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四美”乡村铺开新画卷

2020-08-08 09:06:5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县城和乡里的超市都是花钱买东西,我们村里的‘扶志爱心平台’小超市却与众不同,只要村民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就能积攒积分、兑换物品,既有益身心,又能增加收入,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前不久,大宁县三多乡川庄村村民陈文梅在村委会大院的“扶志爱心平台”小超市,用积分换取了一壶老陈醋和一桶食用油。

  川庄村的“扶志爱心平台”是大宁县开展乡村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大宁县委、县政府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推动乡村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统筹推进“扶志爱心平台”建设、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评选和移风易俗活动,将乡村文明建设逐步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逐步形成了“道德滋养凝心聚力,乡村文明特色凸显,文化兴村引领时尚”的精神文明建设浓厚氛围,成为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文明振兴的重要法宝,为全县退出国定贫困县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扶志爱心平台”提升“内在美”

  在太古乡仪里村的“扶志爱心平台”超市里,每一件物品都没有价格标签,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醒目的小卡片,上面清晰标注着兑换每件物品所需的积分:电风扇30分、酱油20分、醋15分、洗衣粉10分……

  在“扶志爱心平台”超市的运营过程中,该村村委会通过环境卫生、家风孝德、政策知晓和主动参加义务劳动等活动量化“考核”,为获得高分的群众发放积分卡,群众凭积分卡到爱心超市挑选等价物品,有效激发了村民“比着干”“争着干”的内生动力。仪里村党支部书记贺三红说:“我们村‘扶志爱心平台’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村集体经济收入、社会捐助等渠道,希望村民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目前,大宁县“扶志爱心平台”已在该县60个村委实现了全覆盖,各村坚持“爱心扶贫、用行济困、全民文明”的理念和实际、实用、实惠、实效的原则,以村规民约为依据,将农户在政策明白、勤劳创业、孝老爱亲、团结互助、卫生整洁、文体活跃、热心公益、诚信正义、移风易俗、绿色生态10个方面的生产生活行为和“以奖代补、多劳多得”的脱贫奖励机制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村民用双手挣积分,用积分兑换商品。截至2019年年底,全县“扶志爱心平台”共兑换积分100万元,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星级文明户”催生“生活美”

  “以前村里老年人都通过打扑克、玩麻将打发时间,坐上一天腰酸背疼、伤身劳神。如今,他们每天早晚两次清扫门前和街上的垃圾,环境好了,心情也好了。”太古乡太古村“十星级文明户”白占红说。

  白占红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热心人,他每天一早起来都要把村里的街道打扫一遍,还要清理墙上、电线杆上的“牛皮癣”。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卫生死角都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形成了以“星”为荣、创“星”争“星”的良好氛围。

  像白占红这样用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人的“星级文明户”在大宁县还有很多。据了解,“星级文明户”评选是大宁县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县委宣传部组织评选的“十星级文明户”分为爱党爱国星、勤劳致富星、诚实守信星、团结友善星、孝老爱亲星、遵规守法星、绿色环保星、优生优育星、卫生健康星、科教文体星。在评比定星活动中,各村通过村民自评、民主评比、村干部审定、村民大会通过后张榜公示等程序,广泛接受群众监督,按照村级每月一评、县级每年一评的评选标准,不搞终身制,为此,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如今国家的政策好,我家有致富产业,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自从评上‘十星级文明户’后,家庭和睦,儿女孝顺,个个儿都一门心思勤劳致富奔小康,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白占红满脸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道德模范”引领“心灵美”

  2019年冬季的一个下午,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大宁县环卫工人王香萍清扫到一处电线杆旁时,突然发现一个红色的塑料袋,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沓人民币,她赶紧报了警。当失主拿到失而复得的钱并抽出两千元对王香萍表示感谢时,她却连连摇手说道:“这是我应该做的,还给你我心里就踏实了!”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位环卫工的高尚情操。这样的好人好事在大宁县层出不穷,王香萍也因此获得大宁县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大宁县在乡村文明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典型引领、模范带动作用,2018年以来开展了两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按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5个类别,采取基层推荐、社会推选、群众自荐相结合的办法,评选出典型性强、群众认可度高的道德模范,让有德者有所得,真正起到道德引领的作用。县委、县政府在每年的道德模范颁奖典礼晚会上,分别给予受到表彰的20名道德模范和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5000元、2000元的物质奖励,引导广大群众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并形成积极向上的美丽乡村精神风貌。

  “移风易俗”带动“村风美”

  “村里有了红白理事会,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婚丧嫁娶按照统一标准操办,谁家有事都不用再搭露天篷布、租灶具了,既省心又省钱。”曲峨镇山庄村村民李世俊说起红白理事会成立前后的巨大反差,连连感慨。

  这些变化,得益于大宁县扎实推进的移风易俗工程。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实施移风易俗工程,引导村民在婚丧嫁娶中摒弃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旧习俗,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树立文明、节俭的婚丧新风。

  “曲峨镇以山庄村为示范,把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创新举措、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对婚丧习俗进行全面改革,既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又帮大伙儿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真正破除了旧俗陋习,改变了村风民风,推进了乡村文明建设的有序开展。”曲峨镇党委书记王锁平说。

  一座座宽敞明亮的农家小院、一条条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一面面寓意深刻的文化墙、一张张引领文明风尚的“善行义举榜”……如今,随着乡村文明建设的全面开展,大宁县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道德素养发生了显著变化,老百姓踊跃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家家户户主动整理居室、打扫街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村民收入稳步提高,乡村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翠微山下、昕水河畔铺展开来,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正内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侯耀强 杨瑛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