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丰碑 光耀千秋

2025-08-12 10:09: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三眼窑十三烈士群雕

青城抗日政府纪念碑

青城七勇士壮烈牺牲时的窑洞

青城县抗日政府旧址被日寇焚烧后残存的门楼(资料图片)

三眼窑十三烈士墓碑

太岳军区陆军中学校旧址

  临汾新闻网讯 平阳大地的抗战史诗,是无数英雄用热血写就的壮歌。从青城七勇士的慷慨就义,到三眼窑十三烈士的青春绝唱,这些镌刻在山河间的名字,见证着中华儿女在国难当头时的不屈风骨。他们以血肉之躯抵御外侮,用赤诚之心殉国明志,这不仅是晋南抗战的鲜明注脚,更铸就了舍身卫国的精神丰碑。这些不屈的灵魂,永远滋养着平阳沃土,让抗争精神成为跨越时空的信仰之光。

  三眼窑十三烈士: 青山作证忠魂在

  中镇霍山北部腹地的七里峪,林木繁茂,风光秀美。山坳深处,“三眼窑”静默无言,宛如被青山揽入怀中的记忆。

  循着蜿蜒的红色步道向前,一座巍峨的浮雕墙映入眼帘,与苍劲山势浑然相融。党旗下,十三位身姿挺拔的年轻人目光如炬。雕塑墙背后,记述着82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段血色往事。不远处,一大一小套立的两块墓碑与几处土丘枕着翠微。“十三位怀揣救国理想的太岳军区陆军中学校师生就长眠于此。”霍州七里峪景区讲解员安婕的话,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那个烽火岁月。

  太岳军区陆军中学校(简称“陆中”),于1942年由我党组建,旨在提高干部战士的文化水平,为反击日寇积蓄革命力量,教师、学员共400余人。校长由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兼任。

  1943年秋,驻山西侵华日军三五零零部队2万余人,对太岳根据地发动“铁滚扫荡”。10月8日黄昏,驻长治沁源上下兴居村的陆中师生奉命紧急转移。9日拂晓,他们抵达鱼儿泉一带山林隐蔽,下午发现敌人大部队踪迹后,校领导决定:校部和一、二队向西南,三队向正西方向转移。但无论哪个方向,都要经过霍山。

  茫茫霍山,群峰连绵。师生们穿林莽、跋险壑,抵达三眼窑村时,夜幕已降。带队校领导决定校部和一队就地宿营,二队继续前行五六里再落脚。

  三眼窑,村如其名,只有沟畔三孔靠山石窑。校领导察看地形后,确定了紧急集合地点、布置了警戒,饥疲不堪的师生们便夜宿窑院内外。

  10日凌晨三四点,不足20岁的哨兵隐约听到前方有马的鼻息声、脚步声及钢件碰撞声,误判是三队人员赶来,未及时上报。五分钟后,带哨班长查哨时,发现日军已近,他果断开枪示警。枪声中,缺乏战斗经验的队伍四处躲避,有人往山里跑,有人往院里集中,有的错把敌人认成自己人……

  混乱中,学员李祥和、杨茂清、郭炳、任学清、赵云、冯永亮、郝汉锦,校部技术书记刘世铭、组织干事陈国梁,公务员李荫堂、李根柱被俘。天亮后,日军搜山,跳沟时受伤的女教员石磊、精疲力竭的宣传干事鲁兵相继被俘。二队学员孙宝琦因寻找失物,误进战斗圈,也被抓获。

  下午4时,三眼窑遭遇战基本结束。日军对十多名被俘师生简单登记后,将他们关进牛棚,捆住男人们的双手,钉死了木门。石磊是这群人中的女教员,这位17岁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老革命”,一面把随身携带的炒面喂给大家吃,一面同众人商议脱身之计。但,并未等来逃跑的时机。

  5时许,日军打开牛棚,把点到名的一些人带到了村西空地。站在前排的李祥和意识到敌人要下毒手,突然挣脱绳索,纵身跳下土坎,跨过两三米宽的小沟钻进了北山,当日军开枪时,他的身影早已消失在了浓密的树林里。

  山下随即又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声与呼喊声——未能逃脱的十余位陆中师生惨遭杀害,鲜血染红了沟畔荒草。其中,年龄最小的仅有十六岁。疯狂的日寇还在烈士遗体旁放置了“支那十二柱”的牌子,企图震慑民众。

  “日寇的‘秋季扫荡’持续到11月中下旬结束。此后,陆中师生陆续返回了沁源,继续战斗学习……”安婕介绍,“女教员石磊从三眼窑被辗转关押至汾阳,后被我地下组织营救。”

  时光荏苒。1981年,原陆中学生孙岳(时任国务院值班室主任)重返故地,在林业工人指引下,在山根的灌木丛中找到几座坟冢和一块残缺的墓碑。碑上刻有“太岳军区陆军中学校抗日烈士墓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五日建”字样。“三眼窑十三烈士”的往事由此走进公众视野。

  1984年8月15日,霍县、沁源县在小碑基础上立起了一方大碑。

  2012年,霍州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建十三烈士纪念园。曾任霍州市广电局局长的邢立山,受命搜集整理相关材料。他先后前往沁源、北京寻访亲历者和知情人,在解放军档案馆、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采访了彼时健在的原陆中特派员张鼎中、石磊之子张明,获取大量一手资料,最终编成《魂归太岳》一书。

  在走访过程中,邢立山理清了诸多相关细节:在三眼窑牺牲的烈士实际为十二人。据原陆中学生、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教授贾荣秀主持编写的《回忆太岳陆中》所载,“十三烈士”中的杜清德为三队学员,在其他战斗中牺牲于霍县。1943年太岳军区立碑时,将其与三眼窑十二烈士合葬,故有了“十三烈士”之说。

  “无论是‘十二位’还是‘十三位’,这些年轻生命牺牲在抵御外侮的战场上是不争的事实。”邢立山动情地说:“他们多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为祖国和人民献出了热血与生命,其英勇无畏的崇高精神,是矗立在国人心中的不朽丰碑,永远激励着后人。”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片丹心满腔诚。中共霍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杜燕忠表示:“面对生死存亡,霍州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先后与日(伪)军作战654次,毙敌1416人,俘敌666人,缴获各种武器2917件,向抗日部队输送兵源1600多名,牺牲1200多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山风掠过山谷的呜咽,是对青春热血的永恒礼赞。当我们驻足浮雕墙,仰望那些定格在历史中的名字,终于读懂:所谓不朽,是他们将生命永远停留在最炽热的年华,却让信仰的种子在这片土地长成了永恒的春天。

  青城七勇士: 血洒两坂铸丰碑

  两坂村,坐落在翼城县城东北14公里处,虽然并不起眼,却因远离尘嚣和高海拔显得格外清凉。

  这份清凉之下,藏着一段滚烫的记忆:七位勇士长眠于此,他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宁死不屈为国捐躯;而村里那孔土窑洞,正是“青城七勇士”舍生忘死、以一当十,用生命捍卫民族大义的悲壮见证。

  近日,与隆化镇牢寨村村委会主任助理高楠一道,记者走进七勇士牺牲之地。依山而建的土窑洞难掩岁月冲蚀的印迹。内有偏窑,需弯腰才能进入。窑洞东北50米处,有座六角形仿古纪念亭,亭内石碑镌刻:“国难当头挺身出,民族危急勇向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顶天立地英雄汉。”

  1944年8月,青城县抗日政府为了给收复翼城做好准备,决定把两坂村建成浮南翼北的革命据点,便派王金荣等七人组成侦察组,住在抗日积极分子李长顺家,负责该片动员群众、狙击敌人的任务。同时为抗日县政府筹集粮食、购买枪支、收集日伪军情报等。

  1944年12月26日,苏联明等六名战士在杨家河击退抢粮的敌人后,回村与王金荣会合。后又接到阎军抢粮的情报,七人立即奔赴一线击退阎军。返回时,因汉奸告密,30余名日军和200多名伪军已将村子团团围住。太岳二分区基干54团的排级干部、军械员王金荣(班长),65团班长苏联明,党员战士徐其珍、陕学胜、李来喜及战士李致远、马宝让等七人迅速登上村子东崖高峰狙击敌人,掩护村民疏散。由于敌人火力过猛,有人提议撤离,苏联明严词拒绝:“与阵地共存亡,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决不后退半步!”遂带众人转移到崖下窑洞继续还击。

  战斗持续了一段时间,敌人寸步难进。日军指挥官让伪军诱降,苏联明怒斥:“八路军绝不屈服,你们这些汉奸走狗、民族败类,给鬼子当炮灰,绝没有好下场!”班长王金荣也劝道:“你们也是中国人,有的还是翼城人,何必同室操戈?日寇末日将临,别再为鬼子卖命,给自己留条后路吧!”

  劝降无果,日军抓来村民白作师逼其进窑劝降。白作师进窑还没开口,王金荣便说:“大哥,我们不会投降,你快出去,如有可能,去给咱们部队捎信。”日军又逼李长顺进窑劝降。李长顺进来后说:“我知道你们不会投降,我也留下来,跟敌人拼了!”勇士们劝道:“我们不能连累你!我们掩护你,你赶快出去。”接着将李长顺推出窑外。鬼子暴跳如雷,一刀戳掉李长顺几颗门牙,逼他再去劝降。李长顺进去仍恳求一同战斗。苏联明斩钉截铁地说:“你还有妻儿老小,要想尽办法活下去。如果我们牺牲了,请转告组织,我们没有向敌人屈服,没有辜负党和人民期望……”

  数次劝降失败,日军逼村民向窑洞门口堆柴草点燃,疯狂叫嚣:“再不投降烧死你们!”面对熊熊烈火,勇士们毅然回应:“宁可化为灰烬,也决不投降!”丧心病狂的鬼子还不死心,手端刺刀逼着10余名村民作掩护,想活捉七勇士。村民刚到窑门口,勇士们高喊:“乡亲们快闪开,开枪了!”枪声响起,数名日军应声倒下。日军队长发疯般逼着村民把桌椅、门窗、犁耙堆向窑门口,又往窑口柴堆上投放辣椒、石灰、马粪,泼上汽油点燃。刹那间,滚滚浓烟弥漫在村子上空,呛得人喘不过气,眼睛根本睁不开。窑洞内传来剧烈的咳嗽声和痛苦的呻吟声,最终在一声声“打倒小日本!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呐喊声中,七勇士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青城县大队指导员、第三中队队长王玉文带队驰援击退敌人后,大火已被村民扑灭。收殓战士们遗体时,看到战斗现场不由让大家热泪盈眶:七勇士或坐或趴或跪,如雕塑般保持着战斗姿态,有的握着枪,有的握着手榴弹,有的手插土中埋着枪零件;还有苏联明留下的最后党费、马金让身下的《入党申请书》……王玉文指导员代表党组织当场宣布,吸收马金让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抗日战争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人锤炼的斗争风骨,在七勇士身上充分彰显,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他们的英雄事迹必将代代相传。

  “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教育最深的是英勇就义的七勇士。”两坂村老党员李青山生前如是说。上世纪80年代起,李青山就开始为大家讲述“宁死不屈七勇士”的故事,一讲就是四十余年。如今,“90后”高楠接过接力棒,作为两坂村红色展馆义务宣讲员,传承弘扬“青城七勇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她说,“我也要向李老一样,把‘七勇士’的故事一直讲下去!”

  策划统筹:陕文喜 姜秀丽 田青松 

合办单位:中共临汾市委党史研究室

  文  图:孙宗林 王小庚 王 帅 黄艺贞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