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区水塔游园等公园建设,让城市品质持续提档升级。记者 闫锐鹏 摄

华润新能源浮山四十里岭风力发电机高耸挺立,与蓝天白云共同勾勒出一幅壮美画卷。记者 闫锐鹏 摄
临汾新闻网讯 清晨的吕梁山巅,薄雾如纱,油松与侧柏在晨光中舒展身姿,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汾河两岸,碧波映照错落有致的“口袋公园”,市民晨练的身影与绿意相融,成为城市活力的生动注脚;昔日沟壑纵横的矿山遗址,如今披绿焕新,化身生态修复的标杆样板……
这一切变迁,源于耕地保护筑牢的民生根基,得益于资源保障注入的发展动能,更离不开规划引领绘就的空间蓝图。林水相依、城绿相融的生态底色,正是“十四五”期间我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工作提质增效、纵深推进的缩影。
作为山西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生态屏障,我市拥有丰富的矿种资源,形成了以能源产业为核心、多元协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壶口瀑布等文旅资源吸引八方宾朋,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注入澎湃动能。然而,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传统产业转型的挑战,始终是必须破解的时代课题。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十四五”以来,我市以“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为核心定位,将规划和自然资源工作深度融入全市转型发展大局,通过统筹协调发展、完善基础设施、集聚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厚植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提升发展质量”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加快实现“三个努力成为”筑牢了坚实根基。
构建生态格局
织密全域保护“绿色网络”
生态兴则文明兴,绿色盛则发展盛。我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黄河穿境而过,吕梁山、太岳山东西并峙,生态保护的基础性地位尤为突出。“十四五”期间,我市立足全域统筹,创新擘画并聚力推进“一带两屏、六廊九核”生态保护格局,以系统性思维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一带两屏”筑脊梁,强化生态功能基底。“一带”即沿黄河分布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带。通过统筹黄河干支流生态修复与文化遗产保护,我市系统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与文旅融合,既守护了“母亲河”安澜,又让黄河文化焕发时代生机。“两屏”指吕梁山、太岳山两大生态屏障。通过严控开发强度、有序推进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两大屏障的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显著提升,成为市域东西部“绿色堡垒”。五年来,全市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
“六廊九核”疏脉络,优化生态空间网络。以汾河、昕水河、沁河等六条黄河支流为依托,我市推进生态廊道互联互通,串联全域水系蓝链,系统实施沿线生态修复与功能修补。通过河道清淤、岸线绿化等措施,实现“河畅、岸绿、景美”目标。九处生态绿核结合自然保护地布局,保护人祖山、云丘山等山体格局,打造高品质生态空间。如今,这些区域已成为市民休闲的“天然氧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载体,“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愿景加速落地。
制度科技双驱动,夯实长效保障机制。我市将生态保护格局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三线”管控要求,建立刚性约束机制。同时,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动态监测平台,实现生态区域常态化监管。截至今年,通过“扎紧制度笼子”与“高擎信息化利剑”,全市生态治理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升级,资源管理效能显著提升。
攻坚重大工程
激活转型发展“生态引擎”
“十四五”时期,我市锚定生态修复重点领域,以突出项目引领、狠抓转型升级为路径,全力推进两大国家级工程,以点带面激活全域生态价值。
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变“疮疤”为“绿洲”。作为全国首批入选2023年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的项目,山西黄河重点生态区(临汾)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6.02亿元,覆盖10个县(市、区),治理面积达1.61万亩。面对矿山分布散、治理难度大的挑战,我市坚持“一矿一策、分类施治”,通过地质隐患治理、地形重塑、植被恢复等举措精准发力。在尧都区,通过削坡减载、覆土改良,种植油松、侧柏等乡土树种,昔日沟壑纵横的矿区已绿意盎然。截至2025年9月,工程主体进度达94.2%,预计将实现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清零”。项目建成后,可治理边坡1.43万亩,新增耕地1305.60亩,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率达79.28%,为产业转型提供了宝贵土地资源。
实施吕梁山西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绘就“生命共同体”画卷。该工程于2023年5月入选国家“十四五”第三批项目,成为全市生态修复的“一号工程”。该工程总投资15.96亿元,覆盖6个县,治理面积88.47万亩。工程秉持“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地质治理、河道修复、林草保护等任务。在吉县,河道清淤让淤塞河道恢复畅通;在乡宁,退化草地通过补种牧草、改善灌溉重焕生机,该县子项目已完成90%工程量,新增人工造林40余亩。截至2025年9月,21个子项目全部开工,9个项目完工,整体完成率达73.2%。工程全部建成后,将新增林地9.55万亩,使吕梁山西麓成为西部生态绿洲。
生态红利转化,助推高质量发展。通过做大产业平台、做强承载平台,优良的生态环境为我市吸引了更多绿色产业项目。壶口瀑布、云丘山等景区周边生态提升带动文旅业蓬勃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繁荣,为群众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生态保护已成为民生改善与经济转型的核心举措。
聚焦三大重点
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
“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相统一”,聚焦耕地保护、资源保障、规划引领三大重点,细化方案、精准施策,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耕地保护严守红线,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我市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责任体系,全面推行田长制智慧化管理,构建“人防+技防”监管网络。在永和县实施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2.2万亩,将“小、碎、陡”的“三跑田”变为“三保田”,单块地平均面积从0.6亩增至1.8亩,亩均增产300斤以上;襄汾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望天田”变“高产田”,彰显了临汾守护粮食安全的坚定决心。
资源保障提质增效,服务重大项目落地。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用地审批流程,推行“一网通办”“并联审批”,大幅压缩办理时限。2021至2025年10月,累计供应土地7.06万亩,有力保障了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新能源产业园区等重大项目落地。同时,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格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强化“批而未用”土地清理,2021至2025年10月,共消化批而未供土地4.19万亩,实现土地资源高效盘活。
规划引领优化布局,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成138个乡镇级总规审批,实现乡镇全覆盖;编制中心城区3个片区详规,启动低空经济专项规划,为新兴产业预留空间。规划与乡村全面振兴、城市更新深度融合:霍州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现民居有序、服务完善;中心城区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口袋公园建设,城市品质持续提档升级;古县通过涧河河道整治、污水处理厂建设等措施,筑牢“母亲河”生态屏障,成为规划赋能生态治理的鲜活缩影。
绿色蝶变启新程,砥砺奋进谱华章。“十四五”时期,我市以锐意进取之姿破除体制“绊脚石”,以高效执行之力跑出落实“加速度”,实现了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华丽转身。黄河岸边绿意盎然,矿山之上草木繁茂,城乡之间秩序井然,这一切成就源于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践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临汾正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化融合发展、强化制度供给,以资源为纽带、以生态为支撑,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最厚重的底色,奋力谱写平阳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记者 卫博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