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萍
翻阅上半年报纸,“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俗语总是不停地在脑海里回响。这句俗语出自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是指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衡量报纸稿件优劣的标准、依据,笔者认为是在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框架下,严格遵循《临汾日报运行方案》。半年来,每天评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可谓成也规矩,败也规矩。守规矩者少出错,不懂规矩者错相随。
据不完全统计,1至6月份的问题稿件有13处,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所谓问题也就是评报会上常常提到的“硬伤”,归纳起来有规范性和技术性两类。其中规范性问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第一,规范性错误。
一、系列报道中字号、字体不统一。
字号差别:5月8日,A2版《新时期基层好干部——马健系列报道之四 拼命实干兴一方》,主题字号与之三和之五选用的字号不统一,并且漏掉栏目《记者走基层》的图标。
字体不统一:5月26日,A1版《一论认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坚持群众路线 增强“三个自觉”》主题采用行楷。5月28日,《二论认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坚持问题导向 明确整改方向》,主题采用大黑。根据《临汾日报采编运行方案》要求,一版主题采用大黑体。
对策:编辑在编排新闻稿件,尤其是系列报道的过程中,要留心和关注选用字体字号。一要符合出版要求, 二要与系列报道前后相呼应,三要检查栏目图标。
二、稿件未署名。1月23日B2版《怎样度过一个快乐假期》;1月29日B3版通讯《勇立潮头创大业》中的图片;5月27日A1版《大西高铁:启程通车倒计时》报道中的图片;5月28日B1版通讯《满腔赤诚著华章》中的图片均没有署名。《 临汾日报采编运行方案 》(试行)第六篇《临汾日报编辑规范操作办法 》第15条规定:本报刊登所有新闻稿件的作者都要署真名,如遇特殊情况确需使用化名,只允许用一个固定化名,经社长批准后,由总编室备案。另外,根据出版要求,撰写文章需要署名,摘录文章要有出处。
对策: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图片提交稿件前,要对照检查;编辑组稿做版时文图、作者要核对。
三、名字、名称不准确。4月2日A2版消息《我市挑战珠峰“第一人”石磊昨日启程》中,“本报讯 (记者 闫瑞鹏 秦芳嫒)”,其中闫“瑞”鹏的“瑞”字采用瑞雪的瑞,应为敏锐的“锐”。6月3日A1版消息《临汾行一教育评价咨询中心成立》,“本报讯(通讯员 刘玉林 张玉萍)”中的“刘玉林和张玉萍”均是本报记者,应为“记者 刘玉林 张玉萍”。
对策:记者交稿前,要重点检查、核对稿件的标题和作者姓名。
第二,技术技巧性错误。
一、文体混淆。6月16日A2版《今日关注》专栏中刊登《不被重视的“父亲节”》,以“本报讯 (记者 邱睿)”开头,文中有“消费市场反应冷淡”“花卉价格未显上扬”“多数市民不知何时”三个小标题。此稿通讯标题和内容,消息开头,典型的混搭。
对策:记者交稿前对照稿件文题,编辑组稿时要慎重考虑文与题的关系。
二、“撞题”。1月9日A2版《今日关注》栏目刊登通讯《“节俭风”吹冷年会市场》、短评《“节俭风”倒逼年会市场归本》,同一新闻事件,加短评本无可厚非,但是标题中同时出现“节俭风”“年会市场”“撞题”是新闻中的大忌。
对策:编辑组稿时,短评一般情况下可以不加标题,如果采用标题,一定要避开相同字词。
三、处理不当。3月24日A2版消息《大宁 循环生态链闯出致富路》,标题中的“大宁”二字,采用空心字铺浅灰色底网的技术方法处理,颜色反差不明显,影响阅读。4月29日B3版《旋涡》的图片采用深灰色底网的处理方式,底网较深。
对策:排除电脑与印刷的色差,调整底网颜色。
四、人物通讯冗长。比如1月9日B1版通讯《梅花绽放三十年》3286字。1月21日B1版《加快建设法治尧都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访尧都区区委书记赵志坚》2930字,根据本报改文风的要求,一般人物通讯不宜超过两千字。
对策:深入采访,认真提炼。
以上差错,有些或许是刚来不久的新报人还不了解出版要遵循的“规矩”,有些或许是觉得没啥大不了的,但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差错,让我们的报纸有了瑕疵,如同做高考试卷,难度大的题答对了,常识性、普遍性的小题却被忽略了,结果可想而知。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树立写稿、编稿无小事,对稿件负责就是对报纸负责、对自己负责的理念,心中装着“规矩”二字,从每天的稿件、图片、版面做起,养成时时想到“规矩”,践行“规矩”的习惯,成为懂“规矩”、守“规矩”、按“规矩”写稿的新闻人,报纸差错就可防、可堵、可杜绝。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新闻背后的故事比新闻更感人
下一篇: 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