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交错的交通路网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记者 闫锐鹏 摄
市区7路熊猫公交车成为城市形象的窗口。记者 闫锐鹏 摄
车辆行驶在景色如画的滨河东路襄汾段。 记者 闫锐鹏 摄
临汾新闻网讯 交通兴、百业兴——
一条条宽广、平坦的道路四通八达;
一辆辆公交车在城市和乡村间穿梭;
一架架飞机腾空而起、乘风远航……
它们见证着平阳大地上的历史变迁,也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四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根本目的,在综合客运、货运物流、绿色创新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全面发力,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在广袤的平阳大地上描绘出一幅气势恢宏的交通画卷,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服务民生 出行品质上新台阶
如今,公交车已成为我市最闪亮的“城市名片”。当不同主题、五颜六色的公交车在高楼大厦间穿过时,整个城市都“鲜活”了起来,这是独属于临汾人的“最美公交”,更是我市交通综合客运发展的优异成果。
“十四五”期间,我市通过持续巩固“公交都市”创建成果,不断优化公交线网,开通特色文化线路和微循环线路,有效打通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在其他客运服务方面,我市加快出租车行业服务优化和转型升级,以“听民意办实事”出租车专项整治、出租车服务品质提升创建等活动为抓手,以规范化、合规化为目标,大力推进出租车车容车貌整治、星级出租车服务创建、巡游网约出租车整合等工作,同步推广“95128”出租汽车电召平台,极大便利了群众出行。
同时,我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翼城、曲沃成功申报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创建示范县;临汾至洪洞、襄汾、古县、浮山、翼城的城际公交线路相继开通,极大便利了相邻县城间群众的频繁往来,促进了区域协同发展。农村客货邮融合深度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县级客货邮站点34个、乡镇客货邮站点31个、村级客货邮站点212个,开通客货邮融合线路110条,一张覆盖广泛的农村客货邮综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有效提升了农村物流服务覆盖率。
此外,市区科学引入并规范管理共享单车,截至目前,共投放滴滴青桔共享自行车2000辆、共享电动车2500辆,运营区域面积达81平方公里,停车(还车)点位共设置了2500个。制定印发《临汾市区共享自行车(共享电动自行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试行)》,加强市区共享自行车(共享电动自行车)行业管理,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共同构建了便捷高效的绿色慢行交通系统。
降本增效 现代物流加速构建
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的骨骼系统。
“十四五”期间,我市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升运行效率为核心,大力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和货运物流转型升级。
按照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和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南方略、北龙马”发展战略要求,我市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积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进一步推广“公转铁、散转集”等新型运输模式,有力推动全市物流降本增效,货运物流业向现代化、高效化加速转型。
山西方略保税物流中心作为我市重要的物流运输企业,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累计开行中欧、中亚、东南亚班列及回程24列,运行10万余公里,运输货物2万余吨,累计监管进出口货值3.77亿元以上,将“临汾制造”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外,同时将国外的优质商品引进国内,为临汾乃至山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搭建了坚实的国际物流桥梁。
北部的龙马枢纽同样表现亮眼,建成铁路专用线并投入运营后,组织发运列车超2000列,累计发运货物超1100万吨,园区入驻企业营业收入突破31.92亿元,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
五年来,“南方略、北龙马”的双引擎驱动格局基本形成,临汾的枢纽经济潜能得到极大释放。
在道路货运领域,我市针对道路货运行业“小、散、弱”的现状,积极引导货运企业通过合并重组、吸纳个体运输户等方式,整合零散运力资源。这一举措有效提高了公路运输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降低了空驶率,提升了运输效率。
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运输企业数量达到51家,行业市场结构更加优化,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公路运输支撑。
科技引领 绿色交通持续发力
“十四五”期间,我市把握时代趋势,不断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我市加大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持续做好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更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和动车电池更新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在册物流运输服务业户181家,货运企业2215家,营运类货运车辆78838辆,其中牵引车46245辆,挂车32593辆,牵引车中清洁能源车辆共31088辆(天然气货车26038辆、电动货车4991辆、氢能货车59辆),其中新能源货车5050辆,占比10.92%。共有公交企业24家,运营线路227条,运营公交车1164辆,其中市区有公交企业1家,运营公交车383辆,均为新能源纯电动车辆。共有巡游出租车企业35家,运营出租车3661辆,其中新能源出租车3121辆,占比85.2%;市区有巡游出租车企业6家,运营出租车1827辆,全部为新能源出租车,占比100%。现有网约车企业51家,共注册网约车720辆,全部为新能源纯电动汽车,占比100%。共有客运企业55家,营运车辆1002辆,其中新能源电动车辆208辆,占比20.8%。临汾市区至霍州、隰县、侯马等地以及尧都区境内的农村客运班线客车已全部实现新能源纯电动化。
深入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我市全力推进A类飞行服务站建设,该项目已被纳入全省“1+3+N”飞行服务站体系的3个市级飞行服务站之一,负责晋西南地区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工作,目前已完成竣工验收。同时,在安泽、永和、乡宁三县搭建了无人机物流、直升机森林防火巡航、低空旅游、旅游公路无人机巡检等低空飞行应用场景,为下一步在全市推广奠定基础。
强基固本 公路网络更加完善
去年12月25日,备受瞩目的浮临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结束了浮山县不通高速的历史。
从此,临汾市区到浮山县通行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15分钟,对进一步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网、改善沿线群众出行条件、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公路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十四五”期间,我市公路网络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通行能力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路网规模与结构持续优化。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704公里,路网密度97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网里程793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里程660公里,省高速公路网里程133公里),普通国省道路网里程1673公里(普通国道里程1102公里,普通省道里程571公里),一般农村公路路网里程17238公里。“三纵四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和“五纵四横”普通干线公路网基本形成,100%的县(市、区)通高速公路,62%的乡镇实现国省道连通,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
五年来,我市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一批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工程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隰吉高速、浮临高速建成通车,我市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G241线浮山县北王乡至县城段改线工程、G241线翼城县城过境公路改线工程、G108襄汾-曲沃-侯马过境改线工程顺利完工。“四好农村路”、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顺利实施。黎霍高速建设顺利推进,国道341线李子坪至梗壁(沁源古县界至洪洞108国道)公路改建项目、G241线翼城县石桥至梁壁段改线工程等国道升级改造项目也在抓紧推进。这些项目共同构筑起内畅外联、覆盖广泛的“大交通”格局,为我市奋进新征程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回顾“十四五”,我市交通运输事业成就斐然,一幅“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壮丽画卷已然铺展,这些辉煌成就为我市交通运输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我市交通运输系统将继续秉持初心,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持续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深化运输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智慧绿色交通建设,不断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临汾新篇章当好开路先锋、贡献更大的力量。
记者 杨 全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