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洪洞县大槐树镇后坡底社区惠风苑小区附近,向居民打听百岁抗战老兵李贵生的住处,几位热心居民便上前主动介绍起老人的相关情况。一直以来,李贵生曾经的英勇革命事迹在这里广为流传。
1926年9月,李贵生出生于洪洞县大槐树镇上纪落村一个农民家庭。1944年7月,山河破碎,烽烟四起,日寇的铁蹄蹂躏着祖国的大好山河,并把战火引燃到李贵生的家乡。面对残酷的战争,当时尚未满十八周岁的李贵生毅然辞别父母,加入到陈赓将军麾下的太岳军区一分区第二十五团,从此开始了他南征北战的革命生涯。
对于许多往事,李贵生现在已无法完整描述,但提到他参加过的战争,却依然记忆犹新。在他家的书柜里,保存着许多战争纪念章、军功章,当这些记录着生死考验的勋章再次摆在他的面前时,老人激动地讲起了一段段惨烈的战争过往。
参军后,在日军惨无人道的扫荡中,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李贵生目睹了侵略者的累累暴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李贵生褪去青涩,成长为一名机智英勇的战士,在无数战友“替我多杀鬼子”的临终嘱托里,他一次次地冲锋在前,用对敌人满腔的仇恨和一往无前的英勇无畏奋力杀敌,屡建战功。
脚下即为阵地,身后便是家园。洪洞、襄垣、闻喜……在熟悉和陌生的土地上,都留下了他和战友们抗击日寇的英勇足迹。“每一次扣动扳机,每一次投掷手榴弹,都是我们对脚下土地的誓死守护。”
抗日战争结束后,李贵生又投入到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1947年,他随部队抢渡黄河天险,在洛阳、灵宝的攻坚战中冲锋陷阵。1948年,他投身淮海战役,在碾庄、双堆集的漫天烽烟里英勇搏杀。1949年4月,他所在的铁军劲旅奉命横渡长江,直捣江西,鏖战之后,为南昌及江西全省的解放赢得新生曙光。随后,他跟随部队如钢刀般挺进大西南,解放了广西、云南,并南下广东,一直打到海南边陲。全国解放后,他又听从命令,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到挺进大西南,再到抗美援朝战争,李贵生从故乡的土地出发,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再到异域他乡,参与大小战争数百场。在他的军功簿上,记载着两次大功与无数次小功,而每一次战功都是他用生命在枪林弹雨中搏杀出的荣光。
每次战争,都是在与死神赛跑。在数百场战争中,李贵生曾多次负伤。1946年,在解放战争攻打忻州时李贵生受伤最重,这次受伤让他险些丧命。至今,在李贵生的脸上和耳后还有烽火硝烟时期留下的印迹——一颗子弹穿透脸部,射进口腔,打掉牙齿,从耳后贯穿而出。这条长长的弹道伤疤,宛如一枚无言却耀眼的勋章,记录着老人在战场上的生死瞬间。
“从嘴这边打进来,从耳朵背后出去了,牙掉了,耳朵也打聋了,医生说差几毫米命就没了。”李贵生指着伤疤说,“后来,不少人问我,害怕不害怕。我说,打仗就会有牺牲,这点伤也算不了啥,伤好后又继续投入到战争中。”
在李贵生珍藏的众多奖章中,既有1955年因战功卓著被授予的大尉军衔章,也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还有一枚陈赓大将亲手为他颁发的“大西南解放一等功”奖章,这枚奖章为他最爱。李贵生常说,这枚沉甸甸的勋章,凝结着他从太行山麓到西南边陲的万里征战,也铭刻着太岳军区一分区第二十五团永不磨灭的功勋。
1976年,李贵生从部队转业,回到哺育他的洪洞故土,担任县交通局副局长。他也从战场上的英雄悄然转身,成为建设家乡的默默耕耘者。1986年离休后,他始终保持着农民儿子的朴素底色,生活简朴,淡泊名利,同时将烽火岁月化为最珍贵的传家宝,通过口头讲述,纸上记录等方式,向儿孙们讲述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和他那些舍生忘死的战友。
“父亲常说,比起那些早早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他活下来,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还有什么不知足呢?”李贵生的儿子李建军介绍,“父亲常给我们讲革命传统和战斗故事,还教导我们要听党的话,为人民服务,传承优良革命传统和良好家风。我为我有这样一位老兵父亲而自豪。”
记者 张春茂 实习生 刘怡彤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