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家沟清代民居,也称师家大宅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80余年扩建而成,其主体建筑布局合理、浑然一体、依山附势、雄浑壮观,是中国民居的建筑典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006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师家大宅院整体建筑依山就势,以四合院、二重四合院、三合院、三重四合院为主体,大小31个院落,各院落自下而上、由低往高都有明显的中轴线,分别设正房、客厅、偏房、过厅、书房、绣楼、门房以及仆人、马厩等用房。院落门前以巷道相连,相互之间又巧妙相通、互相联系。整个村落既有水平方向的相互穿插,又有垂直方向的相互渗透,充分体现了丘陵沟壑区依山就势、窑上登楼的建筑特点,同时又融合了平原地区四合院的布局风格。村四周有约1500米长的石条人行道,构成环村行道,环道以外建有酒房、醋房、染房、豆腐房、油房、造纸房、当铺、盐店、药店、学堂、牌楼、祠堂等附属建筑。
师家沟清代民居营造内涵丰富,集砖、石、木雕为一体,大门、垂花门、檐廊、隔扇等雕刻精致。仅窗棂图案就有108种、门额牌匾150多处。“东山气”“南山寿”北海风”敦本堂”“清白家风”等题额,字迹浑厚,刚劲有力,处处体现着中国古代耕读世家的精神理想、家风家教、道德追求和文化品格。
汾西县师家沟清代窑洞民居作为黄土高原窑洞民居的典范,其三面环山的建筑布局和历经两百余年而保存至今的31座形式多样、因地制宜并且融合窑洞营造技艺、风水堪舆学说和“三雕”艺术于一体的多层次院落共同构成了浑然一体的民居建筑群,其建筑文化既有道教、佛教的因子,也闪烁着鲜明的儒家文化光辉,传递着古老的农耕文化区“耕读传家、中庸平和”的精神追求和治世理念。它在山西民居乃至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
近三百年来,以师家沟清代民居等古民居为核心的汾西、霍州、灵石一带较好保存和传承了以空间布局、风水堪舆、木构建筑、三雕技艺、排水设计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古民居营造技艺,并广泛应用于各类古建筑营建、修复工程中。研究、保护、传承、振兴和弘扬古民居营造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据《临汾非遗名录》
责任编辑:张茜
上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