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材应从细节着手

2012-08-13 12:00:00 来源:

2011年11月30日晚,我接到部主任通知,第二天早晨9时,市领导要赶往绿色港湾为红丝带学校成立揭牌。12月1日早晨,我与摄影部的同事跟随市领导到达绿色港湾后,趁仪式尚未开始,便收集背景资料。9时整揭牌仪式开始,9时30分左右,仪式结束。在收集全市领导的讲话后,我们又抓紧时间对医护人员和艾滋病患儿进行了采访,10时左右开始返程。虽然稿件字数不多,但写稿从中午一直持续到晚上,几易其稿,最终成型。
我想,这篇稿件之所以能获奖,首先应得益于题材好。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最难求的便是好的新闻题材。红丝带学校成立,而且纳入国民教育系列,这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关爱,也体现了我国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正是以人为本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好的体现。而且作为全国唯一一所艾滋病专业学校,这对于推动全国的弱势群体教育,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次,得益于稿件的创新。一是形式的创新。这篇稿件一改传统格式,以艾滋病患儿为着眼点,利用华尔街日报体的格式,突出事件本身,同时,淡化领导,把大量的篇幅运用在新闻背景介绍中,一改传统消息枯燥模式,实现了时政稿件的生活化和平民化。二是内容的创新。新闻的发生并非一个单一事件,有因有果,红丝带学校的成立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当初绿色港湾的少有人问津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群体的关心,只有了解这一过程,才会明白,红丝带学校成立对于我市乃至山西、全国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在背景介绍中,不惜篇幅,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对于读者而言,这是最有价值的信息。
再次,是对细节的把握。当天去绿色港湾采访的媒体并不少。有新华社、中新社、山西日报、山西晚报等多个媒体。同样是新闻稿件,如何推陈出新?如何与众不同?在去教室采访中,我看到黑板上孩子们用并不工整的字体写下美好的祝愿,其中,“我们自己的学校诞生了,我们有希望上大学了”给我的触动很深。去过绿色港湾几次,看到孩子们的眼神和生活状况,我能体会到一个正常人生活的幸福。看到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我能体会到信念对于他们而言,比我们更重要。所以,在导语中,我用了他们黑板上的留言作为铺垫。第二天,报道出来后,我翻阅了各大媒体的报道,没有类似叙述,终于松了一口气。大家看到,消息的最后一段,应该是市领导讲话的内容,这一段与常规消息相比较,领导的要求少,同时,变要求为叙述,看起来比较亲切。相反,如果用领导讲话要求这种格式,这篇稿件肯定获不了奖。
第四,反复斟酌和修改。消息的特点是短而精。这篇消息共有787个字,虽然字数不多,但前后修改了十几次。当时意识到这篇消息能获奖,但在文字表述上总觉得不尽如人意,而且当天版面紧张,消息只能放在报眼,只有在内容上下工夫。写完稿件后,我修改了几次,但夜班室值班主任看到稿件后说,要想获奖还得再改,这篇稿件直至见报,在部主任和夜班值班主任的指点下修改了十几次。改动后的消息,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一是背景资料更详实,二是稿件更亲民。
当然,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这篇稿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标题,一行体标题显得单薄,而且缺少艺术性,吸引眼球的效果并不突出。同时,由于市领导参加活动,在消息的处理中,妥协于时政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息的表现力等等。(注《全国第一所红丝带学校在我市成立》获第二十一届(2011年度)“山西新闻奖”二等奖)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