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晋创谷·临汾”生产车间里,临汾创泽具身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组装迎宾机器人,创业梦悄然生长;
在山西瑞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自主研发的(Y,Ce)型烧结稀土永磁材料正通过精密设备完成加工,每一件都标注着“临汾造”的技术自信;
在山西华翔集团的高端铸造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里,智能机械臂精准作业,诉说着传统铸造业借“数智”之力实现高效升级;
……
近一个月来,“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组走进企业车间,触摸科技创新的强劲脉搏,见证这里如何以平台为基、以政策为翼、以主体为核,让创新活力奔涌成潮,让新质生产力加速生长。
“晋创谷·临汾”里的“聚合效应”:
从“一张蓝图”到“满园生机”
“今年1月入驻后,园区为我们提供标准化飞行器材展示区,目前已接到20台订单。”8月20日上午,“晋创谷·临汾”创新促进基地18层的多焱飞鹰(临汾)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白彦杰眼里闪着光,“你看,从无人机整机研发到电池、传感器配套,园区14家低空经济企业已形成小闭环。”
在“晋创谷·临汾”创新促进基地13层,临汾创泽具身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组装智能巡检机器人。“选择落地临汾,是因为这里的‘链条式服务’太省心了。”公司负责人徐建辉拿出手机展示“服务清单”:养老机器人试点优化测试中、安泽县研发中心已落地。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科技局的带领下,临汾云时代技术有限公司全力建成“晋创谷·临汾”双创孵化基地,也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便捷、舒适的就业环境,山西阙影数缮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怡鑫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刚从山西电子科技学院毕业,就于今年3月入驻“晋创谷·临汾”,带领团队研发了AI古建筑修缮一体化平台,申请了2个关于古建筑的软著。
这样的“聚合效应”,源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晋创谷·临汾”“4+N”的发展思路——聚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能源革命、绿色环保4大领域引育头部企业,带动N个科技型初创企业集群发展。自2024年12月揭牌运营以来,这里已吸引63家科技型企业(团队)入驻,使用办公空间1.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16.7万平方米。“晋创谷·临汾”运营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仅2025年上半年就有20家新企业入驻,预计全年入驻企业营收将突破2亿元。
临汾云时代技术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巩明,带领采访组走进位于12层的“晋创谷·临汾”双创孵化基地。基地内,几名大学生正忙着直播带货,负责人张洋阳介绍:“我们联合本土院校共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目前已储备2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并且初步建立了创新创业导师库,为大学生创业团队免费提供‘技术导师+商业导师’的双指导服务。”
随后,巩明指着显示屏上的“晋创指数”监测屏补充道:“我们不仅是‘房东’,更是‘陪跑者’。通过每周调度、每月协调,根据企业成长阶段进行分梯度培育,并动态调整服务重点,就是要让优质项目、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在这里扎根、成长。”
政策春风里的“创新底气”:
从“纸上条款”到“真金白银”
政策的护航,是科技创新敢闯敢试的最大底气。近年来,我市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创新动能,既为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更以“真金白银”为企业创新注入“强心剂”,让政策从“纸上条款”真正落地为企业发展的“及时雨”。
科技的“温度”,体现在成果转化的“加速度”上。7月27日,在山西华翔集团的高端铸造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里,一支名为“破冰队”的创客团队正围绕部件组装空压精加工产能利用率改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此前需要7天才能完成的改善方案,在精益专业团队的创新体系专项指导后,仅用3天便完成优化——通过重组工序、优化生产流程,在不新增产线的情况下,实现日均产品入库量提升0.8万件、产能增长12.5%、利润提升约10%的亮眼成果。
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的精准指导与帮扶下,山西华翔集团成功斩获“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与“省级众创空间”双重认定,标志着其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获得国家级认可,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为进一步激活科技成果转化活力,我市于今年5月出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补助政策:对经我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进行转化的科技成果,按技术合同成交实际到账技术交易额,给予技术输出方5%的补助,单个科技成果最高补助20万元。这一政策的落地,让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账”更清晰,也让企业和科研主体的创新动力更充足。
政策的温度,更体现在“真金白银”的精准扶持上。8月16日上午,在山西瑞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内,“(Y,Ce)型-烧结稀土永磁材料产业化项目”生产线正全速运转,公司总经理高学彪介绍:“这项技术入选了2024年度‘市长创新奖’培育项目,获得5万元培育经费。这笔钱虽不算多,但用于该项目申报专利、检验检测等科研活动,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数据是政策落地成效的最佳注脚。2025年上半年,临汾市技术合同登记达218项,成交总金额10.4亿元;49家2024年度认定或整体迁入的高新技术企业领到省级奖励,11家企业新申报高企认定;科技服务业营收2.78亿元,同比增长10%。“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小华表示,“我们把企业的‘需求清单’变成‘政策清单’,再细化为‘服务清单’,就是要让创新者敢投、科研者敢闯、创业者敢干。”
田间地头的“科技温度”:
从“科研案头”到“田间地头”
“焦老师,你看这苹果个头是不是有点小?”7月11日,浮山县张庄镇梁村的苹果园里,种植户贾跃桢拉着科技特派员焦连成的手往田埂上走。焦连成掏出随身携带的测量仪,又翻看叶片背面:“果个是有点小,一是留枝过多,通风透光不良,病虫害泛滥,影响叶片光合作用,从而导致果实生长慢、果个相对小。二是留果太多,营养相对不足,果个变小,品质也会变差,商品果率降低。按我上次教的‘果树大通风法’,适当减少套袋数量、及时防治病虫害,果个会变大,商品果率会大幅度提高。”
焦连成是山西农业大学的果树专家,也是浮山县科技特派团团长。2024年浮山县实施“三区”项目以来,他和团队带着编著的《核桃优良品种及高产高效管理技术》《苹果栽培技术问答》《设施贝贝南瓜栽培技术》等图书走进浮山县,培训农户1100余人次。他指着不远处的贝贝南瓜越夏茬示范基地,“那200亩示范田,用了我们的技术,比传统种植亩均增产150公斤,带动周边几百户脱贫户增收。”
同样在田间地头践行使命的,还有临汾市“三区”科技特派员徐梦萧。她扎根安泽县,推动当地发展高山冷凉蔬菜,形成设施+露地两种生产模式、近5个主栽品种引领蔬菜产业发展的种植格局,蔬菜播种面积达1.3万余亩、产量约3.8万吨;同时助力西瓜产业扩种至700余亩,还提供土壤检测等服务,灾时组织技术救灾,全力护航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农户增收。
这样的“双向奔赴”,在临汾已形成常态。2024年,全市精准选派153名科技特派员下沉一线,组建10个科技特派团,累计服务68个乡镇240个村庄,建立示范基地47个。
2024年以来,我市已举办技术经理人培训3场,培育专业技术转移人才120余人;组织科技成果推介活动10余场,促成校企合作项目37个。“我们要让技术走出实验室,成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副主任李俊说,下一步还要建“技术需求数据库”,让企业“点单”、专家“接单”、政府“督单”,让更多科技成果在临汾落地生根。
从“晋创谷·临汾”的协同创新,到政策红利的精准滴灌;从科技特派员的“零距离”服务,到技术经理人的“穿针引线”……市科技局副局长杨旭东望着这片创新热土,语气坚定:“科技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我们正编制‘十五五’科技规划,要让创新生态更优、创新动能更强、创新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为奋力谱写平阳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科技力量。”
记者 郭秀婷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