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逐梦 智领未来 ——临汾市绘就能源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2025-11-03 09:13:2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中石油煤层气公司永和县楼山乡吉深8-8深层煤岩气井台。

保利裕丰煤业调度指挥平台。

  临汾新闻网讯 在三晋大地上,临汾作为因煤而兴的传统能源重镇,正以敢为人先的闯劲与韧劲,紧跟国家“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步伐,牢牢锚定“传统能源升级与新能源壮大并举”的核心目标,奋力书写能源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如今,一场贯穿能源生产、加工、利用全链条的深刻变革,正在平阳大地持续向纵深推进。

  回望“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历程,我市通过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既稳稳筑牢了区域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又持续释放转型发展的叠加红利,能源产业转型交出了沉甸甸的亮眼答卷,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持久的动力,更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临汾路径”,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城市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能源革命

  系统布局驱动产业优化升级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面对保障能源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我市秉持“安全高效、精准施策、均衡生产”原则,坚决扛起煤炭保供的政治责任。过去五年,我市煤炭产业历经攻坚克难,实现了跃进式发展。

  通过持续的资源整合、技术改造与产能提升,全市生产煤矿数量从五年前的73座增至80座,总产能从8390万吨/年跃升至10050万吨/年,成功构建“亿吨级”先进产能储备格局,为区域乃至全国能源稳定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撑。

  煤炭产量从2020年的6874万吨攀升至2024年的9659万吨,煤炭采选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从63%提升至73.5%。这组数据既印证了煤炭产业的支柱地位,更凸显了其在复杂环境下保障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作用。

  在做强煤炭产业的同时,我市积极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将新能源作为转型关键突破口,创新构建“一图、两库、三册”精细化管理模式,为新能源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2023年全容量并网的曲沃300MW光伏“新能源+储能”项目,作为全省集中式竞配单体规模最大的项目,配套建设15MW/30MWh储能系统,有效平抑发电波动,降低电网冲击,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提供了“临汾经验”。

  截至今年8月底,我市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达571.27万千瓦,在总装机容量中的占比从2020年底的19.7%飙升至49.13%,实现了由传统能源绝对主导到“绿电占据半壁江山”的历史性跨越,清洁低碳转型迈出决定性一步。

  我市能源革命兼顾“增量”“存量”与“总量”调控。煤电升级方面,推进“三改联动”,对5座总装机480万千瓦的煤电机组实施高标准改造,“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改造720万千瓦,超额90万千瓦完成任务,显著提升了煤电清洁高效水平和调峰能力。

  能耗双控方面,紧盯省定“十四五”单位GDP能耗强度降低15.5%的目标,实施“清单化管理+精准化调控”机制。截至2024年底,全市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7.7%,超出序时进度5.3个百分点,提前超额完成规划任务。

  煤炭消费减量方面,通过“控总量、优结构、提效率”多管齐下,实现连续四年下降。2021年至2024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从3948.44万吨降至3417.85万吨,这一“降”一“升”的鲜明对比,彰显了我市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决心。

  数字赋能

  领跑煤炭产业数字化转型

  新能源发展开辟新赛道,而传统煤炭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则是主赛道动能转换的关键。我市以数字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将智能化建设作为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走在全省前列。

  目前,全市已建成智能化煤矿38座,数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推动煤炭先进产能占比从2021年的78.9%跃升至2025年的91%。智能化建设实现了矿井“减人、增安、提效”的显著成效:机器人和智能系统替代危险岗位,井下作业人员减少;大数据和AI预警系统增强安全防控能力;流程优化和自动化提升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王家岭煤矿作为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构建了“机器人巡检+AI视频监管+智能综放”的全链条管控模式。该矿联合华为等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搭建“一张网、一朵云、一平台、N应用、五中心”架构,以云数据中心为核心,融合井下万兆环网、地面园区网等通信系统,构建高效数据交互平台。机器人智能巡检系统将故障排查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5分钟,每年节约运维成本超千万元,实现安全与效益双赢。

  各煤矿智能化路径各具特色,我市与华为、上海创力集团签署三方协议,打造“矿山装备+AI算法+应用”的新一代矿山智能化装备,催生出综采面远程操控、MEMS惯导找直、三机联动等20项创新应用。东泰鑫源煤业的全省首套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借助5G实现远程操控,解决了传统厚煤层开采的诸多痛点;韩咀煤业将AI技术嵌入实景三维仿真系统,智能调度系统实现人员、物料高效运输;蒲县豹子沟煤业的AI视频监控系统,对井下违规行为识别准确率达98%,推动安全事故率下降70%。这些成效表明,智能化建设是煤炭产业管理理念和生产方式的深刻革命,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气脉新生

  非常规天然气产量持续创新高

  立足能源资源禀赋,我市将非常规天然气定位为优化能源结构的“第三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集聚等举措,推动该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创下产量“四年连增”的佳绩,在全省能源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2021年全市非常规天然气年产量达18.19亿立方米,2022年攀升至21.57亿立方米,2023年飙升至24.49亿立方米,2024年再攀新高至32.04亿立方米,增量全省第一。2025年1至9月,产量达30.15亿立方米,同比增幅34%,彰显出巨大产业潜力。

  技术突破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大吉煤层气田深层8#煤、5#煤煤层气勘探取得“双突破”,分别荣获中石油集团公司2023年度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一等奖和三等奖,其核心技术具有广泛推广价值,为行业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技术进步,我市非常规天然气产量逐年提升,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占比突破5%,成功跻身全市支柱产业行列,既为区域能源安全供应筑牢了安全根基,也为经济高质量长远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和有力保障。

  “十四五”期间,我市在能源革命、智能化煤矿建设、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等领域齐头并进,成就不仅体现在数字和项目上,更体现在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和驱动力的深层次转变。从追求产量增长到注重质量效益与绿色低碳结合,从依赖煤炭到多元清洁发展,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这些转变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面向未来,新征程的号角即将吹响。我市将继续锚定“三个努力成为”发展定位,以能源革命为强大引擎,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保障自身能源安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贡献更多、更强的“临汾能源力量”,展现临汾在国家能源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担当和积极作为。

  记者 孙哲峰

  (图片由市能源局提供)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