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街角公园绿意盎然、景致宜人。记者 任超杰 摄

七彩篷帘“绘”街巷,商业街变身活力秀场。记者 任超杰 摄
临汾新闻网讯 “十四五”期间,我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牢牢把握城市“双品质”建设最大逻辑,统筹推进项目建设、精细管理、安全防控与民生服务,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管理治理水平与人居环境品质实现全面提升,交出了一份厚重亮眼的时代答卷。
城市更新提速
发展根基更加坚实
我市坚持将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支撑,围绕补短板、强功能、提品质持续发力,推动城市面貌精彩蝶变。
示范街区彰显城市魅力。秉持“景观式造街,园林式建城”理念,将街区改造作为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关键举措。对城市主干道实施一体化提质改造,统筹推进楼宇立面升级、店招牌匾规整、交通道路改造、景观美化亮化等,市城市管理局精心在市区打造6条精品示范街和3个示范片区,建成20余处网红打卡地,实现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城市有气度,探索出了一条通过高标准“存量提质”实现城市魅力增值的路径。
公用事业筑牢民生基底。将市政基础设施作为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升综合承载力的“硬支撑”,“十四五”期间投资规模达323.71亿元。全力推进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完成供水、供热、燃气、雨污管网改造1246.5公里,完成率均超100%,城市“筋骨”更强健、“血管”更畅通,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空间擘画宜居画卷。以系统规划引领公园城市建设和绿地系统完善,全市新增绿地347.78万平方米、绿道87.75公里,新建公园和口袋公园171个、小微绿地139个,遍布全域的绿色空间串珠成链、连片成网,精心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优美景观,让“出门见绿、移步入园”成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绿色福祉。
深化精细管理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
我市全面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将“存好心、说好话、办好事、做好人”的“四好”理念融入管理全过程。
网格管理实现全域覆盖。全面推行一体化、网格化精细管理模式,科学划分网格、配强网格力量、明晰岗位责任,构建“三级网格长+数百名专职网格员”治理梯队,确保“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城市管理触角更灵敏、反应更迅捷,形成问题主动发现、快速流转、协同处置的闭环管理。
智慧城管赋能管理升级。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系统整合城市管理业务,打破数据壁垒,积极构建“一网统管”格局。市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主框架基本建成,对燃气、供水、桥梁等城市“生命动脉”实时监测预警,为城市安全有序运行构筑了坚固的数字防线。
市容秩序更加规范有序。聚焦非法小广告、不文明养犬、流动摊点、非机动车乱停放等顽疾,开展系列专项整治,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问题解决。年均劝导劝离流动摊点12万余人次,规范停放非机动车26万余辆,拆除违规广告设施5000余平方米,街面秩序显著改善,城市环境更加清爽宜居。
环卫管理不断提质增效。实施人工“一扫全保”和机械化“四位一体”作业模式,飘浮垃圾推行“发现-清理”10分钟快速闭环管理,生活垃圾费征收实行与水费联动收取并公开通报,形成管理高效、运行稳定、保障有力的现代化环卫治理格局。
园林绿化推行品质管养。构建“3+4”标准化框架,建立“专业巡检+社会化考核”双轮驱动模式,创新推行园林养护“四季工作法”,开展水肥管理、枯枝清理、季节养护等行动,古树名木保护实行“一树一档”数字化管理,立体绿化拓展城市绿量,以4.2万余株攀援植物构筑“垂直森林”体系,绿化景观层次感和生态价值同步提升。
筑牢安全底线
城市运行稳健可靠
我市始终将安全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石,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全面加强城市运行各领域风险防控。
安全生产责任严密构建。致力于推动安全管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构建“企业自查、主管部门检查、局督导组督查、执法联合查”的安全隐患“四查”机制,拧紧责任链条。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契机,开展系统性、全覆盖风险排查,健全“反三违”常态化治理机制,实现隐患闭环管理和源头治理,筑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铜墙铁壁。
燃气安全整治成效显著。聚焦燃气安全突出问题打响攻坚战,以铁腕手段清除历史欠账,用系统思维构建长效机制。累计清收、置换气瓶17.4万余只,市区225处违章压占燃气管道隐患全部整改销号,依法查处非法经营黑窝点158个;有力推进“三项强制措施”安装、老旧管网改造等十余项专项行动,从源头到末端拧紧“安全阀”;通过企业主体整合、生命线工程建设、价格联动机制等举措,推动燃气管理常态长效,牢牢守住了城市安全运行的底线。
城市防汛能力稳步提升。在“软实力”上,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机制,动态修订应急预案,组建专业抢险队伍;在“硬基础”上,大力整治城市易涝点,常态化清疏排水设施和动态治理窨井盖等基础设施。通过“防、救、治”相结合举措,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筑起一道坚实可靠的“防汛堤坝”。
践行绿色发展
城市环境优化提质
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之以恒强化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一体推进治气、治水、治城、治废。
大气污染防治精准有效。在扬尘、渣土、油烟三大领域协同发力。出动作业车辆17.16万车次,清洗路面3908万平方米,有效抑制尘源。全面完成渣土车新能源置换,配套建成智慧监管平台,实现“线上监控+线下巡查”双轨管理体系,树立了绿色运输“临汾标准”。深化餐饮油烟治理,对3000余家商户实施常态化管控,为474家大型餐饮店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形成“监测-预警-处置-反馈”的管理闭环。
水环境治理实现突破。坚持节水优先、治用并举。污水处理设施持续提标扩容,新增能力10.25万立方米/日。将再生水作为“第二水源”纳入统一配置,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型城市”。入选全国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和省级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积极探索“节水与治污并重、循环与利用协同”的“临汾路径”。
垃圾处置体系加快完善。系统构建从前端分类、中端收运到末端处置的全链条治理体系。生活垃圾分类在市区499个小区实现全覆盖,餐厨、装潢垃圾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并实现闭环管理、有效管控,市区、洪洞县两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运,侯马、襄汾等地资源化利用设施相继落地,全市正在以坚实的设施基础和管理效能,托举起更洁净、更低碳的城市环境。
深化法治建设
治理格局不断完善
我市持续深化法治城管建设,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动城市精管善治,切实提升法治水平。
执法体系更加健全。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自由裁量权,梳理公布免罚清单,健全执法调查取证、告知、罚没收入管理等制度,推动《临汾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出台,执法更加规范透明。
执法协作效能增强。建立跨领域综合执法和协调联动机制,重点案件线索即时移交、快速协查、联动处置。聚焦渣土运输、液化气非法经营等重点领域,实施“溯源-追踪-查处”的全链条打击,有效铲除了一批违法行为的滋生土壤。“十四五”期间立案1199起,案件查处质效显著提升。
队伍形象持续改善。开展“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行动,推动队伍建设深层次变革。大力推行“721工作法”,广泛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等柔性措施,推动工作理念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刀刃向内纠治执法突出问题,全面规范执法言行和办案流程,执法队伍的肌体更健康、行为更规范、底色更鲜明。
做实民生服务
市民获得感持续增强
我市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群众诉求高效回应。将群众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尺”,构建多渠道、全时段、快响应的民意诉求办理体系。畅通城市运管服平台、“市民通”APP等民意渠道,建立“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快速响应机制。
民生实事扎实推进。连续多年开展集中供热“冬病夏治”,供热保障能力全面增强。在市区挖潜扩容增加泊车位、规范有序设置便民经营区、允许26个商业综合体周末店外促销等,平衡市容秩序、市民便利与商业活力。公共服务更完善,从整治排水道异味、快速处置倒伏树木、道路集中补坑,到增建公园体育设施、母婴室与共享草坪,一系列举措持续提升市民的微观感受与幸福成色。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极致简化审批流程,建筑垃圾处置推行线上审查、当日办结;供水供气报装环节、时间大幅压减;信用修复机制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全面推行“前置服务”“联合报装”“一网通办”“三零服务”等创新举措,让企业和群众切实感受到“城管服务”的速度、精度与温度。
“十四五”时期,我市以实干担当推动城市品质全面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展望未来,我市城市管理系统将继续秉持初心使命,锚定“三个努力成为”发展定位,聚焦城市“双品质”建设,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和创新的举措,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加快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刘彐剑)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