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流蕴苍生

2020-02-26 16:40:0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黄河全长5464公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流经山西省临汾市175公里,数千年来,培育一块热土,哺育一方苍生,孕育华夏文明,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是一段哲思之河。黄河自北而南穿越晋陕大峡谷,于永和段,造化出中华大地上神奇特有的阴阳环抱地貌。传说伏羲在两岸仰观天规,俯察地律,创画八卦,演绎易理,开启文明。揭示天地万物因阴阳交感而生的道理,奠定中国道家哲学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儒、道论述万物变化的重要经典。

  “自强不息”(《周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用浩荡的黄河水流来激励和启示我们民族发奋图强,不舍昼夜,永不停息。这种努力向前、永不松懈的精神,正是千百年来我们民族进步不息和绵延赓续的动力。 “厚德载物”(《周易·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用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的高天厚土来启示我们民族应向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兼收并蓄,包容万物。

  黄河一路的前行中不断地将河中的污秽杂物扬弃,使河水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保持原貌本真。这启示我们民族在发展进步过程中,尤其在文化的吸收上,要去伪存真,吸取精华,苟日新,日日新。

  黄河的终极目标是大海,穿崇山峻岭,历曲折坎坷,矢志不移,奔腾不息,正是黄河的优秀品质。起始虽涓涓细流,一路接溪流纳百川,形成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奔向远方。这是在启示我们民族,在发展道路上,不断排除万难,一往无前,向着实现民族复兴的既定目标奋勇前行。

  这是一段文明之河。黄河文明经久不息,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黄河临汾流域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影响巨大,历久弥新的顽强生命力,光照史册的丰富创造力,源远流长,璀璨夺目。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丁村人就在黄河流域刀耕火种生活繁衍。一万年以前的吉县柿子滩遗址,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和文化的缺环,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代表,反映了旧石器末期分布于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独特的文化。枣园文化距今7000-6400年,是山西目前为止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已开启种植谷物为主的粮食。两岸是5000多年前人文初祖黄帝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黄帝教化人民造农具、播百谷、种果蔬、缝衣裳,开启了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时代,使华夏民族由蛮荒跨入了文明。陶寺遗址距今4000多年,面积280万平方米,已有规模空前的城池、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发掘出最早的文字、最古老的乐器、最早的龙腾图。许多专家学者指出,陶寺遗址是区域性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中心,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中国”。华夏文明发轫于黄河流域临汾一带的主体地位成为共识。

  这是一段历史之河。“河”在古代汉语中专指黄河,在《史记》中称之为“大河”,在西汉时期形成“黄河”称谓,到唐宋时“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近年来,在临汾出土了大量上古时期、商周时期的精美玉器,据考古学家分析,部分玉器就是经河流从黄河上游输送而来。秦汉唐宋以来,直至元明清,临汾黄河段的商贸往来对北方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融合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抵御外患上,临汾黄河段的永和关、马头关、壶口等关隘峡口、要塞通道更是天然的屏障,为维护区域安定、保持社会发展不可或缺,是山西“表里山河”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一段史诗之河。上古时期为治理洪水,拯救苍生,大禹率众首先在孟门开山破石,疏浚改道,治理水患,行踪遍及九州。大禹躬亲劳苦,栉风沐雨,奋斗13载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使洪水归流,造福天下众生。大禹勇于担当,不屈不挠,顺应自然,生民为上,以身为度的精神,数千年来在尧都临汾,在华夏大地广为传颂,成为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象征。

  1936年,在中华民族存亡危急之际,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渡黄河,北上抗日,在山西播下火种,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作曲家冼星海在壶口岸畔,见到汹涌奔腾的黄河水,看到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场景,听到高亢悠扬船工号子的旋律,联想到中华民族大好河山正遭受日本铁蹄的践踏,激情澎湃,热血沸腾,谱写出中华民族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史诗展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斗争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大合唱》基础上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用独特的旋律追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讴歌劳动生活在黄河两岸这块富饶土地上善良、勤劳的人们,以史诗般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让该曲的旋律深入人心,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拼搏奋进。

  这是一段文化之河。黄河孕育出灿烂的文明,临汾荟萃深厚的文化近年来入编全国中小学教材的就有丁村人、晋国青铜器、元代壁画、尧庙五凤楼、丁村民居、壶口瀑布等处。

  传说仓颉在黄河岸边观察到鸟兽的踪迹,产生了灵感,创造了文字。尧时的《击壤歌》,舜时的《南风歌》,先秦时《诗经》里的《唐风》《魏风》均产生于黄河流域的临汾一带。春秋时期,晋立国于临汾的翼城、曲沃一代,对当时的山西乃至全国的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宋代作为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之世,做诗押韵的韵辙《平水韵》最早便诞生于宋金时期的临汾。临汾是中国戏曲的摇篮,元代时全国有两个戏曲中心,一是北京元大都,一是黄河流域的平阳,全国现存元代戏台共有8座,临汾拥有5座,为全国之最。明代时从洪洞向全国十八个省移民18次,迁徙人口60多万,产生了移民文化,形成了今天全球的华人老家。临汾又是宋金时期全国最大的雕版印刷中心,平阳木刻版画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等地齐名。明清时期,临汾的商业文化十分活跃,“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成富”(明·沈思孝),当时全国出现了33处工商业文化大都市,平阳就是其中之一。

  历史上两岸文人墨客不胜枚举。路遥是黄河岸边成长起来的当代著名作家,一部《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的矛盾纠葛,传递出一个在时代前进洪流中,每个人应努力拼搏的精神主题。作品呈现出现实主义的各种特征,给人们提供了向上向善的精神价值,这种价值的内核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价值高度契合。

  这是一段一统之河。“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汉书》)。黄河从巴颜喀拉山一路奔来,接洮、汾、渭等10多条径流,经山地、平川、丘陵、峡谷,壮起浩渺之势,行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过雄浑的黄土高原,到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涉藏、回、蒙、汉等民族一亿多人口,是流域各民族共同的命脉和母亲河,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结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渊源。上古时期,大禹为了治理黄河,组织协调流域内众生进行统一治理,由此对各民族初步形成了国家大一统必要的认同感,为后世秦汉一统天下,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结构奠定了治国理念和国家体制,为后世治国理政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方法论。

  这是一段商贸之河。位于壶口瀑布东岸的龙王辿是黄河上的重要古渡口。目前残存着上百孔石窑洞,依稀可辨的三条古大街。历史上上游所有船只须从这里上岸,通过佣夫卸货,旱地行船,绕过壶口瀑布,方能进入下游继续航行。据史料记载,远在明代起就形成了繁华的商业集镇,鼎盛时店铺林立,有商号63家,窑洞500多孔,一天能停泊船只1000多条,千帆横陈,桅杆如林,熙来攘往,其繁华程度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才逐渐衰退,历时400余年。

  这是一段生命之河。黄河从源头开始,弯弯曲曲,一路向前,为人类提供了良田沃土,膏壤桑田,为流域内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滋养了绿色农耕文化,开启了红色文化。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立足黄河西岸的延安,从此在陕北不断发展壮大。是黄河水养育了民族几十万英雄儿女开赴敌后战场,接连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黄河在革命历史上是生命之河,发展壮大之河。

  当下临汾沿黄的永和、大宁、吉县、乡宁等地,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重点建设了一批提黄灌溉工程,灌溉面积数万亩,促进了经济发展,助力了农民脱贫致富。使黄河沿岸动植物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促使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

  这是一段飞跃之河。5000多公里的黄河,河水浩荡,波浪千层,千百年来谁曾有飞跃黄河的胆量和气魄?上世纪末,曾在黄河东岸的吉县举办过两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飞黄活动”,把壶口推向了世界。

  1997年6月1日,为香港回归向祖国献礼,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以在空中停留1.58秒的速度,在空中划下一道优美的弧线,在壶口上空飞跃母亲河。黄河两岸10万多人,央视1、4、8套和凤凰卫视中文台现场直播,使全世界96个国家和地区,近30亿人通过电视目睹了这一惊世之举。

  1999年6月20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吉县土生土长的山里娃朱朝辉驾驶摩托车,成功飞越母亲河上的壶口瀑布,成为驾驶摩托车飞跃黄河的第一人,这是继柯受良飞黄之后人类又一次飞跃黄河。

  这是一段精神之河。河流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滥觞。黄河——母亲河,千百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蕴育出不同的民族精神,使我们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延续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沿岸培育出了以审时度势,依靠群众,不怕牺牲为主要内容的东征精神。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以团结一致,不屈不挠,同仇敌忾,追求民族独立解放的抗战精神。这些精神使我们的民族从近代满目疮痍积贫积弱中站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民族继续发扬这些精神,特别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了具有自己工业体系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继续发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开启了改革开放。

  黄河以其不惧艰险,奋勇向前,砥砺前行的英雄气概;以其博大雄沉,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优秀品质,哺育了沿岸的延安、梁家河村及临汾、东征村等城市和乡村,涵育了我们民族发展壮大,继往开来,培育出新时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勇争先的精神。这些精神正鼓励和鞭策着两岸的人民群众在一方热土上像黄河一样连接着过去,吸收着外来,奔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正创新,加强生态文明保护,呵护母亲河,热爱母亲河,使母亲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滋润我们这一方热土,哺育这一方文化,以新的精神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弘扬传承,各领风骚,创造民族的辉煌。

  文/乔建仲

  图/刘贵明 赵利

  校对 贾晓华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临汾:精美的剪纸

 

下一篇: 后稷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