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总部在马牧村发布的布告(资料图片)
1938年初,朱总司令等人在洪洞县马牧村八路军总部(右起:邓小平、萧克、彭雪枫、朱德、彭德怀、左权) (资料图片)
位于洪洞县万安镇韩家庄村中的朱德路居地 洪洞白石温家大院——八路军115师343旅旅部和总部随营学校驻扎旧址 八路军总部驻马牧村旧址
每一帧画面,都是铁证如山的记忆;
每一声呐喊,都是永不磨灭的见证。
十四载抗战岁月,一段镌刻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宏大叙事,一部铭记华夏子孙血脉觉醒绝地反击的悲壮史诗。
九州同悲,山河泣血。当“九一八事变”的魔爪直插东三省的土地,当宛平城的枪声膨胀侵略者的野心,泱泱大国,进入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至暗时刻,中华民族,被逼到悬崖边上,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新上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里,老金那句“南京城被你们搞成这个鬼样子”,令我们记住了1937年南京失守后,普通民众的屈辱境遇和悲愤无助。
全民抗战,热血激荡。在国难当前的关键时刻,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成千上万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不畏强暴前赴后继奋起反抗血战到底。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最广泛、最深刻的人民革命战争,也是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伟大胜利的民族革命战争,更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胜利和重新崛起的历史转折点。
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全民抗战中,临汾是引人注目的战略要地,也是敌我双方争夺博弈的主要战场,经历了最悲壮、最残酷、最激烈的战斗洗礼。临汾作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政治、军事指挥、文化、经济和干部中心,晋冀豫、晋绥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了抗日主战场的重要作用,八路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同仇敌忾威武不屈,筑起抵抗日军侵略的铜墙铁壁。英雄的临汾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御敌,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书写了光辉篇章,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付出巨大牺牲,作出突出贡献。
(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毛泽东和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经营山西”的战略构想,指出“在山西全省创立我们的根据地”,把山西摆到关系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全局的重要地位。一个关系中国革命全局的发展走向和未来,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抗战、夺取胜利的伟大战略布局在山西展开。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第115师、120师、129师3个师。从8月底到10月初,八路军总部及3个师主力由陕西韩城芝川镇东渡黄河,先后从侯马乘火车北上,开赴山西抗日前线,沿途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慰问。这是八路军第一次大规模运送部队的铁路大运输,影响巨大,自此拉开了晋西南、晋西北、太行太岳、晋察冀根据地抗战的序幕。山西成为中国共产党指挥华北乃至全国抗战的“神经中枢”,支撑着中国敌后抗战的战略全局,并成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的坚固屏障和前卫阵地。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华北抗战形势发生重大改变——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转入主要地位。
11月初,就在太原沦陷前夕,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山西省委随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人员由省城南迁临汾。在临汾八路军总兵站暂住几天后,11月14日,北方局与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一同迁到汾河以西的刘村。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杨尚昆来到刘村后,总结了北方局前一时期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华北今后对日寇的主要斗争形式,应由‘七七事变’前的非武装斗争迅速转变为大规模的人民武装斗争”的基本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提出了“广泛组织领导和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民主政权,尽快发展和壮大人民武装力量,把八路军扩大到数十万人枪的集团军,独立自主地坚持华北抗战”的中心任务。1938年2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撤离刘村,转战吕梁山一带。
1937年11月8日至15日,毛泽东就八路军的兵力部署即创建根据地事宜,连续给前方的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拍发5份电报,强调指出:在华北正规战争业已结束,游击战争转入主要地位的形势下,日军不久即将转移主力向着内地各县之要点进攻。在华北的国民党各军大溃,阎锡山亦无主。八路军应在统一战线基本原则下,放手发动人民,废除苛杂,减租减息,收编溃军,购买枪支,筹集军饷,实行自给,扩大部队,打击汉奸,谅纳左翼,进一步发扬独立自主精神。
1937年11月5日晚,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随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最后一批人员撤离太原,11日到达临汾。11月16日,临汾党、政、军3000余人,在女子师范操场举行联欢大会。周恩来在联欢会上发表了题为《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的重要演讲。会后,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将演讲稿翻印并向各地散发了数万份,掀起了广大青年参军热潮,到处涌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感人场面。仅用了半个月时间,中共山西省委就超额完成了扩军任务。
(二)
1937年11月11日,八路军总部在和顺县石拐镇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会议围绕“如何正确指导新阶段的抗日战争”这个紧迫问题讨论研究太原失守后的形势,明确了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晋西北、晋西南、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战略部署。石拐会议后,八路军总部由朱德、彭德怀率领向第二战区、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临汾一带南移靠拢。
1937年11月20日,朱德、任弼时、左权继续率总部西行,到达安泽县(今古县)白素村。21日抵洪洞县苏堡镇苏堡村。次日,朱德应驻尹壁村的国民党师长马幼良邀请,前去赴宴。宴席上,朱德向国民党官兵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号召大家团结抗日。
宴请后,朱德率部由苏堡出发,途经洪洞县城,于11月22日到达万安镇韩家庄。总部机关驻扎在一个又高又深的四合院里,朱德住在杨维新、杨维干家。村民张青富母亲曾应邀到朱德住处参加团结抗日的座谈会。
11月24日,八路军总部在韩家庄收到返延安途中彭德怀的来电:“目前中心工作是努力扩大与发展游击队,我本日到西安,25日往延安。”
11月25日,朱德率八路军总部人员转移到韩家庄村东5公里的高公村。高公村位于洪洞县汾河西岸丘陵区的东低段区域,地势西高东低,村西尽头有一高高耸立的堡子,位居其上,四周一览无余。从村子构建来看,俨然一座难以攻克的堡垒。
八路军总部之所以驻扎在高公村,是出于多方面考虑。从军事上讲这里居高临下,可观全局,攻防兼备;从政治上讲,距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临汾刘村只有50华里;从民情上讲,该地群众基础好,东征时就有许多民众参加了红军。
11月28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朱德、任弼时、左权,提出要立即在八路军占领区域加强新组织的游击队的党的工作、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动员群众做好准备,对付日军的进攻。
在高公村南门附近有户农民叫李三喜,他家院落构造与众不同,与其他家户连片的地面上挖了一个圪窝小院子,四面都是窑洞,东窑的一孔作大门,非常隐蔽。12月6日,中共中央军委华北军分会会议正是在李家窑洞召开。朱德、任弼时、张浩、林彪、聂荣臻、贺龙、刘伯承、关向应等人参加会议,专门讨论了华北抗战形势,部署敌后游击战争事宜。
期间,由作家周立波作陪同翻译,美国海军情报官员卡尔逊辗转到达高公村。卡尔逊是一位有良知、有远见的美国军官。1927年他第一次来华,就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同情心,并学习中文。1937年7月,作为海军情报官员和罗斯福总统密使,他又一次来到中国。
抵达上海后,卡尔逊目睹淞沪抗战以及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溃败,不由得为中国军队难以抵抗日本侵略者而忧虑。当他听说英勇的八路军坚持在敌后抗战,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领袖的传奇故事后非常神往,决定亲自到抗日敌后战场看看。
来到高公村后,恰逢中央军委华北军分会会议召开,卡尔逊见到了朱德、左权、任弼时、林彪、刘伯承、聂荣臻、贺龙等八路军著名将领,并进行认真交谈。朱德介绍了八路军进行抗战的情况,回答了“怎样在敌占区开展游击战争”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主张,重申了拯救中国的希望就是华北的八路军和游击队。
卡尔逊采访后在日记中写道:“直觉告诉我,我找到了一位热情豁达的朋友,一位真正的领袖。”卡尔逊后来在南洋学习八路军的办法训练了一支部队,在南洋一带同日作战,取得了成功。
(三)
驻高公村期间,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曾先后在万安、高公、漫底等村演出抗战内容的文艺节目。
由于村子太小,一下子驻扎这样庞大的机关,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困难。朱德决定派侦查人员另行选址。12月30日,八路军总部移驻离此5公里的洪洞县马牧村。
这时,日军正在华北各地组织兵力,对活动于晋察冀边区、晋西北、晋东南等严重威胁其后方和交通线安全的八路军进行大规模围攻。朱德、彭德怀一直关注着抗战前线的战况,并指挥各部展开反围攻。
在晋察冀,聂荣臻率部采取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方式,以4个支队7500余人成功粉碎日军两万余名主力的“八路围攻”,歼敌2000余人。在压缩日军占领区的同时,巩固、发展和壮大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在晋西北,第120师以管涔山脉为支点,组织部队南下吕梁山区及晋中平原西部,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扼守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的东部屏障。至此,第120师从出征东渡时的8200余人扩大到25000余人。
在晋东南,第129师彻底粉碎了日军5000余人的六路围攻,为开创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彭德怀和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从延安参加完中央十二月政治局会议后,分别回到在马牧的八路军总部和在刘村的北方局机关。
1938年元旦,朱德、彭德怀和总部的其他领导同志到杜戍村检阅驻防于此的115师686团。晚上,在白石村举行了大型军民文艺晚会,主要由丁玲同志带来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包括贺绿汀新创作的《游击队歌》。
1月6日—8日,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中央军委华北军分会扩大会议在马牧八路军总部召开。会议由朱德主持,听取了刘少奇、彭德怀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二月会议精神,并研究讨论八路军坚持华北抗战,继续实行战略展开,动员民众,扩大部队,巩固已有阵地,建立根据地等问题。这次会议是在山西前线召开的人数最全的一次会议,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张浩、林彪、聂荣臻、贺龙、刘伯承、关向应9个委员都到会,北方局的刘少奇、杨尚昆、彭真、朱瑞也参加了会议,左权、邓小平等八路军总部领导也到会。
与会者对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主张提出质疑,主张还是应执行洛川会议上提出的独立自主原则。刘少奇提出,中央十二月政治局会议没有否定洛川会议上确定的独立自主原则,这个原则应继续执行,同时要加快创建根据地的步伐。会后,由刘华清同志负责护送邓小平政委到辽县第129师上任,同时护送彭真转道晋察冀。
1938年1月28日,八路军总部在临汾刘村镇北卧口村的火戏庙举行隆重的炮兵团成立大会。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任弼时、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等到会祝贺。
炮兵团兵员来自铁路工人、农民和部分青年学生,还有从汾阳游击队调拨来的4个建制连队,以总部炮兵连为基础,组成炮1、3营和1个观测连、1个特务连,全团共有12门山炮,一架德式炮队镜和一些破旧的炮兵器材。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杨尚昆鼓励大家要勤学探究,不断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刻苦训练努力提升炮兵作战水平。
(四)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朱德作为党的重要领导人和八路军总指挥,以其“肚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的人格魅力,始终不渝地坚持和维护山西团结抗战局面。
朱德还积极开展对友军将领的统战工作。其中与卫立煌的友好相处、并肩战斗堪称典范,最富成效。卫立煌作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和前敌总指挥,多次表示要同八路军亲密合作,向八路军学习,坚持华北抗战。他曾说:“朱玉阶对我很好,真心愿意我们抗日有成绩,气量大、诚恳,是个忠厚长者。”
洛阳会议是蒋介石部署抗日的一次会议。会议决定:一是准备在津蒲路南段同日军进行会战,二是要求山西部署反攻太原。
洛阳会议后,日军继续向晋南进犯,第二战区作战压力很大,作战环境日趋艰苦。卫立煌虽口头同意八路军持久战和游击战的主张,但也没有留在山西坚持华北抗战的决心。周恩来和朱德了解情况后,都对卫立煌进行了说服工作,进一步坚定了他誓死不退黄河,坚持华北抗战的决心。
2月17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在临汾土门镇召开本战区高级将领参加的重要军事会议,会商下一步作战计划。八路军首长朱德、彭德怀参加了这次会议。
根据洛阳会议的决定,阎锡山重点部署反攻太原的作战计划,决定将第二战区部队重新划分为西路军、南路军和东路军。其中分布最广的东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指挥八路军115师、129师,并国民党第三军、47军、94师、169师、17师,以及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三纵队,向平汉、正太铁路进击,截断敌之后方。
然而,此时山西的局势异常严峻,日军来势凶猛,采取分进合击、包抄迂回战术,兵分多路向晋南大举进攻,临汾处于被围困的危险之中。阎锡山反攻太原的计划只作为口号喊了几声,便无力组织实施,没多久宣告流产。
此时此刻,是跟随第二战区长官部西撤,还是向东进入太行山区进行游击战争就成为摆在八路军面前的重大抉择。在与毛泽东沟通后,坚持东移战略的朱德、彭德怀最终选择东进,投身到敌后抗战的伟大洪流之中。
1938年2月19日—20日,八路军总部由朱德、左权和彭德怀分两路先后离开马牧,分别经安泽、浮山向太行山挺进。3月1日,两路部队在浮山汇合后继续往太行山转移。
值得一提的是,东移至古县、安泽一带时,朱德率部与西犯日军苫米地旅团(3000余兵力)打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经典阻击战。当时朱德身边仅有200余名警卫和通讯人员,不及日军十分之一。朱德在临屯公路沿线灵活机动地阻击,迟滞和牵制日军一个旅团达四昼夜之久,为驻临汾党政机关和广大群众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古县战斗生活了不到10天时间,朱德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指挥了临屯公路阻击战,宣传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关心地方工作,关心广大人民群众,艰苦朴素,谦虚和蔼,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爱戴。大家都说:“有这样的总司令,有这样的八路军,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者。”
(五)
1937年11月至1938年3月,八路军总部先后在临汾所属的安泽、洪洞、赵城、古县、浮山等县驻扎长达百余天,指导华北抗战。临汾成为这一时期山西和华北的抗战中心。
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中共山西省委、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山西牺盟会总部迁至临汾(今尧都区刘村、洪洞县马牧村),全国各地的爱国人士和热血青年也纷纷蜂拥而至云集临汾,开启了山西救亡运动的新局面。当时,基本形成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等在陕北延安,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在山西临汾指导华北抗战工作的领导格局和指挥体系,这是临汾革命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策划统筹:陕文喜 姜秀丽 田青松
合办单位:中共临汾市委党史研究室
文图:王小庚 黄艺贞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