五年来,我市坚持以守正创新深挖文旅富矿,聚焦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市场管理、文物保护四大支柱,实现了旅游热度的持续攀升与文旅品牌的强势出圈,交出了一份韧性十足、成果丰硕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产业融合 动能澎湃
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
面对日益多元的市场需求,我市以深度融合为引擎,通过顶层设计优化品牌矩阵,借助跨界融合焕新业态模式,运用精准营销扩大品牌声量,成功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蓬勃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品牌建设卓有成效,文旅矩阵蔚然成型。“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巩固并擦亮“3+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2处古建筑、三大博物馆等核心文旅名片,培育形成了具有高辨识度的旅游景区群。创建成果实现历史性突破:新创建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8处、3A级景区22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处。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我市于2023年在全省率先实现A级景区县域全覆盖,并于2024年提前完成A级景区总量较2020年翻番的艰巨任务,展现了临汾文旅发展的“加速度”。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遍地开花。洪洞县成功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乡宁县、曲沃县、吉县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尧都区、襄汾县等9县(市、区)通过省级初审验收,2024年提前完成了70%以上县(市、区)通过省级初审验收的目标。与此同时,一批高品质、多类型的文旅载体拔地而起:成功打造全国甲级民宿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家、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2家、省级旅游休闲街区2家、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3家、省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2家。这一系列成就,共同构筑了临汾文旅多层次、广覆盖、高质量的品牌体系与发展格局。
业态焕新升级,跨界融合引爆消费热点。我市敏锐捕捉市场新风口,推动文旅与科技、影视、体育、低空经济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批现象级消费新热点。
古建游借势破圈。借助全球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超级IP,我市成功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源,实现了文旅热度与经济效益的双重跃升。隰县小西天景区、霍太山广胜风景名胜区(广胜寺)、襄汾汾城古建筑群成为玩家和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目的地,“黑悟空带火山西·临汾古建游”入选央视“2024十大文旅经济创新案例”,成为文旅跨界营销的典范之作。
微短剧产业异军突起。我市以前瞻性的眼光,制定出台《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临汾市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成功落地“腾讯视频精品微短剧基地”。短短一年时间,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就成功吸引了一批优质影视企业聚集,催生出众多精品微短剧,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2月,该基地成功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金鹏指数·2024年中国微短剧基地排行TOP10”,为我市文旅宣传和数字文化产业延伸开辟了全新赛道。
“文旅+体育”活力迸发。成功举办的云丘山越野赛、永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自行车挑战赛、“临汾·520黄河英雄会”汽车越野挑战赛等系列精品赛事,让“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众多游客的出行新选择,推动了体育流量向旅游消费的有效转化。
低空旅游与文博热方兴未艾。不少县(市、区)相继建起飞行小镇、飞行基地,游客打着“飞的”尽享临汾美景,开启了观光游览的新维度。陶寺遗址博物馆的顺利开馆,以及全市备案的24家博物馆共同形成的打卡热,标志着深度文化体验已成为驱动临汾文旅发展的新引擎。
宣传营销出圈出彩,城市知名度指数级跃升。我市巧妙运用事件营销和全媒体矩阵,实现了城市文旅品牌影响力的裂变式传播。依托“与辉同行”临汾专场和“跟着悟空游临汾”两大现象级热点,有效推动了临汾文旅热度的快速攀升。主动“走出去”,赴西安、淄博、深圳、厦门等重要客源城市开展多场宣传推介,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线下人流枢纽,于北京、郑州、太原、南昌等多地高铁线路及北京地铁1号线上持续投放宣传视频及海报,实现了品牌的高频次、广覆盖曝光。
在活动营销方面,成功举办的三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尧文化旅游节、中镇霍山避暑康养旅游季、“《黄河回响》——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音乐会”、博物馆三馆联动等一批特色品牌活动,显著提升了临汾的文旅知名度和美誉度。中央、省级媒体持续聚焦临汾,央视《正大综艺》播出临汾专题,多次参与央视总台大型直播;2025年《国家记忆》栏目重磅播出《颠沛的国宝》,聚焦《赵城金藏》;CCTV、人民网、山西日报、黄河新闻网等央媒省媒形成了多层次、高频率的宣传声势,为临汾文旅出圈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
服务为本 惠民暖心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四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旅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于民,滋养民心。
文旅惠民持续深入,文化雨露浸润城乡。自2021年以来,我市主办了“两节”系列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近500场;连续举办临汾市广场文化消夏月活动,开展“周末剧场”演出200场,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实施“五个一批”文化惠民工程,打造了省级文化服务品牌1个,培训乡村文艺队伍620支,培养文化能人293名,挖掘文化带头人639名,开展“免费送戏下乡”近6000场,将文化的种子深植于基层沃土。
在基础设施方面,积极争取彩票公益金等各类资金,新建改建旅游厕所19座(其中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旅游厕所案例入选文旅部2022年全国优秀案例),并支持了多个基层文化中心、行政村舞台、县级文化设施建设,有效夯实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基础。
“书香临汾”稳步推进,艺术创作繁荣发展。我市积极开展全民阅读进社区、进街区活动,培育特色阅读品牌。完成了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微型图书馆和城市书房设备采购,深入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着力打造“15分钟阅读圈”。2022年建成47个分馆、8个微型图书馆、2个阳光书吧和2个城市书房,到2025年建成8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书香弥漫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洪洞县文化馆荣获“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成为临汾基层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生动写照。
作为“中国戏曲之乡”,我市的艺术创作在“十四五”期间持续繁荣。创排了《煤乡人家》《精卫填海》等多部优秀剧目,其中蒲剧《烤火》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2025年,青年演员梁静凭借蒲剧《精卫填海》荣获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展现了临汾蒲剧艺术的深厚底蕴与传承活力。蒲剧《白蛇传》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保留剧目复排提升优秀案例”;《精卫填海》《焦裕禄》参演省级展演,获得好评。多个剧目和演员在全国及省级展演中获得“表演艺术传承英才”、山西省“杏花奖”、黄河流域红梅大赛一等奖等荣誉。大型蒲剧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在央视播出,并开展赴津巴布韦等国际文化交流,让临汾文化走向世界。目前,全市共拥有“大梅花”7朵、“小梅花”87朵,小梅花数量位居全国地市级首位,“中国戏曲之乡”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规范管理 优化环境
持续擦亮“回家”服务品牌
良好的市场环境与优质的服务体验是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我市通过树立服务标杆、加强行业监管和推动要素升级,全力营造让游客安心、舒心、放心的旅游消费环境。
擦亮“回家”服务品牌,发挥榜样带动作用。我市创新出台了《回家悦生活服务品牌质量要求》等三项团体标准,累计评选示范单位120家、“服务明星”80名,覆盖景区、酒店、交通等多个领域,树立了可学可做的服务标杆。同时,开展多轮次、广覆盖的服务质量培训,覆盖导游、饭店员工、司机等行业人员,2023年培训1400人次,2024年培训2735人次,系统性提升了全行业的服务意识和专业能力。
加强文旅市场监管,维护健康市场秩序。“十四五”期间,累计开展日常和联合执法检查超2万人次,巡查文旅场所9000多家次,办结案件159件,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建立了“线上线下双通道”投诉处理机制,高效处理投诉70余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7万元。严格落实“好差评”制度,整改相关问题357条。在重点节假日,实施“一办六组”工作机制,开展“四不两直”安全检查,指导全市A级景区、旅行社和星级饭店修订完善应急预案,筑牢了文旅安全防线。
推动住宿业提档升级,优化旅游接待能力。通过优化《临汾市旅游差异化奖励办法》,将新增评定的星级旅游饭店、旅游等级民宿、精品旅游民宿纳入奖励范围,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优积极性。三年来评选出31家精品旅游民宿,新创四星级旅游饭店1家(全省唯一)。强化星级饭店动态管理,2024年对6家不达标的饭店予以摘牌,对6家饭店限期整改,维护了星级饭店品牌的权威性和整体品质。依托行业协会建立常态化交流培训机制,发布多项行业倡议,引导企业规范经营、提升服务,推动住宿业整体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守护文脉 传承文明
文物保护利用迈入新阶段
作为文物大市,我市在“十四五”期间将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放在突出位置,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发展共赢的新路径,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悠远的历史“说话”。
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十四五”期间,争取国、省、市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高达2.91亿元,实施了陶寺遗址观象台本体保护展示、侯马晋国遗址安防工程等196个文物保护项目,文物保存状况和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全省率先启动文物认领认养工作,形成的“曲沃经验”在全国推广。累计完成74个文物认领认养项目,吸引社会资金2.3亿元,成功营造了“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开创了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
遗址保护成绩斐然,考古工作惊喜连连。丁村遗址、陶寺遗址、侯马晋国遗址、曲沃-晋侯墓地等4处考古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全省共5处入选,我市独占4处),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第二;霍州窑址考古发掘工作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挂牌,实现了我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零”的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安全防范与考古前置有力推进。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级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了文物安全责任体系、监管体系、防范体系,全面提升文物、文博单位的人防、物防、技防能力和水平。同时,全面推进“考古前置”工作,2022年以来,考古勘探项目受理完成数位列全省前二,有力促进了地下文物保护与城乡基本建设的协调发展。
数据见证韧性,市场彰显潜力。临汾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强大韧性,从实实在在的数据中得到了最有力的印证。2024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4957.59万人次,其中A级景区接待游客1750万人次,门票收入近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20%。这一数据展现了临汾文旅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
更为难得的是,在面临不利天气挑战时,市场所表现出的强大抗压能力和内生动力。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在持续性降雨天气的影响下,全市仍接待游客388.69万人次,同比增长10.1%,客流量位居全省第三。同时,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门票收入、经营性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16%、2.48%、15.15%,充分说明我市文旅消费结构正在优化,产业链在延长,综合效益在提升,凸显了临汾文旅消费市场的内在韧性和巨大潜力。
回望“十四五”,我市文旅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经得起检验的辉煌答卷。从产业融合的澎湃动能到公共服务的普惠为民,从市场管理的规范有序到文物保护的创新深化,四大支柱协同发力,支撑起临汾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大厦。这份成绩单,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有力领导的结果,是全市文旅系统干部职工和从业人员奋力拼搏、守正创新的成果,更是千万游客用脚步为临汾投下的“信任票”。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上,底蕴深厚、活力迸发的临汾文旅,正蓄势待发,向着更高的目标扬帆远航。
记者 陈 明 亢亚莉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