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5-08-27 08:53: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蓝天常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态成绩单”——

  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2021年的5.32到2024年的4.69,再到今年上半年同比改善17.8%,六项主要污染物指标持续改善,优良天数逐年递增;

  我市重点河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2021年的55.6%到2024年的88.9%,再到今年上半年的100%,河流水质持续改善,劣Ⅴ类水体比例持续保持为0,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我市以“零容忍”态度守护生态红线,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自然保护区管护全面加强,未发生一起重大生态破坏事件,交出了一份绿色守护的平安答卷;

  …………

  “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生态为笔、民生为墨,勾勒出美丽临汾建设的时代图景。

  精准施策 守护蓝天白云

  近年来,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也愈加深刻,大气污染防治已经不单单是一场生态保卫战,更是一场转变思想观念、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革命。

  面对种种不利因素,市委、市政府紧盯我市地理气象、产业结构、城市基础等特点,坚持“治管结合”“标本兼治”,找准找实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结合点、着力点和突破口,努力寻求“对经济发展损害最小的减排方式,对环境质量影响最小的发展模式”,推动环境空气质量不断好转。

  市环委会每年召开全体会议,研究部署全年重点工作,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定向定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负责同志亲力亲为,督导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同时,我市还结合地域特点和工作实际,创新实行汾河谷地区域“一体化”治理以及沿黄沿汾流域“系统化”治理,以区域、流域联动治污推动工作提质增效;修订施行大气、水污染防治量化问责办法,以常态化、精细化考评问责倒逼部门和属地落实主体责任……全市上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盘棋”思路定位和“大生态、大环保”工作格局初步成型。

  在此框架下,一项项治理措施相继推行、落地、见效——

  聚合力、调布局,从源头减总量。我市坚定不移推进重污染企业“退城入园、退川入谷”战略,2021年以来,累计关停退出焦化产能915万吨,同步在扩散条件更好的沿太岳板块置换建设了3个大机焦项目,全市产业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先进产能占比提高,汾河谷地环境容量空间进一步释放。

  治工业、创标杆,以治理压排放。我市坚持先行动、先治理、先见效的原则,持续开展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全市在产的10家钢铁、7家焦化和16家水泥企业已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建设,其中,立恒焦化获得全国首家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企业殊荣。

  扩范围、抓改造,补短板强弱项。在平川海拔600米以下区域清洁取暖基本全覆盖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将改造区域延伸至汾河谷地全域,2021年以来累计改造6.92万户,减煤降碳的集中连片效应进一步显现。同时,绿色能源输配项目霍州—尧都段71.7公里供热管网工程已完成58.5公里,正式投运后将有效解决汾河谷地区域冬季燃煤污染问题。

  管运输、换车辆,蹚新路挤空间。我市坚持把移动源作为挖潜减排空间的主攻点,在平川区域公交车、出租车新能源“双替代、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实施绿色清洁运输,全市火电、钢铁、煤炭、焦化、有色、水泥6大行业清洁运输比例达78.31%;7个园区142家在产企业已有140家完成清洁运输改造(除特种车辆外),剩余2家电厂正在加紧扫尾改造;市区规划区建筑工地全面完成了装载机、叉车、打桩机三类机械新能源替代,全市车辆运输清洁化取得新突破。

  在精准治理的同时,我市还聚焦季节性污染特点,压茬开展“秋冬防”攻坚、夏季臭氧防控等专项行动,持续巡查整治扬尘、秸秆燃烧等面源污染,协同管控颗粒物、臭氧等短板指标,以日保周、以周保月推动空气质量稳定向好。

  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综指在全国的排名位次从去年同期的第164位上升至第125位,同比前进了39位,为冲刺全年“退后十”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程治理 呵护一泓清水

  2021年以来,我市统筹“上下游”“左右岸”,以工程治理为主要抓手,不断夯实水环境改善基础。特别是2023年我省印发《“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方案》以来,我市坚持把“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作为全市的“一号工程”,构建起市“一泓清水入黄河”工作专班总协调、市直行业部门牵头推动、县(市、区)具体实施的工作体系,举全市之力攻坚推进,确保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实现质的飞跃。

  我市成立市、县两级工作专班,以上率下凝聚合力,为“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制定“调度通报、督办约谈、考核问责”等闭环工作机制,每周调度工程进展和手续办理等情况,每月通报工程推进情况,对进展缓慢、进度滞后的部门和县(市、区)下发提醒函,督促责任落实。

  截至目前,我市95个“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已有67个完工,剩余28个正在加速推进。

  在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同时,我市还实施了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在省定沿黄4县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拓展至沿汾6县、沿沁河的安泽县以及沿昕水河的蒲县、隰县,协同开展净河、减污、治路、洁产、扩绿“五大行动”,沿线污染源底数及分布情况全部摸清找实,排查发现的各类环境问题动态整治到位。同时,我市依托“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成熟机制和经验做法,谋划实施了临汾段4大类26个重点工程,目前14个已完工,剩余12个正加紧建设。

  此外,我市聚焦春季农业灌溉和夏秋雨季汛期,每年组织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部分企业涉水问题,确保河流水质稳定改善。

  经过系统治理,我市重点河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已于今年上半年达到100%,河流水质持续改善,劣Ⅴ类水体比例持续保持为0,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清废净土 筑牢生态屏障

  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我市煤炭资源丰富,煤焦铁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煤矸石、工业固废等废弃物也给环境安全带来了一定隐患。

  为此,我市紧盯“一库一堆一废”,连年开展煤矸石堆场整治、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及“黄河清废”专项行动,实时摸清底数,动态更新台账,“点对点”精准监管,发现问题全部及时整改到位,提前消除隐患。同时,结合国务院安委办督导和市纪委政治监督反馈问题,对全市40座干渣堆场和25座尾矿库系统复盘、全面排查,发现的干渣堆场问题和尾矿库81个隐患已全部完成整治。

  针对部分区县煤矸石问题,市委、市政府在集中力量、整改问题的同时,举一反三,从产生源头、综合利用、处置环节对全市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废开展了全面排查,进一步摸清了底数现状,建立了清单台账,对已发现的在用堆场堆存不规范、设施不完善等51个问题已全部监督整改。

  同时,在土壤安全方面,我市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优先监管地块和“一住两公”地块为重点,持续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工作,从源头降低土壤污染风险。重点监管单位持续开展隐患排查工作,隐患排查整改率达到90%以上,优先监管地块基本完成土壤污染管控,管控率达到80%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全市土壤生态环境总体平稳安全。

  2021年以来,我市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为载体,引领带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乡宁县、隰县、永和县、大宁县先后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创建工作持续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

  如今,漫步平阳大地,蓝天白云常伴,绿水青山相映,生态美景尽收眼底。这幅美丽画卷,正是我市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站在“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即将开局的历史节点上,我市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继续咬牙攻坚、奋力破局,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用“辛苦指数”换取环境质量的“改善指数”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奋力谱写平阳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记者 刘 超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