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货品
核查数据
临汾新闻网讯 2012年至2014年停产,濒临破产;
2015年至2022年,依托药品研发、技术改造、装备升级等措施,产值连年递增,并于2022年实现产值破亿;
2024年产值达到1.5亿元,产品覆盖28个省市……
短短11年间,现代医药产业链下游企业山西汾河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汾河制药)通过企业重组,依托科技创新、智能升级,实现了从绝境突围到凤凰涅槃的华丽转身。
逆风接盘
重组改革迈向重生之路
6月9日8时许,在清晨的徐徐凉风吹送下,记者来到位于尧都区段店乡东王村的汾河制药。
甫一进门,联排而建的瓦房以及圆形拱门形状的墙间通道赫然闪现,记者沿路缓步前行,入目所及,左右两侧皆为高大的现代化厂房和库房。
汾河制药前身为北京军区汾河制药厂,始建于1977年,1999年交地方管理,2003年4月企业改制,成立山西汾河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汾河制药)。
对秦光而言,2014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
“2014年,我们在大同市的药厂因城市建设原因需要搬迁重建。同样是在2014年,原汾河制药由于已经停产两年,公司濒临破产。”据汾河制药总经理秦光回忆,考虑到原汾河制药是临汾的知名品牌,他和11名如今已成为汾河制药股东的合伙人经过认真商讨后,决定回到临汾接手原汾河制药。
2014年,接手原汾河制药的第一年,秦光和股东们投入5000万元对厂房进行整体改造,并于2015年齐心协力使汾河制药恢复生产,当年即创下3000万元的营收额。
首战告捷后,取得盈利的汾河制药继续以每年数百万元的投入巩固战果:引进先进设备,提升生产效率,力促“老药厂”焕发新生机——自2015年恢复生产以来,汾河制药的年产值以每年30%的增幅不断上升,并于2022年实现产值破亿。
2015年以来,汾河制药先后为生产车间配备了高效沸腾干燥机、三维运动混合机、全自动高速压片机、四边封条袋包装机、全自动胶囊充填机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生产车间的运作模式,从人工加料升级为自动吸料,从手动贴标升级为自动赋码,从人工数粒升级为自动装填……
“每一台设备都承载着保障药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的重任。这些设备相互协作,构成了精密、高效的生产链条,将人工干预降至最低限度。同时,减少劳动强度,从物料输送、混合制粒到压片包装,实现了全流程无缝衔接。”秦光说,智能化、自动化设备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均一性,更以标准化操作流程有效规避了人为误差,保障了药品质量的稳定性。
如今的汾河制药,厂区位置和规模仍一如从前,药品批准文号却已升至76个,还推出了数百种不同规格的药品;上马一条研发中试生产线、一条颗粒剂生产线、四条瓶装生产线、三条盒装生产线;职工人数增加至200余人;2024年产值蹿升至1.5亿余元。
与此同时,汾河制药还先后被认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汾河制药于2019年成立的企业技术中心,也在今年通过市工信局评审,成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勇挑重担
打响汾河制药品牌声誉形象
2022年12月,全国新冠病毒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感染人数持续增加,药品保障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2022年12月13日下午5时许,我们接到了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下达的医疗物资保供任务。”秦光说,从那一刻起,汾河制药迅速进入“战备”状态,开始了“对乙酰氨基酚片”的增产扩产。
令汾河制药一班人始料未及的是,经清点库存发现,生产对乙酰氨基酚片的库存原料仅能满足一周的生产需求,日产量仅为88万片。随着增产扩产的逐步推进,原料短缺成为最棘手的问题。
“我们把原料短缺问题向当时的工信部驻企特派员、工信部装备工业二司副司长李毅作了汇报,在他的积极协调下,部、省、市、区四级同向发力,仅用了4天时间,吉林省辽源百康药业有限公司的10吨对乙酰氨基酚原料就运抵了汾河制药厂区。”秦光说。
原料充足后,汾河制药主动压减其他20余个药品品种的生产,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乙酰氨基酚片的加急生产上,实现了超产能生产。同时,为最大限度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药品产量,企业还新购置了电子数粒机等设备。
随后的37个昼夜,汾河制药一线工人开足马力“两班倒”,24小时奋战在对乙酰氨基酚片的增产扩产一线。
医疗物资保供期间,汾河制药所生产的对乙酰氨基酚片日产量由最初的88万片提升至360万片,累计保障了北京、安徽、浙江、海南、山东、广东、广西等11个省区市对乙酰氨基酚片3016万片。
打开手机,翻出珍藏的PDF文件,秦光把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省工信厅发来的感谢信、慰问信展示给记者看。“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公司的积极作为、突出贡献,不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更显著提升了‘汾河制药’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形象。”
天道酬勤,硕果盈枝。如今的汾河制药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累积的市场美誉度,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28个省市,市场版图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
矢志创新
深耕研发夯实发展之基
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
“作为一家药品制造企业,选对药品研发方向和品种至关重要,关系着企业后续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发展。”在秦光的描述中,汾河制药矢志创新,深耕研发的“深谋远虑”跃然眼前:
2019年,汾河制药成立技术中心,拉开了“深耕研发”的大幕——
在战略布局上,从宏观层面规划药品研发方向,把控技术研发重点和节奏,使未来药品更加契合企业发展战略;
在市场运营上,敏锐洞察市场需求和趋势,促使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或服务;
在技术能力上,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创新与突破,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在资源整合上,统筹内外部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资源等,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
当下的汾河制药技术中心已与高校、科研机构、供应商及市场之间构建起互动循环,为企业技术创新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进汾河制药技术中心,精密仪器室、理化室、稳定性考察室等实验室一应俱全。
最为忙碌的理化室内,烧杯、容量瓶、试剂瓶、移液管等实验设备在研发人员的循序操作下,转化为一组组数据,为药品研发提供精准支撑。
“今年6月,我们申报了两个项目,从研发至今大概有1年零7个月的时间了。”汾河制药副总经理武思婷介绍,2023年以来,汾河制药先后投资8000余万元,启动了8个药品研发项目。
为确保研发进度,仅2024年一年间,汾河制药就先后购置了1台气相检测仪、5台液相检测仪。
“药品研发的重点在于‘中试’,需要充分考虑环境、空气、人等方面的因素,经过大量的分析工作,反复检验考察药品的稳定性。”汾河制药技术中心质量控制部主管田银华说,药品不同于其他产品,质量至关重要。药品研发更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认真细致且反复验证,才能达到实验成功的目标。
跟随武思婷,记者一行跨过防鼠板,走进成品库。成品库记录员刘鹏东正在登记磷酸苯丙哌林片的品名、批号、去向、数量等信息。
“我们公司一共有3个成品库,这里是一库,成品库的温度和湿度都有严格要求,温度要控制在10℃到30℃之间,湿度需要控制在35%到75%之间。”刘鹏东说,汾河制药对成品库的管理要求十分严格,除了对温度和湿度的严格把控外,工人搬运药箱时,也必须正面朝上、轻拿轻放。
在刘鹏东的示意下,记者抬眼望去,成品库入口处的墙上,挂有温度、湿度检测仪器,以及记录每天变化情况的仓库温湿度记录本,库房四周还有高出地面很多的柜式空调。站在成品库入口处向内看去,成品库内,分门别类摆放的各类药箱均正面朝上,有序摆放。
从濒临破产到年产值突破1.5亿元,从企业重组到“专精特新小巨人”,汾河制药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诠释了制药人的匠心。面向未来,在研发创新的实验室里,在质量管控的生产线上,在勇挑社会责任的担当中,这支以创新为矛、以质量为盾的制药劲旅,必将为我市现代医药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在健康中国的征程上再立新功。
记者 刘超 实习记者 侯雅俊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