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涝洰河生态公园与城市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城在绿中”的生态画卷。记者 闫锐鹏 摄
蓝天白云下的市区姑射桥成为城市新地标。记者 闫锐鹏 摄
随着我市生态持续改善,汾河湿地成为众多鸟儿的栖息地。记者 闫锐鹏 摄
临汾新闻网讯 山峦层林尽染,谷地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般如诗如画的景致,正是“十四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最生动的答卷;这份可触可感的答卷,不仅是我市的生态名片,更是我们迈向未来的坚实底气。
“十四五”期间,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支撑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必须全力抓好的三大底线性任务之一”,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线,以“三个统筹”“三大工程”“三个安全”为抓手,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生态为笔、民生为墨,勾勒出美丽临汾建设的最美时代图景。
对症施策 改善空气质量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十四五”期间,我市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治管结合”“标本兼治”,找准找实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结合点、着力点、突破口,努力寻求“对经济发展损害最小的减排方式,对环境质量影响最小的发展模式”,推动环境空气质量不断好转。
每当晨光微熹,或是夕阳西下,市区内的汾河公园、涝洰河公园便渐渐热闹起来。市民们漫步、健身的身影与粼粼波光、葱茏绿意相映成趣。随手定格,皆是美景。
生态好、环境美,这不仅是群众的直观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十四五”期间,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2021年的5.32到2024年的4.69,再到今年上半年同比改善17.8%,六项主要污染物指标持续改善,优良天数逐年递增。
对于临汾而言,大气污染防治永远在路上。全市上下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认识也愈加深刻,它已经不单单是一场蓝天保卫战,更是一场转变思想观念、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革命。
面对地理气象、产业结构、城市基础等本土特点,市环委会每年召开全体会议,研究部署全年重点工作,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定向定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负责同志亲力亲为,督导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创新实行汾河谷地区域“一体化”治理以及沿黄沿汾流域“系统化”治理,以区域、流域联动治污推动工作提质增效;修订施行大气污染防治量化问责办法,以常态化、精细化考评问责倒逼部门和属地落实主体责任……全市上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盘棋”思路定位和“大生态、大环保”工作格局初步成型。
在此框架下,一项项治理措施相继推行、落地、见效——
统筹结构优化和治理减排,深挖环境容量空间。在产业结构上,我市严把环境“准入关”,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十四五”以来,累计关停退出焦化产能915万吨、粗钢产能22万吨,同步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全省率先启动并完成钢铁行业1200立方米以下高炉、100吨以下转炉、步进式烧结机等限制类装备退出工作,全市焦化、炼铁、炼钢先进产能占比全部达到100%,跻身国内领先水平。在能源结构上,我市坚持“双改”并进拓展成效,在全市海拔600米以下核心区域已经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拓面扩域,新增改造11.2万户,同步启动实施绿色能源输配项目,今年贯通投运后,全市汾河谷地区域的减煤降碳集中连片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在运输结构上,我市在实现平川区域公交、出租新能源“双替代、全覆盖”目标的同时,大力推动实施“公转铁”和绿色清洁运输,“十四五”以来,安泽唐城工业园铁路专用线建成投运,全市火电、钢铁、煤炭、焦化、有色、水泥等行业大宗货物2025年1-8月清洁运输比例达80%以上,沿汾七个开发区内所有工业企业的运输车辆除特种车辆外基本全部使用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车辆,市区规划区及联防联控重点县建成区全面完成施工工地装载机、叉车、打桩机三类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替代,进出市区的渣土车、混凝土搅拌车、邮政快递车、物流运输车基本全面实现新能源替代。
统筹面源防治和削峰减频,科学精准管控指标。我市成立运行大气调度中心,整合各类站点数据和专家团队力量,每天研判分析,24小时盯守调度,发现异常高值,立即排查处置,消除污染影响。特别是在扬尘、秸秆、散煤等面源污染整治上,坚持每天巡查,发现问题现场调度整改,有力保障综指稳定改善。
统筹日常监管和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排污。我市创新实行浓度总量“双控”管理,努力寻求最经济的治污手段,全力保障企业平稳运行,汾河谷地重点企业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许可排放量分别下降22.83%、19.74%、21.27%,减排幅度达20%以上。同时,常态化整治“散乱污”企业,连年开展“利剑斩污”“黄河清废”等专项行动,各类违法排污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源头治污 提升河流水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莅晋考察,每次都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并于2020年明确提出“让一泓清水入黄河”,寄予山西殷切期盼。
2021年以来,我市统筹“上下游”“左右岸”,以工程治理为主要抓手,不断夯实水环境改善基础。特别是2023年我省印发《“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方案》以来,我市坚持把“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作为全市的“一号工程”,构建起市“一泓清水入黄河”工作专班总协调,市直行业部门牵头推动,县(市、区)具体实施的工作体系,举全市之力攻坚推进,全面提升我市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涵养水平,实现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水生态系统持续向好、水资源保障能力稳步增强。
自2023年工程启动以来,我市成立了“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专班和17个县(市、区)以及临汾经济开发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县级工作专班,以上率下凝聚合力,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我市还制定了“调度通报、督办约谈、考核问责”等闭环工作机制,每周调度工程进展和手续办理等情况,每月通报工程推进情况,对进展缓慢、进度滞后的部门和县(市、区)下发提醒函,督促责任落实。
截至目前,我市95个“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已完工77个,工程治水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日益显著。
在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同时,我市还启动实施了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沿黄4县为重点,统筹沿汾6县(市、区)、沿沁河的安泽县以及沿昕水河的蒲县、隰县,协同开展净河、减污、治路、洁产、扩绿“五大行动”,沿线污染源底数及分布情况全部摸清找实,同步建立台账动态管理,排查发现的各类环境问题已全部整治到位。同时,依托“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成熟机制和经验做法,我市谋划实施了临汾段4大类26项重点工程,今年全部完工后,将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筑牢夯实生态环境基础。
此外,我市聚焦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整治,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先进经验,提升治理能力,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整治作为生态环境领域最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来抓,因地制宜推动“工程治污+管控治理”等各项措施落实落细。“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751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和15个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经过系统治理,我市重点河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已由2021年的55.6%提升至2024年的88.9%,再到今年上半年的100%,河流水质持续改善,劣Ⅴ类水体比例持续保持为0,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治本攻坚 筑牢生态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十四五”期间,我市锚定固废安全、土壤安全、水源安全“三个安全”,以“零容忍”态度守护生态防线,持续消除固废隐患,守护土壤、水源安全,交出了一份绿色守护的平安答卷。
在固废安全上,我市对40座干渣堆场和25座尾矿库进行了系统复盘、全面排查,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全部整改到位。同时,深入开展煤矸石堆场专项整治,进一步摸清底数、拉单建账,实行“点对点”精准监管,全市涉废环境隐患得到有效整治。
在土壤安全上,我市以关闭搬迁企业和“一住两公”地块为重点,严格管控土壤污染,从源头降低涉废涉重等污染物转移扩散风险。“十四五”以来,我市对35个优先监管地块完成管控,对189个重点建设用地地块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安全利用率稳定保持在100%,有力保障了全市土壤生态环境总体平稳安全。
在水源安全上,我市聚焦“听民意办实事”项目,大力整治“乡镇和村级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设施不健全不完善及监管不到位等问题”,2024年以来,累计完成122个水源地标准化建设,同时,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对之前已完成标准化建设的水源地全面开展“回头看”,排查发现的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全部跟踪整改到位,从源头上补齐了水源保护设施短板,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和供水质量。
绿水逶迤,青山相向,草木繁茂,白鹭翔集。这幅斑斓的生态画卷,正是“十四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治理交出的生动答卷。展望未来,以创新为帆、以实干为桨,平阳大地正持续擘画绿色发展的新蓝图,让优良生态持续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记者 刘超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