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英烈 血染沁河 ——记抗日英雄王光

2025-08-21 10:02: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电影《红光》剧照

王光正在练习投弹

战友回忆录

王光烈士陵园

王光烈士殉难处

  临汾新闻网讯 在临汾抗日英雄群像中,有一个名字广为人知,她就是王光。从投身抗日救亡的坚定步履,到面对日寇酷刑时的铁骨铮铮,她以巾帼之躯勇赴国难,用生命诠释对家国的赤诚。这位镌刻在丰碑上的巾帼英雄,与万千同胞共同凝聚起抵御外侮的磅礴力量,映照出中华儿女在救亡图存中的不屈脊梁。这抹永不褪色的光芒,始终照亮我们传承抗战精神的前行之路。

  在安泽县马壁镇东唐村的山梁上,一尊汉白玉雕像静静矗立,永远定格着23岁王光昂首向敌的英勇姿态。这位被誉为“巾帼英烈·血溅沁河”的女英雄以不屈的风骨筑牢信仰之基,用滚烫的热血践行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贞誓言。

  王光,原名王联鑫,小名兰香,女,1920年出生于山西稷山县的贫苦农家,1938年投身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武乡县蟠龙镇抗大总校学习,历任冀氏县(今安泽县冀氏镇)一区、四区副区长,1943年10月在“秋季大扫荡”中光荣牺牲,年仅23岁。1949年8月,中共太岳二地委、太岳二专署等在翼城县烈士陵园为其立碑,碑文写道:“冀氏县区长王光,身虽女辈,然在‘反扫荡’斗争中从未稍后,奈只身遇敌,因忠贞不移而遭剖腹。”

  幼年出逃 点亮生的希望

  1920年,正处在军阀混战时期的稷山县,物资极度困乏,加之北方大旱刚过,老百姓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证。就在这样的年月,王光降生了,由于生活贫困,这个新生命并没给她的家庭带来半分喜悦。那时,村里家家户户早已断粮,就连周边的树皮都被剥光,野菜也被连根拔起,不少人家仅依靠政府发放的少量赈灾粮以及向地主赊欠的粮食勉强维持生计。

  1925年,王光17岁的哥哥被阎军征去运送粮食,不幸被流弹击中身亡。这对本就摇摇欲坠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父亲积劳成疾卧病在床,母亲每天织布所得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眼看孩子们一个个瘦得皮包骨头,父母忍痛将5岁的小王光卖到安邑县一户康姓地主家当丫头。

  本想着脱离了苦海,谁知却掉进了“狼窝”。地主家根本不把小王光当人看:看孩子、洗锅、刷碗、打扫卫生、端茶倒水,甚至倒尿盆的活都让她干,而她只能吃地主家剩下的饭菜,睡在铺着茅草的偏房。一次给地主家看孩子时,3岁大的小孩不慎摔下台阶,头上鼓起个包。地主知道后一边骂,一边把冒着火星的烟袋锅子戳到小王光的脸上,接着一脚将她踢到墙角。还有一次小王光在厨房洗盘子时,手一滑将盘子摔碎了,地主婆拿起擀面杖劈头盖脸打来,鲜血顺着她的脖子直往下流……

  1927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暴雨突至,地主一家忙着抢收粮食,由于难以忍受地主家长期的打骂和苛待,小王光瞅准时机,不顾一切逃了出来。她跑到安邑县城的一个门洞里,把这儿当成她的安身之处,白天出去讨要吃的,晚上就回到门洞下睡觉。直到有一天,小王光饿晕在街头,被好心人送到了安邑县政府办的收容所。幸运的是,运城盐务局王廷芳和吕玉卿夫妇因膝下无子,经亲戚引荐收养了她。夫妇俩待她如亲生女儿,吃、喝、穿、戴样样周全。王光在这里很快变了模样,个儿高了,脸儿白了,而且活泼可爱,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炯炯有神。王廷芳夫妇看到孩子的变化,打心眼里高兴,由于夫妻二人酷爱兰花,便给她取名叫“兰香”,大名王联鑫。

  1929年,9岁的小兰香在舅舅吕程九的帮助下,进入运城女师附小读书,从此她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3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运城女师15班,在班主任、国文老师张吉辰的引导下,她阅读了鲁迅等进步作家的文章,还常听舅舅讲一些爱国故事,每次小兰香都听得津津有味,慢慢在她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投身洪流 从校园到战场

  1936年9月,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成立,开始发展各地组织机构,动员学生、工人、知识分子等一切爱国人士加入。牺盟会在运城各校作宣传动员时,小兰香被其抗日救亡的号召深深打动,和许多进步同学一同加入了牺盟会。此后,她成了抗日救亡宣传队里最活跃的身影:游行时站在队伍最前带头高呼口号;集会上登台控诉日军罪行;每逢星期天她就穿梭在街头巷尾散发传单……

  1938年3月3日,日军侵占运城,女师被迫停办。兰香随家人逃难至猗氏县罗村亲戚家。当时罗村未被日军侵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县政府就驻扎在这一带,这里还有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宣传组织——大众剧团。常去看演出的她,在一次散场后找到了剧团团长苏志乾,再三恳求要参加剧团宣传抗日,最后如愿以偿。

  在大众剧团,小兰香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组织安排她负责罗村、翟村、风仙村一带的妇女救亡工作,她发挥自己在学校做宣传的特长,把群众中发生的抗日救国的英雄事迹,和日军所犯的罪行,编排成歌曲、舞蹈、话剧、快板,深入各村、镇表演,有时还把演出地点选在了距离日军据点很近的地方。1938年初秋,黄河怒涛拍打着猗氏县的千里大堤。日军铁蹄踏破古老的运城,养母含泪收拾行囊:“兰香,跟舅妈去西安继续念书吧,舅舅已多次来信,那里安全。”她却想:“国家都要亡了,读书何用?”

  第二天,她剪短长发,穿上灰布军装,继续来到大众剧团开始工作。作为剧团最年轻的编剧和演员,在罗村村口,她将《松花江上》唱得山河呜咽;在稷王山下,她出演的《放下你的鞭子》感动百余名青年当场参军……

  当养母再次托人捎来书信时,她写下血书:“此身已许国,愿化星火照长夜。”

  吕居娴是兰香舅舅的女儿,她在《最后的记忆》中写道:表姐参加大众剧团不久,我便接到父亲的来信,要接我们兄妹去陕西。其中有一封写给兰姐的信,特嘱咐母亲一定要把兰姐带出来,让她随我们到陕西读书。让兰姐读书深造,是父亲多年来的心愿,父亲始终认为,兰姐是个有出息的孩子。我们离开罗村时,从村里雇了一辆马车,专门绕道到剧团门口,劝说她随我们去陕西,她却坚定地表示,不离开剧团,要参加抗日宣传队伍。我清楚记得,她那闪烁着智慧、坚毅而又清澈、明亮的大眼睛,很美很美。那是我对兰姐最深刻的记忆,也是最后的记忆。后来,母亲只好将二姑为兰姐去陕西而准备的一个大包袱(衣物、用具、钱等)从车里取出来,交到兰姐手里,说了一些叮嘱的话。我们的车子已走远,而兰姐还站在校门口向我们挥手。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相见过……

  1938年冬天,兰香和苏志乾同时调到稷王山工委工作,在革命斗争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39年春,经党组织批准,他们二人在南文村结了婚。党组织为了培养兰香,送她到乡宁牺盟中心党训班学习。1939年6月,经稷王山工委书记王克义(李承儒)的介绍,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她终生难忘的日子,她在党旗下宣誓,把自己的全部献给党,她还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光”。她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王光被编入212旅民运大队。1940年初,王光随民运大队到达太岳根据地的中心沁源县,不久后,入武乡县蟠龙镇抗大总校学习。

  抗大毕业 直面“刺刀”锋芒

  1940年12月,太行山深处的蟠龙镇处处被冰雪覆盖,而王光却怀着奔赴前线的炽热渴望。毕业在即,校领导告知她:“组织决定让你留校任教。”夜晚,她回到窑洞,煤油灯下,她摩挲着缴获的日军刺刀,3月初在沁源县目睹的惨状又浮现在眼前——全村百姓遇害,四处都是散落的孩童尸体。

  “我要去离刺刀最近的地方!”她连夜写下请战书,带领学员毅然奔赴前线。在太岳区,她发动群众推行减租减息,挣脱封建压迫,智斗红枪会;冲破层层封锁采购物资;假扮送葬队伍袭击日军炮楼;带领群众纺线织布支援前线。当昔日的同学感慨她放弃安稳的生活而走上抗战之路时,她笑着指向太岳山上的满山红叶:“长在温室里,哪能染红这片土地!”

  1941年春节前,王光被分配到安泽县和川镇一区做群众工作。她和同志们走乡串户,刷写标语,教群众唱抗日歌曲,开展减租减息。她爽朗干练的作风、平易近人的品德、吃苦耐劳的精神,赢得了乡亲们和上级领导的一致称赞。

  之后,王光先后被党组织派到冀氏县一区、四区担任副区长。到任后,她一方面发动群众,大力推进减租减息;一方面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同时组建民兵武装加强巡逻、收集情报,对日寇、汉奸、密探及可疑分子安排专人暗中监视,查实后公开处决汉奸、斗争恶霸。面对蝗灾和日寇“扫荡”造成的极端困境,她发动群众搞生产自救:组织男人开荒种地,妇女纺线织布,既改善了民生,也迅速打开了抗日工作的新局面。期间,王光还和一名男同志假扮夫妻,穿越数道封锁线,前往西安,为八路军购买印刷机及零件、药品等物资。

  血染山梁 奏响生命绝唱

  1943年10月,霜染红叶。日军“铁滚扫荡”的狼烟笼罩岳南区。一天,任四区副区长兼反“扫荡”总指挥的王光与通讯员从区上开会返回途中与日军相遇。危急时刻,她命令通讯员:“快回村里通知群众转移!”自己则转身向反方向跑去,意图引开敌人。

  她边跑边向敌人开枪,引来大批日军追击。子弹打光后,她掏出了仅有的一颗手榴弹甩了出去,但手榴弹哑火,未能引燃。腿部负伤的王光不幸被捕,敌人将她五花大绑,押至村头的庙前,并架起柴火,轮番对她严刑拷打和残忍折磨。刑场上,日军少佐狞笑着逼问:“说出八路藏身处,饶你一命。”血泊中的她猛地昂首,将混着血水的唾沫狠狠地啐向敌人:“他们在中国人心里!”

  刽子手的刀落下时,山风里传来婴儿的啼哭——那是乡亲们安全转移后,村里新诞生的生命。23岁的王光,化作太岳山巅的一颗永不熄灭的晨星。

  陵园石碑上,那颗被日军子弹击穿的纽扣,与一块婴儿肚兜并置。最柔软的牵挂与最坚硬的忠魂,共同熔铸成中华儿女的精神基因。夏雨又落,当和平年代的我们面临抉择时,不妨侧耳细听山风中不散的回声:有些火种,注定要穿越生死,照亮千万人的道路。

  历史从未被忘记,革命先烈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为了让烈士精神代代相传,2022年7月5日,由山西省电影局、八路军研究会指导,临汾市委宣传部、安泽县委县政府等联合摄制的电影《红光》在全国公映。这部电影便是根据王光烈士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影片取景地涉及安泽县的多个村庄。

  公映当日,临汾市民纷纷走进影院,通过荧屏感悟革命烈士为了和平、不怕牺牲的英勇气节。“血脉偾张,满满热血。”临汾市最美退役军人孙廷东观影后表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吾辈要努力奋发,不负先烈遗志,不忘肩上职责。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会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把我党和我军的光荣传统继承好、发扬好。”

  随着电影《红光》的上映,影片取景地安泽县良马镇小李村参观研学的人也多了起来。小李村驻村干部闫军介绍,“王光烈士的精神为这方红色沃土增添了更奔涌的生命力,很多观众都是慕名而来,这样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带动了村民农副产品的销售,村民们在家门口挣上钱,安居乐业的盛世,正如革命先烈所愿。”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王光烈士离开我们的第82年。

  年轮流转,在丹桂飘香的初秋,记者再次踏上王光烈士战斗牺牲的红色沃土——安泽。安泽县作协主席李海生正为少先队员们讲述王光烈士的光辉事迹,讲到动情处,眼中不由地噙满泪水。他说:“每年我都要给很多人讲解王光烈士的故事,这是荀乡后人纪念革命先烈的方式。将英雄故事一代代讲下去,将革命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唤醒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感受家国情怀,只要我们记得,她就永远活着。”

  少先队员程辉耀听完故事,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聆听了王光烈士的英勇故事,我很受感动。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岁月静好,我们要珍惜,更要汲取这份精神力量,学好本领武装头脑,长大后做护国佑家的守护者。”

  暖阳洒下,少先队员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夺目。“请党放心,请革命先烈放心,强国有我!”稚嫩且铿锵的誓言,在王光烈士陵园上空久久回荡……

  策划统筹:陕文喜 姜秀丽 田青松 

合办单位:中共临汾市委党史研究室

  文 图:赵 俊 王 凯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