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李玉山:八十九岁老人的创作人生

2023-04-11 09:48:1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许多人在耄耋之年早已在家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而今年89岁高龄的李玉山却依旧笔耕不辍。退休后他耐住寂寞、不求名利,几十年如一日不停地著书立说,先后塑造了黄河仙子文化品牌,挖掘出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文化宝藏,让一个又一个优秀大宁文化品牌、三晋传统文化走出大宁、走向全国,演绎了老有所成的精彩晚年生活。

  退而不休 扎根文坛写春秋

  李玉山是土生土长的大宁人,更是当地享誉盛名的老年作家,被誉为“大宁一支笔”“大宁文化一面旗”。虽已望九之年,却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思维敏捷,一脸慈祥的他言谈举止间透露着朴素的文人气息与修养。

  1954年李玉山从隰县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北桑峨村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又先后担任大宁中学校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办副主任兼县委通讯组长、县教委主任、县文联主席。纵观其工作生涯,他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和宣传文化战线,工作再忙也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笔。

  “我想把《大宁文化》《昕水文艺》办好,让它们成为大宁的品牌刊物。”1998年告别忙忙碌碌的工作生涯后,李玉山退而不休,担任大宁县作协主席和大宁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党支部书记等职,挑起了大宁县文艺季刊《昕水文艺》和大宁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刊《大宁文化》的主编重任,继续在文化战线上挥洒余热。

  《大宁文化》和《昕水文艺》均为季刊,每期的组稿、改稿、排版几乎都由李玉山一个人完成,为此他专门自学了电脑打字、编辑排版等知识。两本杂志的来稿质量参差不齐,经常需要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逐字逐句修改校对和设计版面。县里没有像样的印刷企业,每次编排好稿件版面后,他专门跑到临汾去印刷,每出一期杂志都得往返临汾和大宁好多次,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汗水。然而,他做这些都是无偿的,没有一点报酬,经常还倒贴车费和给文友邮寄杂志的费用,而他却乐此不疲。熟悉他的亲朋好友都知道,生活中他一双袜子经常是补了又补,日子过得十分简朴,而对文学事业和文友总是慷慨大方,用真情实意和实际行动推动大宁文化的发展。

  德艺双馨 初心不改勤耕耘

  “红军东征胜利回师路过大宁县,与国民党中央军和阎锡山的晋军打了一场恶战,这一战就在太德乡的堡村崾……”李玉山不仅仅会写书,还会讲红色故事,在堡村崾阻击战纪念碑前,留下了他给学生们义务宣讲红色故事的身影。

  大宁县是一片红色革命热土,李玉山挖掘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资源,帮助县关工委编辑出版了《大宁红色革命故事》,赠送给全县各学校师生人手一册。同时,他和老党员们组成“红色宣讲团”,深入城关小学、太德小学、古乡小学、东关小学、幸福小学、道教小学、甘棠小学、曲峨小学、三多小学、连村小学、大宁二中等学校,或在课堂上,或是在红色革命基地现场宣讲大宁的红色革命故事,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总想着把自己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如果一天不写写东西,总觉得生活中少了些什么。只要自己的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写下去。”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李玉山对写作的痴迷和热爱。

  在李玉山家中的枕边、沙发扶手、电脑桌、茶几、窗台上,随处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书籍,家里的大书柜也装满了书籍。打小他就与书结缘,年轻时曾立志要“读尽天下书”,“读书、教书、写书、出书”,他的一生可以用一个字“书”贯串起来。退休后专注于写作的他更是佳作不断,《情满太行》《情满人间》《情满黄土地》《大宁精典99》《大宁故事》《临汾景观文化大宁古八景》《日月凝眸》《日月流韵》等12部佳作相继问世,部分散文入选《当代10名作家散文今选》和《中国散文大系》,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文学作品奖和省、市“五个一工程”奖,被授予临汾市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今年,李玉山《保持年轻心态 传承红色基因》事迹入选全省“有为三晋老年人”获奖案例。

  笔耕不辍 振兴文化促发展

  退休后的李玉山越来越忙,头衔越来越多,但他最为看重的却是一个不起眼的头衔——大宁唯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仙子传说”的传承人。

  黄河仙子传说历史悠久,起源于宋朝,在山西省大宁县、永和县与陕西省延长县、宜川县一带流传,外界却鲜为人知。为了挖掘抢救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满头银发的李玉山不辞辛苦,一次次深入山西、陕西沿黄河一线的村落以及昕水河芝麻滩、二郎山、人祖山、乾坤湾、曹家河等地,寻找民间关于黄河仙子的传说。在认真调研、实地探访的基础上,他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创作完成了《黄河仙子传奇》,并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在全国发行。该书一经发行,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快黄河仙子的故事被收入《中国农民最喜爱的99个神话故事》,大宁县黄河仙子传说也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大宁县三晋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就制定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工作目标。“一马当先”是以研究黄河仙子文化为龙头;“万马奔腾”是带动全县方方面面文化的繁荣。在李玉山的带领下,大宁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关于黄河仙子文化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出版了《大河古话》《黄河仙子研究》《黄河仙子的传说》等专著,并编撰了黄河仙子的剧本、电视剧,黄河仙子的故事也登上了临汾市广播电视台和山西省广播电视台。

  如今,每年的正月二十二,大宁县一年一度的马斗关黄河仙子庙会如期举行,来自晋陕两省的群众逛集市、品美食、听大戏,烧香祈福,尽情享受着这场民俗文化盛宴。

  生命不息,写作不止!现在,李玉山每天依然要花两三个小时写作,对他而言这已经是一种习惯,“我想着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为家乡大宁作一些贡献,把大宁的文人团结起来,聚集到一起共同打造大宁的文化,让大宁的文化振兴起来!”

  记者 王德政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