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谱写城市建设实干篇章

2025-11-05 08:48: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市区快速中环与城市建筑交相辉映,绘就出一幅现代化人民城市新画卷。记者 闫锐鹏

  临汾新闻网讯 一条路,能改变一座城的时空格局;一份匠心,能温暖千万家的寻常日子。当下的临汾,正经历着有目共睹的喜人变迁:昔日交通堵点变通途,曾经城市边角成游园,老旧小区焕发新生,文化地标绽放新韵……这一切,源于市委、市政府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源于对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协同并进的执着追求。

  从拉开城市框架的“快速中环”战略,到渗透街角巷陌的“绣花功夫”,我市用大手笔与细笔触,共同描绘着一幅功能日趋完善、环境愈发优美、文脉持续传承、幸福感与日俱增的现代化城市画卷,一个“让临汾人自豪”的城市新貌正从蓝图照进现实。

  环线织梦

  让归途成为风景

  一条贯通城市南北西东的交通大动脉,正深刻改变着我市的城市格局与市民的生活节奏。全长24.4公里的“快速中环”建成通车,不仅将河西新城、老城区、铁东片区等四大功能组团紧密串联,更将中心城区4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纳入“15分钟交通圈”,标志着我市正式迈入快速交通时代。

  面对城区人口近百万、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现实压力,以及未来城市框架拉大的远景规划,建设快速路系统成为我市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将快速中环建设作为落实“双城”战略、构建“环—放”式骨干路网的关键举措。

  “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交通拥堵,更是为了给城市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预留空间,引导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平表示,快速中环可谓是城市的“脊梁”,有效支撑起城市空间拓展,带动沿线区域价值提升。数据显示,环线通车后,沿线商业综合体加速落地,182个老旧小区改造同步推进,建筑业产值同比增长11.4%,增速稳居全省第一。

  从蓝图到通途,背后是无数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在河汾一路,一座造型现代的双层跨汾河大桥——姑射桥横跨两岸,成为全省首座人车分离的双层钢结构桥梁。其独特的三连拱设计,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提取自然山峦的弧线,力图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观效果。大桥建设采用“先梁后拱”和“竖转+提升”的复杂工艺,建设者们克服汛期施工等挑战,确保了工程高质量推进。如今,这座大桥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我市一处新的城市地标,见证了技术攻坚与城市美学的成功结合。

  而北中环“冷库段”的攻坚故事,则是政企民协力的生动缩影。该路段因涉及特殊管制,曾是制约贯通的“卡脖子”工程。今年7月,项目复工后,300余名建设者与50多台设备昼夜奋战,最终提前10天完成最后200多米的桥梁建设,确保了快速中环贯通。这一关键节点的突破,源于三方力量的汇聚:政府的坚强领导是前提,施工方的不懈奋战是基础,广大市民的包容支持是关键。

  快速中环的通车,最直接的感受者是普通市民。“以前从河西到城东,高峰期少说也得四五十分钟,心里直发怵。现在走快速中环,十来分钟就到了,感觉整个城市的通行效率变高了。”家住河西高铁片区市民闫建强感慨道。

  这些真实的声音,印证了快速中环不仅仅是一条贯通临汾东西南北、提升城市能级的“发展环”,更是一条显著缩短通行时间、有效缓解交通压力的“畅通环”,一条连接社区、商圈,让生活更加便利的“幸福环”。

  匠心暖城

  让幸福触手可及

  城市建设的“高度”和“速度”令人惊叹,而其“温度”与“品质”则更直抵人心。我市的答案,藏在精雕细琢的“绣花功夫”里。

  “推窗见绿,移步即景”成为生活日常。清晨,家住市区水塔社区附近的退休教师王淑琴习惯性地来到水塔游园散步锻炼。“有广场、有花园、有文化墙,地下还能停车,暑期还有泼水节,这真是由内而外的大变样!”王淑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水塔游园是我市利用城市“边角地”变废为宝的生动案例。采用敞开式布局,包含“四场四园两墙”,地上是市民休闲娱乐的绿色空间,地下是拥有755个停车位的智能停车场,一举多得。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景观式造街、园林式建城”为理念,强力推进靓城提质“三大行动”,累计拆迁200多万平方米建筑,并利用边角地有序新增了大量口袋公园、街心公园,通过植被的四季搭配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历史文脉,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生。”每逢有外地朋友来临汾,90后青年赵鑫都喜欢带着朋友到改造后的平阳广场和关帝庙片区逛逛,他说:“在平阳广场,能感受到临汾攻坚战的革命精神,很受教育;在关帝庙,古建筑修旧如旧,周边又融入了现代元素,感觉历史和现代在这里对话,特别有味道。”

  我市在城市建设中,格外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平阳广场改造项目巧妙融入攻坚战革命历史主题,用锈钢板花池、下沉广场等形式,生动展现了那段峥嵘岁月,成为红色教育新地标。古城墙三期修缮保护和古城公园三期项目将现代园林与厚重古城墙一体打造,让历史文物看得见、摸得着,可沉浸其中深体验,让人们在这里登城吊古、远眺汾河、抒发情怀,念天地悠悠、沧桑巨变。关帝庙文物保护项目则在恢复古建风貌的基础上,采用开放式布局,适当融入现代元素,打造集文化、旅游、商业为一体的新业态。贡院街改造将孔子讲学园、工业记忆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街区……这些举措,让城市留下了记忆,让人们记住了乡愁。

  值得一提的是,民生短板在攻坚克难中加速补齐。

  “孩子上学再也不用跑远路了,新学校既漂亮又现代化!”家住尧都区刘村镇左义南村的居民刘志刚,对已投入使用的临汾一中第一附属学校赞不绝口。这所按六轨九年一贯制建设的学校,有效缓解了河西片区的就学压力。

  从水塔社区、高河店等城中村、棚户区的连片改造,到我市环境产业园区实现生活垃圾“变废为宝”,再到城北新城污水处理厂为保护黄河(汾河)流域水质筑牢屏障,以及利用快速路高架桥下空间“挤”出停车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实施的9大类40多项重点工程,桩桩件件直指民生关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

  未来可期

  让向往落地生根

  快速中环的贯通与城市“双品质”建设的成果,为我市积累了充沛的城市发展动能,也点燃了市民对未来更热烈的期待。当下的成就,是我市迈向更高能级、更高品质城市的坚实台阶;而市委、市政府擘画的未来蓝图,则预示着这座古城将迎来一场更为深刻、更富温度的现代化蜕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市的城市建设将不再局限于单点突破,而是转向全域协同、系统提升的新阶段。交通脉络将进一步延伸加密,在“快速中环”这一城市主动脉之外,河西区域的路网“毛细血管”将全面疏通,规划一街、三路、七路等项目的建成,将成为串联产业园区与居住区的关键纽带。备受市民关注的平阳南北街改造已提上日程,这条承载着无数记忆的老街将焕发新生,路面更平整宽阔,设施全面升级,从“记忆老街”跃升为带动市区南北联动的“活力走廊”。同时,在解放路、平阳街等商业与学区核心区,一批过街天桥的科学规划,将实现人车立体分流,在保障安全的同时,让城市通行效率再上新台阶。

  未来的临汾,不仅筋骨更强健,神采也将更动人。文化,将成为这座城市最深厚的软实力。从平阳广场、财神街到关帝庙、大云寺,再延伸至古城墙、古城公园的文化主轴主脉正不断深化。大云寺周边旅游配套的提升、关帝庙景区及服务设施的完善,将使历史文化遗产不再是孤立的景点,而是可亲近、可感知、可体验的“城市文化客厅”。规模宏大的朝殿巷片区改造,将打造集文旅商业、高品质生活于一体的复合街区,既保留老城独有的烟火气,又通过完善配套极大提升居住品质,实现“文旅+生活”的深度融合。

  城市的活力,源于对人的关怀与对创新的拥抱。师大文创园片区将延续其人文底蕴,注入文创活力,让老建筑变身艺术空间,街角充满创意市集,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文化磁场”。体育公园与奥体中心将形成“运动活力双引擎”,一个嵌入社区,成为全民健身的“健康绿洲”;一个承接专业赛事,形成“赛事+产业”生态圈,共同点燃城市激情。而未来的市民广场,更将被打造为一处盛满生活烟火与城市温度的“中央会客厅”,满足全龄市民的休闲与社会交往需求。

  “听着一项项规划,看着身边一天一个样,感觉咱临汾的未来真是充满希望!”市民张瑞平笑着说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她坚信不疑,这些新地标的意义,早已超越建筑本身。那种“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的念头,才是打造美好家园最根本、最有人情味的基础。

  这一切的谋划与行动,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目标——持续提升每一位市民的归属感、获得感与幸福感。无论是交通的改善、文化的滋养,还是生态的优化、服务的完善,其落脚点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望未来,我们将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推动城市建设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让城市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刘玉平表示。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从宏大的交通骨架到细腻的文化脉络,从精准的民生改善到长远的品质追求,我市正以坚定的步伐向着功能完善、生态优美、文旅融合、活力迸发现代化城市不断迈进,努力建成让每一个临汾人自豪的样子。

  记者 祁 欣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