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岭上村:窑洞养羊 变废为“宝”

2025-09-19 08:53: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近日,走进大宁县太古镇岭上村,一孔孔砖砌窑洞前,洁白的羊群正悠闲地吃着草料,岭上村养羊户马宝新满脸笑容:“以前这土窑塌了之后就一直闲置着,去年县上投资给箍了砖面,改造成新羊圈,现在里面养着120多只‘黄河滩羊’。我做梦也没想过,这旧窑洞还能‘生金’!”

  马宝新所在的岭上村,共辖5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600余亩,现有73户、179人。近年来,岭上村因地制宜、化“废”为宝,积极引导农民将废弃窑洞改造成圈养场地,专门用于养殖“黄河滩羊”,冬暖夏凉的窑洞不仅为羊群生长繁殖提供了优良环境,节省了大量养殖成本,还有效带动了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这一举措,成为推动“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政府引导——旧窑洞变身“聚宝盆”

  岭上村地处黄河岸边,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水草资源丰富,废弃土窑洞数量多、分布集中,依托这一条件,大宁县委、县政府领导经过充分调研,出台政策、落实资金;太古镇负责具体实施土窑洞养羊的民生工程;岭上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动员村民积极申报,全力推动废弃窑洞改造养羊项目落地生根,确定了18户村民的废旧窑洞用于发展圈舍养羊产业,在新的庭院经济发展中抢得先机。

  2024年,太古镇先后投资619万元为全镇107户村民砖砌土窑洞259孔,并积极申报项目为每户养殖户提供价值上千元的巨菌草种子、黑小麦种子、复合肥与化肥;在完成羊圈修缮加固后,还为每户配备割草机、蓄水桶和太阳能路灯,从场地到设备、从种植到养殖,做好健康养殖全链条保障,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黄河滩羊”圈养产业的积极性。

  典型增效——激活养羊业“一池水”

  “利用土窑洞圈养‘黄河滩羊’,这种模式既节约土地资源、美化村庄环境,更重要的是为农民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岭上村党支部书记王蒲说。

  村民冯文亮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政府给他改造了3孔窑洞,使其变成了标准圈舍,他投入5万余元购买了一批种羊,开始当起“羊倌”,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在废旧土窑洞养羊切实可行,有上级支持,修窑改圈,节省了不少成本,而且窑洞夏凉冬暖,特别适合羊的生长,只要精心管理、科学饲养,当年发展、当年收益、当年致富,真是个好项目。”冯文亮说,村里正在探索对羊肉进行塑封包装,精细销售,并在窑洞民宿经营农家乐推出“黄河滩羊”涮肉,提高羊的附加值,让土窑洞发挥作用,给村民带来“真金白银”。

  精准测算——养殖户增收发“羊”财

  “以前放养山羊,辛辛苦苦干一年,除去各种成本,剩不下太多钱。现在圈养‘黄河滩羊’,7个月左右就能出栏,今年预计能出栏60多只。去年开始圈舍养羊以来,我就多挣了四五万元。”养羊户马瑞富蹲在羊圈前算“增收账”,把圈舍养羊的优势说得明明白白——这些好处,在村民们的“致富账本”上,更是体现得格外明显。

  过去放羊只盯着羊肉卖钱,现在圈舍养的羊不掉膘、长势匀,不仅羊肉出肉率比以前高,羊毛、羊绒也成了“香饽饽”。每斤羊毛比以前多卖十几元钱,羊毛、羊绒产量也增多了,马瑞富今年单靠卖羊毛就比以前多赚了3000余元。以前放羊“靠天吃饭”,水草好时羊长得快些,遇上天旱就掉膘,一年才能出栏;现在圈舍养羊不到一年就能繁殖一次,羊7个月就能达到出栏标准,生长快、上膘快,养殖效益几乎翻了一番。更重要的是省时省力、一举两得:以前放养山羊时得全天跟着羊群跑,一天下来累得直不起腰;圈舍养羊后时间规律,每天定时添草、定期防疫就行,不用再“围着羊群转”,种庄稼和打零工两不误。

  如今,岭上村已有18户村民投身圈舍养羊的新兴产业之中,养羊大户存栏达200多只,全村总存栏量达1000余只,今年预计总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据了解,太古镇在发展圈舍养羊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拓宽销路,解决养羊户的后顾之忧,让村民们发展产业的劲头越来越足。今年新增土窑洞养羊27户,维修改造废旧窑洞57孔,预计到今年年底全镇圈舍养羊达到23000余只,岭上村的土窑洞里,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侯耀强 张丽荣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