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是中国最古老的王都所在地,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分布面积约300万平方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1978年开始发掘,30年来,陆续发现了城墙、宫殿、王陵、观象祭祀区和独立的仓储区,证明了这里曾经是一座功能要素齐全的都城。在山西·临汾帝尧古都文化旅游节开幕前夕,记者走访了陶寺遗址,感受了一番帝尧时代古都的文化气息。
“一会儿到了陶寺遗址,你一定有不一样的感觉……”在去往陶寺遗址的途中,襄汾县新闻中心主任张建华一直向记者讲述陶寺遗址发掘的重大意义。在大约走了7公里的路程后,张建华指着眼前的一片麦田说:这就是陶寺遗址。
从狭缝里穿越的光芒面对眼前的沟壑、树木、杂草和麦田,想想心目中中国最古老的王都所在地,记者的心房渐渐黯淡下来。然而,当记者看到一组红砖建筑时,心中的火苗又重新燃烧了起来。
一旁的襄汾县文物旅游局局长段吉泽解释说:“这就是原址复制的古观象台,这座观象台发掘于2003年―2005年,位于陶寺中期大城东南的中期小城祭祀区内。”记者看到,观象台是由13根柱子、12道观测缝和1个观测点组成。观测者身子直立于观测点核心圆上,透过某个高耸的石柱间缝,观测早上日切于崇山山巅时是否在缝正中,如果日切在缝正中,则是陶寺历法中某一特定日子。
12道缝中,1号缝没有观测日出功能,7号缝居中,为春分、秋分观测缝,2号缝为冬至观测缝,12号缝为夏至观测缝。
了解完观象台的功能后,段吉泽又告诉记者:陶寺观象台的发现,是迄今考古发现世界最早的观象台遗址。这个发现,也证明了4100年前陶寺人已经能够根据地平历太阳观测,制定出了一个太阳年20个节令的历法,代表着当时天文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今天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直接源头。
那13根石柱,就像13根矗立于中华大地的文明坐标,只要站在适当的位置,就能从那些柱子的缝隙中得到智慧的光芒。
帝尧邦国的“国徽”走进展厅内,一座沙盘向人们呈现出了陶寺遗址的全景,沙盘中用城墙围起来的地方就是陶寺的王都所在。根据讲解员刘甜的讲解,这座城的总面积是280万平方米,陶寺王国的人民,不论是国王还是下层贵族、平民都生活在这座城堡之内。
然而,更让记者眼前一亮的是摆放在展厅中央的一件彩绘蟠龙纹陶盘。刘甜向记者解说到:在陶寺早期的5座大墓中,各出土了1件彩绘蟠龙纹陶盘,其质地为泥质褐陶,着褐色陶衣,盘壁斜收成平底,外壁饰隐浅绳纹,以红彩或红、白彩绘出蟠龙图案。
记者看到,龙盘中的龙蜷曲在盘中,龙头靠近盘子的边缘,龙尾盘踞在盘子中间。方形头,张着大口,露出上下两排牙齿,口中吐出长长的信子,身体像蛇一样细而长,有鳞片。张建华介绍,根据目前已经公布的考古资料,我国早在8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龙的雏形,之后又有距今6400年的龙形蚌塑和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玉龙,但是这些龙一般被认为是天象或者单纯的祭祀用品。而陶寺遗址发现的龙盘仅存在于几座甲种大墓,这足以说明在陶寺文化早期,龙已经同帝王联系到了一起,成为王权的象征,成为陶寺王国的“国徽”。
铿锵典雅的鼓乐在襄汾县尤其是陶寺一带,一个人从出生到终老,一生都在鼓乐中行走。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每个重大事件,都与鼓乐联系在一起。经过数千年的黄土浸润,鼓乐文化已经深深地影响着这里的老百姓。
在刚进展厅的左手边,一个造型奇特的鼓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经过了解,记者得知这种鼓名为鼍鼓,鼓腔呈竖立筒状,以树干挖制而成,鼓腔上口部是用鳄鱼皮蒙住的,外壁通体施彩绘。1980年,陶寺遗址的大墓中发现了鼍鼓8件、土鼓6件,距今已有4300年―4500年历史,同时还出土了特罄、陶铃等乐器。
段吉泽告诉记者:这些发现,意义非常重大。在我国虽然已经有多处遗址中出土过乐器,但无论就乐器的数量、种类、规格来看,陶寺的都堪称罕见。其中出土的鼍鼓和特罄都是迄今所知同类乐器中最早的,是鼍鼓及鼍鼓与特罄配组的历史从殷商上溯1000多年;陶寺出土的铜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金属乐器。这些乐器的出土,对于揭示4000多年前的音乐发展水平,认识音乐与祭祀、埋葬习俗的关系,探索礼乐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对象。
为了迎接“山西?临汾帝尧古都文化旅游节”的到来,连日来,襄汾县一直在紧张的筹备中。在展厅外面,几位工人师傅正在制作展台,段吉泽介绍到:“考虑这次活动的意义,我们特意加固了展区,增加展台和展品,同时对路面进行了修补,重新加固了城墙遗址剖面。另外,在开幕式当日9:00――17:00,为游客提供免费的观光电瓶车及解说,让更多的人更加全面地了解陶寺文化。”
责任编辑:王伟
上一篇: 帝尧古都文化旅游节锣鼓比赛预热
下一篇: 临汾帝尧古都文化旅游节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