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正帆起好远航

2015-04-22 18:18:48 来源:

     通讯员侯建兵

    近年来, 汾西县把文化旅游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坚持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端发展的路径,以精雕细琢的定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让全县文化旅游事业在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推进文化形象塑造,挖掘旅游文化内涵。该县充分发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遗址――师家沟清代民居的品牌优势,深挖古村民俗文化、影视文化,做大做响民俗旅游产品。该县不断加大对旅游品牌和整体形象的宣传力度,在大运高速公路制作悬挂了“神奇师家沟,魅力新汾西”大型广告牌。中国油画院将此作为写生基地,山西影视集团在此考察拟列为影视基地。2011年,由冯小刚执导的《一九四二》在此取景拍摄,去年,由汾西作家孟黎明创作的《古刹枪声》,改编成电影《谍莲花》,由朱时茂制片,陈佩斯、潘阳等主演,在该县全程拍摄,目前已在全国上映,成为让外界了解汾西的一个窗口。
    在此基础上,该县高度重视品牌文化保护工作,2014年投入1180万元,对师家沟清代民居和姑射山真武祠进行了抢救性修缮,聘请专家团队进行了整体形象设计和营销计划,全力打造以师家沟清代民居、县城西大街鼓楼、姑射山真武祠“三点一线”的“汾西一日游”,带动商贸供销、物流配送、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发展。
    传承革命历史,弘扬红色文化。汾西县是革命老区,2011年,以吕梁地区为背景的电视剧《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在央视热播期间,该县专门组织党政领导干部对汾西抗日游击支队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进行了学习讨论,回顾了汾西的红色文化和斗争历史,并积极进行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系列宣传活动,联系省、市电视台进行重播,开展了专题演讲、座谈会、革命传统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发展信心,凝聚发展力量。随后,该县又全面实施完成了对竹镇刘家庄二十闾地下党革命旧址陈展工作,把革命工作者的奋斗历史进行了生动再现,并命名为汾西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全县的法治文化、廉政文化、红色文化得到同步推进和发展。
    弘扬汾西精神,以文化创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013年,该县在广泛征集、提炼、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坚韧、包容、务实、图强”的汾西精神。围绕这一精神,他们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投资2387万元建设完成阳光公共体育场及青少年活动中心。定期组织书法家协会、作家协会及广大文艺爱好者深入重点工程及乡镇农村进行采风,创作了大量反映汾西发展变化的文艺作品。快板剧《奋飞吧,煤气化》、眉户表演唱《老两口赶集》入选全市小戏、曲艺《征集汇编》。“威风锣鼓”项目被文化部公示为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汾西民间剪纸有限公司创作剪纸艺术作品600余幅,年运营收入达30多万元。民办汾西县鼓乐艺术团应邀赴省内外各大中城市演出200多场次,年运营收入80余万元。县蒲剧团组织演出300余场,年运营收入达120多万元,为建设和谐、富强、美丽新汾西提供了坚强的文化条件。
    打造品牌农业,丰富农业文化产品。该县按照“特色农业、多元发展”的思路,大力扶持发展品牌农业,不断丰富特色农产品的文化内涵。该县的苦荞系列产品、核桃系列产品已成为农业文化的代表。张泉金银花生产线已扩建到15吨,目前已投产达效。麒麟农产品有限公司已在省城设立办事机构,推销特色小杂粮和特色肉产品,以名优产品、品牌服务等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为农产品走出去搭桥铺路,叫响“绿色、健康、时尚”品牌,为宣传汾西、推介汾西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