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产业园鸟瞰图

360数字安全科技创新产业基地

临开低空运行指挥中心
临汾新闻网讯 这里,没有沿海的区位优势,却汇聚了360、浪潮、腾讯等数字领军企业;这里,不再比拼土地税收政策,却构建了“场景招商”的创新生态。这里,不满足于企业简单集聚,却培育出协同共生的产业雨林。
从比拼“政策红利”到供给“场景赋能”,从实现“单点突破”到促成“集群发展”,从提供“基础服务”到激活“红色引擎”——临汾数字产业园以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以其可复制、可推广的“临汾模式”,为内陆地区高质量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告别“政策内卷” 开启“价值重构”
“过去招商,我们手里能打的牌主要是土地、税收这些优惠政策,大家比拼的是‘谁更优惠’,本质上是一种‘政策内卷’。”作为园区的运营单位,山西昭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宋军告诉记者,这种同质化竞争不仅让地方政府背负沉重财政压力,招来的企业也往往难以真正扎根生长。
转折发生在2023年。随着临汾数字产业园的建立与山西昭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专业化运营,一种全新的“管委会+公司+场景”招商模式被推向台前,其核心是进行一场“价值重构”。
“我们招商逻辑的根本转变,在于从‘推介我们拥有的’转向‘解决企业需要的’。我们不再仅仅是政策的传递者、空间的提供者,而是要成为山西传统产业转型这一‘时代命题’的破解者。我们寻找的,不是简单的入驻企业,而是能读懂这片沃土、有志于共同书写答案的‘城市合伙人’。”宋军的一番话,点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临汾及山西厚重的钢铁、焦化、煤炭等工业基础,意味着在智慧消防、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等领域存在着海量的、未被满足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将这些沉睡的“场景资源”系统性地激活、打包、开放,成为园区最具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杭州拓深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总经理张鑫,对“场景招商”的魅力感受至深。从初次对接到签约落地,拓深科技仅用了一个月,这样的效率在传统招商模式下难以想象。
“园区不仅提供了优良的政策条件,更关键的是,直接为我们开放了临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重点单位的智慧消防建设场景。”张鑫告诉记者,对于他们这样一家以电流指纹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真实的落地场景和具有公信力的标杆案例,比任何现金补贴都宝贵。“这让我们能立刻‘真刀真枪’地验证产品、展示效果,迅速在区域市场建立信誉。这种诚意和效率,坚定了我们在此深耕的信心。”
更让企业感到意外和振奋的是园区的扶持力度。在拓深项目落地时,临汾经济开发区整合资源,由区属平台公司与企业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政府以国有资本“入股陪跑”。
“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不再是单纯的‘管理者’或外围的‘服务者’,更是与我们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伙人’。”张鑫表示,这种深度绑定,不仅有效缓解了企业初创期的资金压力,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心背书,让企业感受到政府是真心实意希望与企业共同成长。
资金活了,市场也要通。园区的招商部门主动化身企业的“首席市场官”,利用自身的政府资源和本地网络,为拓深科技精准对接本地客户,推动其解决方案在更广范围内应用。在这种“既给资金又给市场”的全链条、深度赋能下,企业投产进度和销售额均提前超额完成,创造了引人瞩目的“临开速度”。
打破“串联聚集” 实现“并联融合”
引进一家企业只是起点,培育一个能够自我循环、自我强化的产业生态才是终极目标。在临汾数字产业园,企业之间已不再是简单的串联聚集,而是形成了在平台、数据、市场与战略上紧密协同的“热带雨林”式生态圈。
在山西空天宇航技术有限公司的临开低空运行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不同无人机的实时巡航空中视角不断切换,城市地貌、道路交通、重点设施尽收眼底。
“自2024年入驻以来,我们的技术能够迅速转化为常态化战斗力,离不开园区构建的协同平台。”该公司负责人耿铁旦向记者介绍,目前公司已完成对开发区区域的24小时不间断空中安全巡检,在城市管理、汛期监控、应急响应中扮演着“空中天眼”的角色。
这双“天眼”要变得更智慧,其采集的海量数据需要强大的算力与算法进行解析。这一需求,与几步之遥的360数字安全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的能力不谋而合。虽然双方没有直接的业务合同,但通过园区组织的技术研讨会和场景对接会,空天宇航的数据价值与360的分析能力实现了“双向发现”。
“我们的核心职责是守护城市数字安全,打造一个可靠的‘数字信任基石’。”临汾360数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行政负责人刘洋洋表示。这个被称作临汾数字安全“智慧大脑”的系统,已为全市超百万台终端设备提供全天候防护。正是基于园区建立的共同技术标准和数据安全规范,使得不同来源的数据能够在统一的云平台上进行合规、高效的融合分析,而无需企业间建立直接的商业关系。
这种“空中感知”与“地面智慧”的协同,其纽带正是园区这一“组织者”。它通过打造公共数据与服务平台,制定了数据交互的“通用语言”,使得企业间的能力互补得以在更高层面实现,共同构成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应急响应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刘洋洋向记者举例,基地为临汾市烟草专卖局提供数据监测服务,通过对线上信息的智能分析,帮助执法部门精准追踪假烟销售线索。
“此外,通过园区的普惠数字平台,我们还汇集了全市中小微企业的脱敏数据,在保障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为它们提供免费的数字化安全防护和一些基础的转型赋能工具。”刘洋洋补充道,“我们希望临汾数字产业园的效益不应只是‘盆景’,而应成为普惠的‘风景’。”这种以园区生态为枢纽“以大带小”的模式,让临汾数字产业园的辐射效应惠及更广泛的实体经济。
驱动“红色引擎” 实施“精准滴灌”
企业的快速落地与生态的繁荣生长,离不开适宜的“土壤”与“气候”。在临汾数字产业园,这片土壤是由深入的党建工作和精准的配套服务共同培育的。
“项目建设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这不仅是口号,更是园区工作的真实写照。数字产业园党支部将党建深度嵌入园区运营管理的肌理之中,设立了党员示范岗,并针对重点项目组建“一对一”的工作服务专班。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从帮助企业高效办理各项落地手续,到主动带领潜在客户参观考察、为企业站台,再到协调解决生活难题,党员服务专员的身影活跃在每一处需要的地方。党组织成为凝聚企业、解决问题的坚强堡垒,形成“党建引领、产业联动、企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硬件设施上,园区打造了高标准的精装办公空间,企业可实现“拎包入住”,极大降低了创业初期的成本。同时,配套的员工餐厅、便利店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全力解除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后顾之忧。
在软件环境上,园区自身就是数字技术的最佳应用场,构建了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和统一的智能管理平台,实现了园区安防、能耗、服务申请等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让入驻企业从第一步踏入起,就能体验到高效便捷的数字化工作环境。
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针对内陆城市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的痛点,园区积极探索“政企校”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正积极与全国各大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实训研学等项目。”宋军介绍,“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不仅能满足企业自身的人才需求,更能为临汾本土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数字技术人才,为整个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夯实人才基石。”这一战略,与园区党支部推动的“党建+人才”计划不谋而合,共同构筑着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生态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临汾正以数字产业为支点,撬动全市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这座曾经以煤铁闻名的资源型城市,如今正在数字经济的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树立起新标杆。从“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从传统制造到“智造”引领,临汾的转型之路越走越宽广。
随着创新模式的持续深化和辐射效应的不断扩大,临汾数字产业园正在更大范围内释放其带动作用,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注入持续动能。未来,这座产业园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在数字经济领域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记者 祁欣 任怡星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