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隰县县城东约20公里,隐匿于吕梁山脉深处的一个小村庄,名叫“白耳”,隶属寨子乡。
村前深沟峭壁,村中是平展开阔的塬面。驻足村南路旁的一片玉米地,视野开阔,有扼守村口之势。白耳村原党支部书记张三玉说:“这里曾是龙王庙,当年八路军阻击日军的地方。”
年逾六旬的张三玉,虽非战斗亲历者,却对白耳里掩护战始末了然于心。“小时候,村里把庙上的木料拆下来盖学校,我们常能从土坯墙上抠出子弹壳。”正是父辈的讲述、儿时的记忆,加之史料的佐证,这场发生在家乡的激战深深烙印在了他的脑海中,每每讲起来总是滔滔不绝——
1938年3月末,午城战斗之后,日军第108师团第25旅团损失惨重,放弃了大宁、蒲县等据点,退回临汾休整。旅团长中野直三少将十分窝火,急欲找对手决斗,可是八路军神出鬼没,飘忽无常。正当中野焦躁异常之时,他得到了一个情报:中国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卫立煌率一旅部和警卫人员,从陕西渡过黄河,由大宁晋绥军防地向吕梁山区进军。中野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立功机会,亲率主力2000余人再次西犯午城、大宁。
卫立煌一踏上黄河东岸,中野就立刻派出飞机和地面精锐部队进行地空联合行动。由于他的每一步行动都被日军侦知,不管走到哪里,日军就跟到哪里,因而连连吃亏。在进退两难之机,卫立煌派人与八路军联系,请求支援。
时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得此急讯,立即命令就近的115师予以救援。115师代师长陈光立即命令第686团2营5连从定国、马家分兵两路迅速占领隰县白耳有利地形。连长王永录率全连火速出击,一边转移群众,一边部署火力,全力阻击日军。
机枪刚架好,日军18名骑兵便来到了村边,进入5连火力射击范围。5连机枪手集中扫射,敌人顿时人仰马翻。后续日军听到密集枪声,随即用重炮猛轰,一时间五连阵地火光冲天、尘土滚滚。
脱险后的卫立煌来到驻上留村的第686团指挥所,从望远镜里看到阵地浓烟四起、遮天蔽日,问:“阵地上有几个团?”团长杨勇回答:“只有一个连。”卫立煌惋惜地说:“那个连完啦!”
然而,事实出乎卫立煌所料。日军重炮轰击后,大批步兵步步进逼,企图夺取阵地。但5连战士凭借顽强意志和集中火力,一举摧垮了敌人的首次冲锋。日军旋即组织第二次更猛烈的进攻,他们发现村南小楼是八路军的制高点后,炮火倾泻而至。两名战士不幸受重伤,其中一人下体被弹片重创,血流如注,仍咬牙坚持战斗。村自卫小组在组织群众撤离的同时,也积极向阵地运送弹药,军民同心再次击退了敌人。
从上午10时战斗开始,直至下午5时黄昏撤离阵地前,5连在敌人强大火力面前没有被压倒,一直勇猛顽强地顶住敌人的攻击,打死打伤日军200余人,为掩护卫立煌所部进入安全地带赢得了宝贵时间。5连完成掩护任务后奉令撤出,同时还缴获了5匹战马及大米、罐头等军用品。
目睹八路军在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竟能以少胜多、出色完成阻击任务,卫立煌由衷钦佩:“八路军真能干!一个连长指挥,打得真好!打得英勇顽强,古今少有。”
八路军撤出阵地后,伤亡惨重的日军恼羞成怒,将满腔邪火统统发泄到了这个小山村。他们边搜索,边放火,杀死未能及时撤离的4名无辜村民,烧毁民房、草棚11间,20孔窑洞门窗被焚,变成一个个黑洞。直至午夜时分,日军将己方尸体堆积焚烧后,才狼狈西窜。
史料的记述,在张三玉父辈们的口传细节中得到鲜活的证实。“老辈人说,一个村民因为没及时转移,被日本人抓住后活活烧死,‘人油’印到了地上。我小时候还看到过,冬天雪化的时候那个地方就会显出人形。”张三玉回忆道,“以前村里还能捡到日本人遗落的军用水壶。一位村民在村中水池边发现一匹受伤的战马,牵回家养了好几年……”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白耳里掩护战,在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嚣张气焰的同时,对国共合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了对这次掩护表示感谢,1938年4月中旬,卫立煌在西安为八路军特批步枪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枚,还有牛肉罐头180箱。
烽火岁月远去,硝烟早已散尽,如今的白耳村绿意盎然、静谧祥和。村中的一通纪念碑,宛如一位沉默的卫士,静静守护着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昭示着我抗战军民不屈不挠、血战到底的伟大精神,提醒着后人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记者 孙宗林 王 帅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