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南古院到红色文化传承新地标 ——秦家大院的蝶变与新生

2025-09-10 09:12:4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在尧都区刘村镇刘南村,秦家大院见证着岁月与历史的变迁。这座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大院,历经170多年的风雨洗礼,承载着秦氏家族的繁衍记忆,更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八路军学兵大队的诞生地,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被誉为抗战时期的“小延安”。如今,这座“红色大院”又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烽火岁月:革命火种在此点燃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华北大地战火纷飞。中共中央北方局南迁,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来到临汾。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根据周恩来副主席“到临汾以后,把积极要求抗日的流亡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学习当一名抗日的八路军战士”的提议,八路军学兵大队于11月在刘村镇秦家大院应运而生。

  学兵大队成立的消息迅速传开,东北、平津等地流亡到临汾的大学生、中学生们满怀抗日救国热情,纷纷前来报名。一时间,秦家大院汇聚了近千名热血青年,他们怀揣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渴望,积极投身于抗日的革命洪流中。

  学兵大队下设5个区队,学员总数近千人,学习的课程丰富多样,涵盖《马列主义基础》《唯物辩证法初步》《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问题》以及抗日救国的有关论述等。刘少奇、杨尚昆、彭雪枫等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常来给学员们讲课,彭雪枫讲授的《游击战术》,凭借生动的理论、丰富的战例和宝贵的经验,让学员们仿佛身临其境,备受鼓舞。

  在秦家大院里,简陋的条件丝毫没有阻挡学员们学习和训练的热情。中院住着大队长何以祥、副大队长谢忠良、政治干事陈克寒以及办事人员;东院是教官们的住所;西院北大厅则成为第一区队的课堂。学员们白天学习政治理论、军事知识,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晚上则围坐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讨论抗日形势。

  当时的生活十分艰苦,学员们睡的是土炕,吃的是粗茶淡饭,但他们的革命意志却无比坚定。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完成了从普通青年到抗日战士的蜕变,千余人从这里奔赴抗日战场,成为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有生力量。

  为了协调兵员补充和物资供给,彭德怀副总司令、贺龙师长、杨勇将军等都曾先后来到秦家大院,并挑选走一批又一批经过学兵大队培训的学员。这些学员被派往八路军、新四军、山西新军、各抗日组织和延安等地,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非凡贡献。

  1937年12月,作曲家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来到山西临汾刘村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一天,贺绿汀听了彭雪枫讲的游击课后,深受启发,激发了创作灵感。当晚,他在秦家大院东房的土炕上,就着微弱的煤油灯光,一气呵成创作了《游击队歌》。自此,《游击队歌》迅速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抗日斗志的精神武器,其创作手稿现珍藏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而它的诞生地秦家大院,也因此被赋予了更为特殊的历史意义。

  1938年2月,八路军学兵大队在刘村镇的火神庙举行毕业典礼。杨尚昆同志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如同一盆烈火,点燃了学员们心中的革命激情。他激励学员们要成为抗日的火车头,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把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武器,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随着远方传来的隐隐炮声,学兵大队告别秦家大院,奔赴新的战场,继续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英勇战斗。

  岁月沉淀:红色记忆永不磨灭

  抗日战争胜利后,秦家大院又回归到秦氏家族的日常生活中。然而,随着岁月的侵蚀,这座古老的大院逐渐破败,许多房屋坍塌,只留下北房还勉强支撑着昔日的记忆。但对于秦氏家族和当地百姓来说,秦家大院的红色历史始终铭记在心中,它是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的见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秦永刚是秦氏家族的后代,他从小就听父亲讲述学兵大队在秦家大院驻扎的故事,对这座大院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以前学兵大队都是在大院的南房上课,因为里面比较宽敞。”秦永刚回忆道,“虽然现在不住在这里了,但秦家大院永远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因此,我就想着将这里按照原样翻修一下。”

  多年来,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也一直关注着秦家大院的保护与传承。2015年3月,由秦永刚发起,秦氏族人开始对秦家大院进行修复,他们怀着对先辈的敬仰和对历史的责任感,努力恢复大院的往日风貌。在修复过程中,他们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的结构和特色,同时也注重挖掘和展示大院的红色文化内涵。

  经过精心修复,秦家大院重新焕发出生机,曾经破败的房屋得到了修缮,古老的建筑重现光彩。大院门口的楹联“游击队歌贺绿汀创作,刘村唱响,传遍祖国;学兵大队周恩来命名,青年汇聚,辉映中华”生动地讲述了这里曾经发生的红色故事,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参观者前来探寻那段难忘的历史。

  赓续传承:红色文化的新征程

  如今,秦家大院已成为我市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学生、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

  走进秦家大院,展厅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陈列的文物,生动地展示了八路军学兵大队的光辉历程和《游击队歌》的诞生过程。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当年的故事,让参观者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这里就是我父亲年轻时奋斗过的地方。”2024年4月,八路军学兵大队成员何以祥的女儿何晓珍来到秦家大院,轻抚着父亲曾睡过的床,不禁潸然泪下,“这座宅院,见证了当年八路军学兵大队的艰苦生活,也见证了《游击队歌》的诞生。看到它现在被保护得这么完好,并且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我希望革命精神、红色基因能够在这里代代相传。”

  近年来,红色主题展览、红色文化讲座、革命歌曲传唱等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在秦家大院展开,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红色文化。许多学校也将秦家大院作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以秦家大院为核心,与周边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了一系列红色旅游线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的兴起,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临汾的红色历史,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周边乡村的振兴。

  从烽火岁月中的革命摇篮,到新时代的红色教育基地,秦家大院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它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在未来的日子里,作为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教育基地,秦家大院将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记者 任超杰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