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淌过的日子,总有感动激起你心中的涟漪;行色匆匆的人生,总有让你眼前一亮的风景—— —
诸葛清嘉,一个儒雅奇逸而又响亮的名字。仿佛在一夜之间就爆响了众多媒体,走红了互联网。《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官方微博网络平台,大量转发他的作品。《京华时报》《央视新闻》《新闻晨报》《山西日报》等三十多家媒体对他和他的作品进行了密集报道。诸葛清嘉的微博点击量呈几何级数迅速攀升,众多网友以“震撼”、“膜拜”、“逆天”、“牛人”等超级誉词赞美他和他的作品。
这一切,都源于他的画——他的单色圆珠笔画,他那极具魅力、撼人心魄的蓝色梦幻。
一
诸葛清嘉,有人说是陕西人,有人说是山东人,这些都是误传。他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山西浮山县人。诸葛清嘉是他的笔名,他的真实姓名叫刘凯。
九零后的刘凯其实就一大男孩,父母都是农民,上溯三代也没有所谓的文化人,只有爷爷在县政府当过门房,老人家忠诚可靠,颇有人缘,算是“衙门里”人。
在一般人看来,凡有成就的人,或是“门里出身,自会三分”,或是“树大根深,借势腾云”,或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刘凯跟这些都对不上号。
刘凯从小就是一个性格沉静的孩子,正如他对自己的爱好和性格的定位:画画,只是喜欢沉默。上中学时,刘凯爱读金庸和古龙,读的如痴如醉,满脑子的刀光剑影、侠士飞仙。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阅读面逐渐拓宽,慢慢地兴趣就集中在了传统的文学作品,尤其爱读宋词,宋词中偏爱柳永。他的笔名“诸葛清嘉”就寓意以其中,“诸葛”乃出生之地,“清嘉”就取自柳永的《望海潮》“重湖叠巘清嘉”的“清嘉”二字。这不仅透露出他胸有丘壑、气象万千的胸襟,也折射出他心中的阳刚之气和蓬勃向上的美好愿望。他还有一个笔名——诸葛文刀,取自邹韬奋“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的诗意。当然,文刀,也是他的姓氏,刘字的拆字,这也暗含了他对文笔如刀、文武皆修的追求。绘画方面,在自学的基础上,他又通读了大量与绘画艺术有关的书籍。如果说,刘凯的圆珠笔画,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那么,除了勤奋,支撑他成功的三要素就是文学、历史和艺术的学养。
二
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艺术,有了毛笔就有了中国画,有了钢笔就有了钢笔画,自然,有了圆珠笔,也就有了圆珠笔画。比起它的“前辈”钢笔画,圆珠笔画还处于襁褓中的婴儿期。但是,它一问世便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得天独厚的艺术魅力。
刘凯与圆珠笔画结缘,源于一件小事。高中的一天,老师在台上讲得滔滔不绝,他在课桌上用圆珠笔画得津津有味。旁边的同学小声说,还没见过用圆珠笔画画的呢,你要能画出名堂,我就当着全班的同学给你磕头,拜你为师。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话,点燃了他激情的迸发。他只憋了一口气,圆珠笔怎么了,既然有钢笔画、铅笔画,那么圆珠笔也可以画画。他找了一幅山水画作,用圆珠笔仔细临摹起来。整整画了四节课,完成了他平生第一幅作品,他冠之以“万水千山”。画作在全班引起了轰动,继而在全校引起了轰动。班主任在赞叹之余让他把画贴在全校最醒目的地方,以满足全校师生的观瞻。从那时候起,刘凯就决心要把圆珠笔画进行到底。
高中毕业时,刘凯并没有上美术院校,这有他不愿说出来的原因。放眼全国各大艺术院校,还没有他钟情的圆珠笔画的专业。再一个,如果上艺术院校,势必从最基础的学科理论学起,几年之后可能会因为说不清的原因,冲淡、转移以致放弃他对圆珠笔画的酷爱。还有一个原因,刘凯的家境虽然比较殷实,但他不忍心用父母“土里刨食”的积攒去押赌自己的命运,去抹亮自己的人生。那样,会让他不安心、不开心。
刘凯下决心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正如画坛巨擘徐悲鸿先生执着的信条,“独特偏见,一意孤行”,不为时风所蔽,不为物欲所困,我行我素。这条路也许是荆棘丛生的小路,困在其中,难觅大道;也许是风景秀美的蹊径,攀援而上,终将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就这样,20岁的刘凯在诸葛山村开始了他的自我磨砺和潜心修炼的过程。
三
从2011年开始,刘凯就开启了他全新的生活节律。除了吃饭睡觉,除了农忙时帮父母干农活,刘凯的全部生活由三块组成,即读书、画画(临摹、速写、创作)上网。三块内容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有时候书读的多一些,有时候画画占用了大部分时间,相比较,上网的时间短一些。实际上,三部曲的终极目标都体现在绘画创作上。平时的日子里,刘凯作了大量的临摹、素描和速写练习,这是一项基本功,但凡在绘画上造诣较高的艺术家,都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底。比如速写,眼睛就是照相机,眨眼之间就要把物象印在脑子里,而且要不差分毫的描摹出来,这需要成年累月不间断的积累和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有一个“一万小时”的说法,意思是一个人要在某个技艺方面获得成功,至少需要一万个小时的反复锻炼。如果按每天八小时累计叠加,大约需三、四年的时间。三、四年,除了吃饭睡觉只做一件事,这样的成功者,也许只有万分之一。
但刘凯做到了。有人问刘凯,你这样累不累,烦不烦呀?刘凯回答说,画画对我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一种需要,一种无法替代的需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当然也累,但,累并快乐着。
圆珠笔画不同于其他画种,更不同于国画的泼墨山水,一挥而就。圆珠笔画线条纤细,点画密集,比例精到,透视准确,这是一般的创作和要求。一幅画的创作,少则需用三、五天,多则十来天,要求一气呵成。如停下来,中间可能“断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刘凯的单色圆珠笔画《清清谐趣》,有效工作时间达120小时,仅这一幅画就耗去了他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之后,他有着如释重负的欣慰感和无与伦比的成就感。从画作中,他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而这种自我感觉和好评如潮的评论,又成为他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一般的圆珠笔画以人物、花鸟、山水、动物为主题,刘凯与众不同的是多以古建筑为主题而兼善其他。他的画作笔法细腻,层次感强,以形写神,以象取意,形象逼真,气韵生动。透过画面,充满了对天地、人生、艺术、科学、宗教的追问与求索,饱含着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千古绝唱》映入眼帘的是,穹顶之下乱云飞,巍峨挺立幽州台,使人深切感觉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沧桑意蕴。一幅《静》,看到的是温馨和从容,明媚与闲适以及厚重的历史在一瞬间的定格。《蟠龙壁》和《太和门铜狮》,令人惊艳的是时空的磨砺和金属的质感以及画面背后诡谲的历史云烟。《家书》在突出读信妇人的画面中,编队飞行的飞机,出征的将士,远处的村落,墙上的照片,整体氛围的渲染,让人感受到的是战争和人的命运,看到的是关山万里远,征人赴戎机,战火纷飞时,家书抵万金的心绪和感动。
刘凯的文字也颇具魅力,他的每一幅画都有一个立意,每一个立意都有一个诗情画意的标题。他的钢笔画《嗅》,这样诠释:“村落比之于城市总要宜人一些,自然一些,草木可嗅,阳光可嗅,老砖旧瓦可嗅,木窗石板可嗅,故名。”
在获得了广泛的赞美和热捧时,刘凯在微博中这样写道:“近来因为某些突出的幸运,之前平淡慵懒的日子忽然间就飞奔起来,完全出乎意料,这种忙碌的精神状态几乎达到让人焦虑的程度。当然,窃喜是要有的,人之常情,只是依然要说很幸运。字里行间,可见他驾驭文字的功力,也可以看到他对生活、创作,以及外界感应的心态。”
从2012年开始,刘凯陆续在网上发布了他的画作,以时间排序来看,能够感受到他不断进步,不断追求,画作愈来愈表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至2014年后半年这一阶段,他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创作单色圆珠笔画的同时,刘凯也尝试多色圆珠笔画、钢笔画和铅笔画的创作,且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他只有一个信念,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白走一遭。蓝色梦幻,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他知道,要把自己全部生命放在一个聚集点上燃烧,才能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华。 通讯员 张奇志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浮山百余名大学生村干部集中“充电”
下一篇: 浮山“四项建设”点亮卫生惠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