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米’爸妈,我们好想你们!”“不管有啥事,尽管联系我们!”“你们的‘米’爸妈一直都在!”……近日,在浮山县米家垣小学开展的暑期家访活动中,老师们与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一瞥一笑间流露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和谐氛围。
米家垣寄宿制小学是浮山县米家垣乡唯一一所学校,1974年创办,全校有6名学生10位教师。平时老师和学生相处很融洽,亲切地叫他们“米”爸妈。今年暑假,该校校长乔祯带领老师开展了“有温度的家访”活动,架起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连心桥,将爱洒向学生和家长心间。
“我们来解决”
10岁的高子杰家境贫困,由奶奶抚养长大。班主任张青翔对他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一直放心不下,第一站就带着老师们来到他的家,见到了现代版“孟母三迁”的孩子奶奶。
高子杰一家四口人,父母身体不好,原本住在较远的遆家垣村,距离该校40里路,上下学很不方便。为了让孩子上学,奶奶做出了艰难的搬家决定,抛弃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租住到学校对面的两间小屋里。
家访老师进门时,高子杰正在帮奶奶打扫院子。大大的扫帚比他的个头儿都高,他斜着扫帚,鼓圆了劲儿、憋红了脸,使劲地扫着……家访老师看到这一幕,欣慰地笑了。
“老师,快请进!家里还没收拾好,真不好意思!”奶奶听到老师们的声音,立刻放下手里的活儿,一边热情把老师迎进家里,一边羞涩地说。
“没事,我们今天主要是来看看你们。最近家里或者学习上有啥困难?我们来解决……”校长乔祯亲切地说。
“为了孩子上学,我啥苦都能受了。只是我不懂文化,希望老师对他像父母亲一样严加教育,在学习上多些辅导。”高子杰奶奶恳切地说。家访老师们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并表示一定得照顾好这个既懂事又用功的孩子……
“我们会帮你们”
李明阳和李明豪是在该校就读的一对亲兄弟。8月15日,老师们驱车将近一个小时到达他们的家——南疙瘩村。
在兄弟俩的家,父亲讲述了家庭情况,“我妈常年瘫痪在床,媳妇平时照顾我妈。我是家里仅有的劳动力,但因我的脊椎曾经骨折过,不能干重活,靠微薄的养殖收入负担着全家五口人的生活重担。”
此时,老师们注意到,在简陋的屋里,放着几件老套的家具,墙皮也有些脱落,虽然简陋却收拾得井井有条。联想到兄弟俩在学校里的刻苦用功和勤俭节约,老师们受到了深深地触动。
“这是咱们学校和县里的爱·公益组织送给你们的文具、衣服和鞋,快打开看看吧……”老师们这次还为他们带来了开学礼物。两个帅小伙换装后,精神抖擞,“衣服刚好合适,再过几天我们就穿上它去上学……”英语老师杨姗姗微笑着摸了摸孩子们的头鼓励道,“你们好好学习就行,其他的事情不要多想。等将来学好了,有出息了,再报答父母。平时有任何事情,随时跟老师联系。别怕,我们会帮助你们!”听了这些话,兄弟俩脸上露出了笑容。
“老师来教你”
提起学校里最小的孩子,老师们总是忍不住心疼:二年级的宋景龙,他一个人就是一个班级。入校两年来,他没有同学,没有同桌,一个人上课,一个人自习,一个人写作业。因为没有参照,孩子的做题速度总也提不上来,老师们只能看着表,掐着点,硬是逼出了他的速度……
“咕咕咕……”小龙的家位于牌子窑村,狭小的院子没有大门,屋后养着几只母鸡,妈妈吆喝并在鸡窝里掏出几个鸡蛋攒了起来说,这是孩子长身体的主要营养源。
这时,闻讯赶来的小龙喜出望外地说:“老师,我不会写日记,你能教教我吗?”语文老师崔敏拉着小龙的手说:“放心,老师来教你。”然后,坐在树荫下,耐心细致地教他日记的书写格式和写法,小龙依偎在老师身边,时而点头微笑,时而认真聆听。老师还送给小龙一本《小学生优秀日记选》。小龙在日记中写道,“米”爸妈们真好!我爱你们!
记者 郭秀婷