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自谓是将往昔传述于后,而非凭空创作;其情怀,则是以真诚的心态,搜集、整理与弘扬传统。司马迁曰:“述往事,思来者。”亦此意也。自古及今,这种述往思来的悠久传统,催生着一代代的优秀著作,传承斯文。
卫洪平先生的《张瑞玑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便是这样一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往事,思来者”的佳作。
其所述者,乃民国奇人张瑞玑,一位值得“述”的民国奇人,足以动无数为政、为学、为文的“来者”之“思”。
张瑞玑,山西赵城(今属洪洞)人,近代重要的民主革命家、杰出学者和诗人,也是重要的书画家和藏书家。其一生传奇事业,《年谱》已详细记述,兹不赘述。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师道刚先生的评价,可谓确论:“综观先生一生大节,荦荦可数者,曰反清,曰抗袁,曰抵制军阀。此三事又可以‘革命爱国’四字概括之。”
然而,这样一位“革命爱国”的杰出先贤,近百年来几乎湮没于历史的岁月。直至1998年《张瑞玑诗文集》出版,其名才渐为世所知,被誉为“二十世纪山右第一大诗人”,有一代诗史的质量与意义。
而今《年谱》的出版,对张瑞玑一生事迹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述,张瑞玑这位“民国巨子”的历史形象,得以真实而立体地呈现,从中更可感受“瑞玑先生革命爱国之精神不朽矣!”(师道刚语)
《年谱》的作者卫洪平先生,与张瑞玑同乡。卫洪平先生长达20余年对张瑞玑的关注,不仅是对乡邦先贤的敬意,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拳拳情怀。张瑞玑有诗云:“十年客梦风帆影,一榻诗魂水月天。”20余年来,卫洪平先生坚持不懈,通过寻找、辨析张瑞玑无数“风帆影”般的零碎资料,不断还原其“水月天”般的广阔人生、磊落情怀。
从1997年在《文汇读书周报》发表长文《张瑞玑其人》开始,迄今为止,卫洪平先生对张瑞玑的研究,成绩斐然。当年《张瑞玑诗文集》的出版,便由他促成。如今,此书已一册难求,为士林所珍。去年3月,卫洪平先生考证出张瑞玑为甲辰本《红楼梦》收藏者,轰动红学界,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沈治钧先生撰文称“宛若一声春雷”。可以说,卫洪平先生对张瑞玑研究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
所有的远行,都以“聚粮”为前提。庄子曰:“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卫洪平先生为《年谱》而“聚粮”,已20余年。他访故老,搜轶闻,孜孜矻矻,爬罗剔抉,上下100余年,对浩繁的资料分析梳理,集腋成裘。其所引资料,无论文字图片,大部分是从当时的各种报纸、杂志、档案、信函、日记、笔记、方志、谱牒、碑传、文集等第一手资料,包括一些未刊手稿孤本中,以大海捞针般的耐心和细心,不断搜索,最终熔铸一炉,纲举而目张,事核而文洁。张瑞玑这位“民国巨子”的历史贡献、风骨才情得以完整清晰地大显于世。
中国历史,向来有纪传编年二体。年谱这一形式,便结合了纪传与编年二体之长。清代孙诒让曰:“编年之例,通于纪传,年经月纬,始末昭焯,此唐以前家史所未有也。盖名贤魁士一生从事于学问,论撰之间,其道德文章既与年俱进,而生平遭际之隆污夷险,又各随所遇而不同,非有谱以精考其年,无由得其翔实。”张瑞玑身后,不是没有种种无中生有、以讹传讹之说。经《年谱》一番“精考其年”,张瑞玑一生的“始末昭焯”得以完整体现,世人从此“得其翔实”,则种种虚妄之说,自然烟消云散矣。昔年张瑞玑挽胡景翼诗云:“箧中我有英雄传,夜雨孤灯意怅然。”今评此《年谱》,不妨改其诗为:“箧中我有英雄传,始末昭焯气宛然。”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曰:“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若对谱主生平的搜集与记述属于“才”与“学”,那么,《年谱》中大量按语与评论,便属于“识”了。卫洪平先生在对前贤心怀敬意的同时,坚持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拔高,每下一论断,皆言之有据,公允平实。读者在阅读之时,不是为作者所影响,而是受事实之引导,这正是“述而不作”的可贵之处!
笔者也曾留心张瑞玑的资料,读这部《年谱》,始骇其宏富详赡,继叹其缜密严谨。此书宛如一棵大树,不惟全身一气贯注,条理畅达,而且自然伸展出许多枝枝叶叶,涉及晚清、民国诸多重大人物和事件。宏大清晰的大系统内,蕴含许多很有意义的小专题。这些小专题,又如缀满树身的花朵与果实,有心者采而植之,又可生长出新的大树。可以说,《年谱》是一部纵切面很深很广、很精很准的民国史。此书不仅是张瑞玑研究领域的拓荒之作,也是民国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年谱》这一优秀学术著作的问世,不仅是一位三晋先贤在后世的訇然回响,更响应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勃勃复兴的时代洪音。(卫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