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红色古刹 乌龙洞庙

2022-12-05 10:13: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浮山县背倚太岳山,面向汾河谷地,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是八路军和解放军稳固的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著贡献。寨圪塔乡山交行政村李凹庄自然村的古老庙宇——乌龙洞庙,就是人民军队的一个牢靠坚固的后方根据地。

  悠久的历史记载

  浮山县寨圪塔乡山交行政村李凹庄自然村境内有三座险峻威武的山峰拔地而起。南峰海拔1335.5米,俗称裴沟山顶;东峰海拔1250.3米,俗称禁山顶;西峰海拔1338.8米,俗称松山顶。三座山峰林木茂盛葱茏,奇花异草遍地,怪石林立,洞穴密布。春天鲜花开放,粉蝶飞舞;夏天草木繁盛,清凉世界;秋天野果飘香,鸟雀欢唱;冬天大雪覆盖,松柏挺立。实乃深山奇珍,人间仙境。此三座山峰成品字形坐落在群山之中,环抱着一座古老庙宇——乌龙洞庙。

  据庙中正殿大梁上文字记载:乌龙洞庙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8月23日。当时,神宗皇帝朱翊钧为了摆脱旱灾,诏令全国各地建盖四海龙王庙,以求得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乌龙洞庙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建成的。

  乌龙洞庙的建设与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年代。从明万历六年(1578年)开工建设到明万历九年(1581年)八月二十三日建成开光投入使用,到清雍正十年(1732年)立乌龙神碑,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乌龙庙记石碑及创建戏楼石碑,光绪五年(1879年)修西楼石碑,民国五年(1917年)重修戏台石碑,民国十二年(1923年)创建庙拜殿并厨房碑记。前后经明代、清代、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创建、扩建,形成了今天有文字记载的乌龙洞庙的规模。

  三个朝代建、扩、修活动,有乌龙大殿、娘娘大殿、药王大殿、财神大殿、牛马王大殿五个大殿。在乌龙洞庙均突出了一个五字,东西南北一层均五孔石窑洞,南北戏楼均五间,五龙柱、五龙盘梯、五孔土窑洞、五棵松、五棵梨树、五棵槐树,西、北、南条石台阶均五步台阶。因此,人们又把乌龙洞庙叫作五龙洞庙。

  神奇的庙宇建筑

  乌龙洞庙依山势坐西朝东,分为上院、中院、下院、僧人院四个部分。

  上院为四合院,内含十七孔石窑和两个门洞,建筑物包括乌龙殿、娘娘殿、药王殿、牛马王殿、财神殿、朝拜殿。兼西看楼(下有五孔石窑),东有二层看楼(下有三孔门洞),北有二层戏楼(下有五孔石窑),南有二层戏楼(下有五孔石窑)。上院内,有送子梨树,娘娘槐树和五棵龙盘松树。拜殿内有0.6米粗,高6米的盘龙柱,据说设有暗道机关,人若不小心踩上暗道机关,五条盘龙会扑面而来。

  中院为综合院,内有神龙洞石窑,求雨神台石窑,石碑林,五龙壁画、龙盘梯、凉亭、山神殿,院中有三门,进庙正门。

  下院为三合院,下院南门内地势开阔平坦,利于商人设置山货、干货,货郎商人买卖交易市场及各种特色小吃摊位。中院门和下院河滩边地,既有宽敞的空地,又有成荫的树木,自然成了大牲畜交易市场。

  僧人院位于最下边,系庙宇管理僧众生活区。据碑文记载,1732年后,庙中僧人逐步多起来,加上外地僧人来乌龙洞庙传经送宝,本庙内住不下外来僧人,由本地十一社和庙中僧人郝灵泰及大师兄张万通,带领庙中众僧人和十一社工匠,在庙北150米处土墙外开挖了南北30米,东西15米,450平方米,0.67亩地。修建宽3米,深6米,三孔半土窑洞,共63平方米。两孔供僧人住,半孔土窑洞为僧人灶房。至此,乌龙洞庙就多了一个僧人院。

  乌龙洞庙建筑物用料,多为就地取材,石料为多,也有少量木料。一层为石头料、二层为砖木料。两院内还有:石头柱、石牛、石羊、石马、石香炉、石头莲花座、石槽、石头条桌、石头凳、条石台阶,有石龟、石狮、石猴等动物。庙后墙上绘有梅花、菊花、莲花、仙桃与各种鸟画,典雅美观。此种结构材料最大的长处就是防火而牢固安全。

  血染的红色故事

  乌龙洞庙地处深山峡谷,物产丰富,山高林密,交通闭塞,地处隐蔽,远离浮山县城,成为抗日军民良好的后方基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这里曾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对敌斗争的故事,至今还被当地群众深情传诵。

  一、抗日军队的野战医院

  1938年1月,刚刚转移到乌龙洞庙一带的抗日决死队三纵队,遭到日军飞机轰炸,20多名指战员死伤。时任石口村和乌龙洞庙十一社社首的乔胜虎出面和决死三纵队陈队长商议救治伤员办法。在乔胜虎的建议下,伤员被村民们抬到乌龙洞庙下院五孔窑洞医治。决死队的大部队则住在乌龙洞庙的上院和中院,白天出去训练、打仗,晚上就住在乌龙洞庙。

  从1938年1月到1942年10月,乌龙洞庙下院作为决死三纵队的野战医院达5年之久,抢救和治愈很多伤病员和当地群众。医院医疗设备和医术比起当时的地方医院要强得多,堪称浮山县第一。

  1938年8月15日,浮山县抗日自卫剧团奉命赴临汾大阳镇西南一村庄劳军演出,村头有座庙内戏台,当时庙院内挤满了部队与群众观看自卫剧团的演出节目。在表演中扮演日本兵的演员李云斗不慎枪走火,子弹穿过扮演中国兵的演员柴齐兴大腿中部,血流不止。由于自卫剧团无医生和卫生员,只好用棉花和白布草草包扎,立即由剧团演员轮流抬上去浮山县城诊治。回到浮山城天已黑,由于伤员流血过多已经昏迷多时,新建浮山医院各方面条件有限,在该院的建议下,伤员被紧急送往岭东山交决死三纵队医院救治。经抢救,伤员脱离生命危险。太岳区每一次反扫荡以后都有伤病员送到这里诊治疗伤,最多的时候,李凹庄村附近几个山村都有伤员居住。

  决死三纵队医院也接治本山区硬伤病人。医院长期征用陈家沟村毛驴和村民,为决死三纵队医院磨面、碾米、做饭。如本村梁金庙、朱河山、郝玉泰三人的妻子轮换拉着毛驴到乌龙洞庙磨面、碾米、做饭,保证医院正常运转。很多八路军和决死队的伤病员在这里经过精心治疗,伤愈归队,重返抗日战场。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有老干部旧地重游,缅怀在乌龙洞庙野战医院度过的难忘岁月。

  二、朱德总司令亲自宣传抗日

  自1938年2月,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总部在山交村指挥全省抗战,同时宣传抗日政策,动员组织群众抗日。当他得知山西新军决死队三纵队遭日军飞机轰炸死伤二十余名官兵的消息,亲自到距山交村十多里地的李凹庄村,慰问决死三纵队官兵,又到乌龙洞庙看望被日军飞机炸伤的官兵。朱德在庙内朝拜殿向决死三纵队所有人员讲话说,部队要树立长期抗战思想,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提高战斗力,开展以山地为主的敌后游击战争,使决死三纵队广大指战员深受教育。后不久,朱德和副总参谋长左权、决死三纵队的陈队长,由山交村的李全智带路到观音庙一带的山庄窝铺访贫问苦,促膝谈心。朱德在座谈会上说:“乡亲们好!八路军来是要到敌后去打日本鬼子,建立根据地。我也深知在场的人有许多佃户受剥削和压迫,我向乡亲们宣讲一下我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要减租、减息、实行合理负担的政策,改善劳苦大众的生活。八路军上前线打日本鬼子,乡亲们在后方好好生产,我们军民合作,坚决抗战到底。”自此,观音庙山区各村的老百姓掀起了抗战热潮,男人开荒种地,女人纺花织布,他们把亲手种的粮食与蔬菜,连夜赶制的军衣军鞋源源不断地送给前方抗日救亡的将士们。(未完待续)

郝永贵


     

责任编辑:畅任杰

上一篇: 浮山:70年前的抗美援朝奖状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