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初冬的太阳照在汾河岸畔,给广袤的田野镀上了一层暖色。
11月18日,记者在尧都区金殿镇杜家庄村稻虾种养基地看到,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一台台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轰鸣作响,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不远处,几位村民正躬身于稻田之中,手持镰刀收割水稻,忙碌的身影与这丰收的景象浑然一体,远处波光粼粼的水面与芦苇、水鸟等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如诗如画的冬日画卷。
这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丰收图”,正是杜家庄村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杜家庄村将全会精神落实到“一粒米”的全链条上。作为纯农业村,杜家庄村充分发挥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的优势,依托汾河畔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积极发展水稻种植产业,从选种、育秧、插秧到田间管理、收割,每一个环节都精心把控。同时,不断探索创新,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围绕水稻产业,拓展延伸产业链,发展稻虾共养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粮食稳产增产,鼓起了农户的“钱袋子”,也让昔日声名远扬的“河西大米”品牌重焕生机。目前,全村水稻种植面积有50余亩。
“机收效率高,但有些边角地和小块田,用镰刀收反而更方便、更精细。”正在收割水稻的村民苏建平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着说道。他手中的镰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古朴的光泽,每一次挥动都精准地割断稻秆,留下整齐的茬口。金黄的稻谷被整齐地码放在一旁,等待着后续的脱粒。
“这片稻田共有22亩,今年受秋汛的影响,水稻收割时间比往年有所推迟,趁着晴好天气,我们积极组织机械和人力进行抢收。”杜家庄村村委会副主任温红丽介绍,近年来,杜家庄村紧抓“母子河”水质逐步改善的契机,投入大量精力对过去水深及膝、杂草丛生的地块进行了彻底整治,积极探索稻虾共养的综合种养模式。今年首次进行试种便取得成功,预计年可亩产水稻350公斤、龙虾300公斤。
生态环境美,乡村产业兴。不远处,有几位从市区慕名而来的游客好奇地围拢过来,看着这难得一见的农耕场景。近年来,杜家庄村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游客们可以到“母子河”杜家庄段步道休闲散步,前往神仙小树林尽情吸氧、嬉水,探访人民公社(元宝岛+稻虾基地)重温旧时光,体验虾兵蟹将渔趣,或在综合区停车欣赏精彩演出,一站式尽享农耕野趣。
“我们不但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还要注重传承农耕文化,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今后,将根据实际需要保留部分人工收割环节,一方面是为了确保稻米品质,另一方面进行场景创新,向游客展示传统农耕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农耕文明的魅力。”杜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建军说。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天际。收割机的轰鸣与镰刀的“唰唰”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曲动人的丰收交响乐。这不仅是土地的丰收,更是基层治理效能的丰收。杜家庄村将以全会精神为引领,不断探索乡村发展的新路径,持续深化农文旅融合模式,让传统村落焕发时代生机,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记者 田青松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